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大乘”是后来产生的,为什么佛经中会出现“大乘”
7个回答
展开全部
楼主您好!
阿含经是声闻弟子集结(500集结)。以其证量,不可能通达般若乃至唯识。因此,只能着重集结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等关于解脱生死的法义;没有能力集结诸法实相乃至法身的更细微相貌(一切种智)。
声闻弟子集结之后,诸大菩萨检视成果(四大部阿含经),发现着重点仅是解脱道法义。关于法界实相心只是极为简略的一笔带过。这是因为声闻弟子不懂佛所说的涉及般若实相及唯识种智的密意(因为尚未入菩萨通达位,未得道种智;乃至未证真心,未能发起般若智慧),仅能通过忆持而颂出佛之演说。又因未能修成“念心所法”,不可能对佛之所说全部忆持不忘。因此,对他们不懂的内容忘记大部分,这就是阿含经关于法界实相心的演说极为简略的原因。
声闻人不通般若,对大乘“不可思议解脱”(小乘之解脱,都是可思可议之解脱)无法思维测度的情景。大家可以阅读《维摩诘经》(又名《不可思议解脱经》),其中诸声闻弟子皆不敢探视维摩诘菩萨。
因此,佛之本怀难以通过阿含诸经而抒发。佛法之甚深微妙及无量功德亦不能通过阿含诸经显示。后世学人不能通过阿含诸经而圆成佛道,乃至不能实证法界实相心。因此,诸大菩萨发起“窟外结集”。其成果就是现在的般若、唯识诸经。这样,阿含、般若、唯识全部集结完成。“三乘菩提”圆满建立。佛之所说再无遗漏。后世学人得以了知解脱生死道及成佛之道的全部次第及相关的修行方法。
因此,当知大乘是佛亲口所说,也是“原始佛教”,并非后来才有。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为什么诸大菩萨不一开始就自行集结,而是明知声闻人不可能集结出了义法,却任由声闻弟子先集结?乃至引起后世之争论呢?
这是因为根据佛制定的仪轨、戒律。在家人应当顶礼尊重出家人。诸大菩萨不能在这个问题上僭越。(比如《大唐西域记》:有一位声闻人,被“天军罗汉”带到兜率天内院面见弥勒菩萨,此人因出家人不礼在家人之制度。居然不礼拜弥勒菩萨吗,失去请教妙法的机会)。
如上,若有人说“大乘非佛说”“原始佛教仅有阿含诸经”。是不解佛法的基本内容与功德。乃至信根未具,智慧浅薄(还可能存有极大慢心)。
何以故?般若、唯识之胜妙远超阿含诸经,若是后人创造,则后人之证量与智慧将超越本师释迦牟尼佛。有信根者不可能信受。
若说佛仅仅演说阿含诸经,并未演说般若、唯识;则佛法显然未能圆满(并未宣示成佛之道),则世尊化缘未尽,不能入灭。无此简单判断,岂是有智之人。
此外,又有人说:阿含经才是“原始佛教”,大乘是“神话的佛教”。以下分析其人居心何在:
显然,阿含所说“一切法无常空”“灭尽一切法取无余涅盘”等法义,因未能涉及实相心,属于“可思可议”之法。那些将大乘贬为“神话”的人,也都能通过研究懂得阿含诸经的大致法义(其实不然,限于篇幅不作论述)。这样,佛之证量与境界,无非如此。而佛就成了一位“哲学家”“思想家”。并非修行了三大阿僧只劫的“被神化的人”。所以,我也可以修学“原始佛教”而成佛。阿含意旨无非如此,我已通达阿含,再无可修,再无可证。因此,我也能在死后取涅盘,等同于佛。这样,佛就被“人格化”。至于大乘那些颠来倒去、相互矛盾的说法,是后人创造。其目的一是为了破除学人对文字的执着;二是为了将佛“神话”,以便吸引更多的人信入佛教。其实,佛也是个普通人而已。
如上,将佛人格化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我的证量不低于释迦牟尼佛”。这种极为狂妄的用心,非是善根学人所能理解。但是,确实就有这样的人:2005年舍寿的“印顺导师”出书论证“大乘非佛说”“极乐世界是太阳神崇拜的延续”等邪见,被追随者直说为“玄奘以来第一人”,暗示为“现代佛陀”(大家不妨搜一下这个词)。其弟子(证严法师)自称“八地菩萨”“人间观世音”,乃至在浴佛节时,将自己的形象以激光雕刻于水晶中(大大小小做了很多个),四众弟子以净水浴之。这浴的还是佛吗?
