林黛玉临死之前贾宝玉在哪?为啥没来见林黛玉最后一面?
《红楼梦》原小说后四十回的续文中,前面安排了“贾宝玉因失通灵宝玉而神志不清”的情节,因而续书人将林黛玉之死安排在了贾宝玉成婚之夜。
在小说续写的情节中,贾宝玉之所以没有见到林黛玉最后一面,是因为他在失去通灵宝玉之后,一直痴痴傻傻神志不清。等到贾宝玉的神志清晰之后,才发现他和薛宝钗的婚姻已经成了事实,而林黛玉早已香消玉殒了。
那么,《红楼梦》后四十回续写的“贾宝玉因失通灵宝玉而神志不清”的情节,是否符合(或接近)曹公的原意?答案是否定的。
续文中“贾宝玉因失通灵宝玉而神志不清”不符合曹公设定虽然《红楼梦》后四十回续文写得也相当不错,可是因为续书之人没有熟读原小说前八十回,对于曹公的一些设定,没有解读透彻,因而对原小说做了一些错误的修改。
对原小说修改最大的错误之处,就是将‘神瑛侍者’和‘通灵宝玉’混为了一谈。虽然现在的所有版本大都将这一处改错的地方修改了回去,但是续文部分是按着原来修改错误的情节续写的。所以,续文中才会写出贾宝玉因失去‘通灵宝玉’而神志不清这样不符合曹公设定的情节。
在原小说中,‘神瑛侍者’的出身和‘通灵宝玉’的出身,曹公在前八十回交代得十分清楚明白;‘神瑛侍者’是仙界灵河岸边赤瑕宫的一位侍从,他的真身是仙。
‘通灵宝玉’是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的一块通灵的石头,通俗地讲,它是石头精。但因为是女娲补天时遗留下来的,因而它身上有一般精怪的仙气,而无一般精怪的邪气。
‘通灵宝玉’和‘神瑛侍者’原本没有交集,但因‘通灵宝玉’凡心生成之时,恰遇‘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为了消除‘通灵宝玉’的凡心,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才想出了让‘神瑛侍者’携带‘通灵宝玉’入凡尘经历一番的计划。
所以,‘神瑛侍者’和‘通灵宝玉’是出身不同,修为不同,仙阶不同的一仙和一精怪;他么有各自的元神,而且彼此的元神没有任何交集。这也就决定了《红楼梦》后四十回续文中“贾宝玉因失通灵宝玉而神志不清”这一情节,是完全不符合曹公的设定的。
“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中的预言虽然曹公只写了《红楼梦》的前八十回,但是从前八十回的伏笔中,我们大概是可以推测出一些后文中可能出现的情节的。关于林黛玉死亡之时,贾宝玉的处境,作者实际上在小说七十回设了伏笔。
《红楼梦》七十回,因史湘云的一首《如梦令》词,勾起了众人填词的情致来。曹公在《红楼梦》中安排的诗词,除了尽可能的符合每个人的性格外,在一定的程度上也预言着每个人的命运。而七十回的词,是曹公对众人的将来的命运设的伏笔。
虽然每个人大致的结局,曹公早就在第五回的判词和曲子中做了预言。但事情究竟是如何发展的,是无法在判词中特地说明的,因此就要靠诗词来设伏笔。
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林黛玉的《唐多令》和薛宝钗的《临江仙》以及贾探春的《南柯子》。林黛玉的《唐多令》实际上写的是黛玉的结局,即:黛玉最后香消玉殒,潇湘馆人去楼空。
薛宝钗的《临江仙》预言着宝钗以不变应万变的生活态度,终于让她等到了“青云直上”的好机会,即:宝钗最终如愿以偿的嫁给了宝玉。
探春的《南柯子》上半阙是预言者探春远嫁的地方在南边,作者在前文已经预言探春将来是王妃之命,说明探春南去是和亲去了。
《南柯子》的下半阙是宝玉填写的,预言的自然是宝玉的命运。宝玉所填写的下半阙词的重点在“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一句。
这一回的词,作者表面上写的是柳絮,实际上写的是填词的人。作者之所以让宝玉填写了探春的下半阙词,并且写出“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这样一句,是在预言将来宝玉会离开贾府长达一年的时间。
按曹公设定,林黛玉死亡之时,贾宝玉会在哪里?从上文分析中,我们得出一个结论:贾宝玉将来会离开贾府长达一年的时间。那么宝玉离开贾府做什么去了呢?
既然宝玉续写的是探春的词,自然和探春有关了;与探春有关且能让宝玉离开贾府一年的大事,只可能是探春的和亲之事。探春和亲之时,需要兄弟相送,宝玉是探春的亲哥哥,平日和探春最亲厚,探春远嫁,宝玉护送是再合适不过了。
读者们自然会问:宝玉是贾母和王夫人的心肝宝贝,她们放心让宝玉远赴千里去护送探春吗?答案是:她们放不放心,都需要如此安排。为何?
通过小说“紫鹃情辞试忙玉 ”一节以及后来兴儿对尤二姐说的“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可知,宝玉和黛玉的婚事在当时来说,基本是作准了。所以,自那以后宝玉和黛玉相处比往常更亲密,而黛玉的心境也比往日和平。
但是在《红楼梦》七十七回,伴随着迎春的婚嫁,探春的亲事也有了动向,宝玉的婚事反而没有动静,黛玉的心绪突然又开始不宁起来。所以,在小说七十九回,当听到宝玉将《芙蓉女儿诔》中的“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改成“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时,黛玉又狐疑乱拟起来。
从古自今,除了特殊情况外,按常理,都是家里年长的子女先婚嫁,贾府是大家族,自然也要遵循此理。可是从小说中来看,官媒已多次上门求说探春,而宝玉的婚事仍然一点动静没有,可见宝玉和黛玉的婚事有了变动。
在“紫鹃情辞试忙玉”一节,贾母和王夫人自然是见识了宝玉对黛玉的依恋;紫鹃一句‘黛玉要回苏州’的话就能让宝玉心痛到失了神志,倘若宝玉知道黛玉要嫁给他人,宝玉会有何反应呢?对于这一点,贾母和王夫人自然是不敢深想的。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将宝玉支开,尽快将黛玉嫁出去才是上策,否则有宝玉在,事情难免要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所以,我们从作者设的伏笔大概可以推测出:当宝玉和黛玉的婚事有了变动后,因黛玉心里只有宝玉,不情愿嫁给其他人,可是贾母抚养她多年,贾母之命不可违抗,心灰意冷、生无可恋的黛玉只好郁郁而亡了。此时的宝玉在哪里呢?宝玉因护送探春出嫁,和黛玉隔着千里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