“印顺导师”影响之深,乃至其著作仍旧在佛学院中教学。若不广破,大乘难以立足。
末学上述,是为了令闻者建立正知见,远离邪师;为破“大乘非佛说”之邪见,为令大乘正法常驻世间。
为法义故,非为人我功过是非。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阿含经是声闻弟子集结(500集结)。以其证量,不可能通达般若乃至唯识。因此,只能着重集结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等关于解脱生死的法义;没有能力集结诸法实相乃至法身的更细微相貌(一切种智)。
声闻弟子集结之后,诸大菩萨检视成果(四大部阿含经),发现着重点仅是解脱道法义。关于法界实相心只是极为简略的一笔带过。这是因为声闻弟子不懂佛所说的涉及般若实相及唯识种智的密意(因为尚未入菩萨通达位,未得道种智;乃至未证真心,未能发起般若智慧),仅能通过忆持而颂出佛之演说。又因未能修成“念心所法”,不可能对佛之所说全部忆持不忘。因此,对他们不懂的内容忘记大部分,这就是阿含经关于法界实相心的演说极为简略的原因。
声闻人不通般若,对大乘“不可思议解脱”(小乘之解脱,都是可思可议之解脱)无法思维测度的情景。大家可以阅读《维摩诘经》(又名《不可思议解脱经》),其中诸声闻弟子皆不敢探视维摩诘菩萨。
因此,佛之本怀难以通过阿含诸经而抒发。佛法之甚深微妙及无量功德亦不能通过阿含诸经显示。后世学人不能通过阿含诸经而圆成佛道,乃至不能实证法界实相心。因此,诸大菩萨发起“窟外结集”。其成果就是现在的般若、唯识诸经。这样,阿含、般若、唯识全部集结完成。“三乘菩提”圆满建立。佛之所说再无遗漏。后世学人得以了知解脱生死道及成佛之道的全部次第及相关的修行方法。
因此,当知大乘是佛亲口所说,也是“原始佛教”,并非后来才有。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为什么诸大菩萨不一开始就自行集结,而是明知声闻人不可能集结出了义法,却任由声闻弟子先集结?乃至引起后世之争论呢?
这是因为根据佛制定的仪轨、戒律。在家人应当顶礼尊重出家人。诸大菩萨不能在这个问题上僭越。(比如《大唐西域记》:有一位声闻人,被“天军罗汉”带到兜率天内院面见弥勒菩萨,此人因出家人不礼在家人之制度。居然不礼拜弥勒菩萨吗,失去请教妙法的机会)。
如上,若有人说“大乘非佛说”“原始佛教仅有阿含诸经”。是不解佛法的基本内容与功德。乃至信根未具,智慧浅薄(还可能存有极大慢心)。
何以故?般若、唯识之胜妙远超阿含诸经,若是后人创造,则后人之证量与智慧将超越本师释迦牟尼佛。有信根者不可能信受。
若说佛仅仅演说阿含诸经,并未演说般若、唯识;则佛法显然未能圆满(并未宣示成佛之道),则世尊化缘未尽,不能入灭。无此简单判断,岂是有智之人。
此外,又有人说:阿含经才是“原始佛教”,大乘是“神话的佛教”。以下分析其人居心何在:
显然,阿含所说“一切法无常空”“灭尽一切法取无余涅盘”等法义,因未能涉及实相心,属于“可思可议”之法。那些将大乘贬为“神话”的人,也都能通过研究懂得阿含诸经的大致法义(其实不然,限于篇幅不作论述)。这样,佛之证量与境界,无非如此。而佛就成了一位“哲学家”“思想家”。并非修行了三大阿僧只劫的“被神化的人”。所以,我也可以修学“原始佛教”而成佛。阿含意旨无非如此,我已通达阿含,再无可修,再无可证。因此,我也能在死后取涅盘,等同于佛。这样,佛就被“人格化”。至于大乘那些颠来倒去、相互矛盾的说法,是后人创造。其目的一是为了破除学人对文字的执着;二是为了将佛“神话”,以便吸引更多的人信入佛教。其实,佛也是个普通人而已。
如上,将佛人格化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我的证量不低于释迦牟尼佛”。这种极为狂妄的用心,非是善根学人所能理解。但是,确实就有这样的人:2005年舍寿的“印顺导师”出书论证“大乘非佛说”“极乐世界是太阳神崇拜的延续”等邪见,被追随者直说为“玄奘以来第一人”,暗示为“现代佛陀”(大家不妨搜一下这个词)。其弟子(证严法师)自称“八地菩萨”“人间观世音”,乃至在浴佛节时,将自己的形象以激光雕刻于水晶中(大大小小做了很多个),四众弟子以净水浴之。这浴的还是佛吗?
“印顺导师”影响之深,乃至其著作仍旧在佛学院中教学。若不广破,大乘难以立足。
末学上述,是为了令闻者建立正知见,远离邪师;为破“大乘非佛说”之邪见,为令大乘正法常驻世间。
为法义故,非为人我功过是非。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展开全部
佛陀住世就有大乘的思想了,否则也不会在佛陀逝世后,一百年左右,会有部派的分
歧,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部派。大众部的发展,就逐渐产生了后来的大乘佛
教。
佛陀住世的时候,佛陀亲口所宣的《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里面佛陀就谈到三
乘的问题。由此可见,大乘思想并非后来才出现。
方便品云:「舍利弗当知,诸佛语无异,于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世尊法久后,
要当说真实。告诸声闻众、及求缘觉乘,我令脱苦缚,逮得涅盘者,佛以方便力,
示以三乘教,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
现在有一些小乘佛徒,不学无术,不读诸经,就妄自诽谤大乘经典,此乃自造地狱
因,假如不忏悔,未来必当下生地狱!
歧,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部派。大众部的发展,就逐渐产生了后来的大乘佛
教。
佛陀住世的时候,佛陀亲口所宣的《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里面佛陀就谈到三
乘的问题。由此可见,大乘思想并非后来才出现。
方便品云:「舍利弗当知,诸佛语无异,于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世尊法久后,
要当说真实。告诸声闻众、及求缘觉乘,我令脱苦缚,逮得涅盘者,佛以方便力,
示以三乘教,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
现在有一些小乘佛徒,不学无术,不读诸经,就妄自诽谤大乘经典,此乃自造地狱
因,假如不忏悔,未来必当下生地狱!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梵文Mahāyāna(摩诃衍那)的意译。
之后成为佛教基本派别之一。
佛教派别。梵语摩诃衍,华译为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
大乘佛教形成于古印度,而后传播至中亚、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印尼以至斯里兰卡。它是北传佛教的主流。大乘思想讲法无我;强调菩萨理想胜过阿罗汉,宣称人皆具菩提心可以成佛。大乘伦理中倡导慈悲一切众生,力主以功德回向他人等等。
之后成为佛教基本派别之一。
佛教派别。梵语摩诃衍,华译为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
大乘佛教形成于古印度,而后传播至中亚、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印尼以至斯里兰卡。它是北传佛教的主流。大乘思想讲法无我;强调菩萨理想胜过阿罗汉,宣称人皆具菩提心可以成佛。大乘伦理中倡导慈悲一切众生,力主以功德回向他人等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0-12-01
展开全部
原因很简单,不同根基的人听佛讲法,理解也不同。现在巴利语系佛教的理论在大乘里面不矛盾,只是巴利语系里面的一些人,不了解大乘经典,所以有一些个人的言论,修密宗的人,完全能接受显宗的教理,转过来修显宗的人,不一定了解密宗的理论。佛法就是这样一层层的递增的,就像我们学习一样。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