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信和科学的差距
9个回答
展开全部
迷信之于中国,似乎总是有着太深的渊源。在绵延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制度下,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民众对于皇权和上苍的迷信,对于名门望族和达官显贵的迷信,对于青天老爷的迷信,甚至对于巫婆神汉的迷信,都要远远超过对于自身的信任。我们的祖先往往习惯于把前途和命运完全托付于他人,单单忘了自己原本也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也有可能成为命运的主宰。直到今天,这种秉性依然挥之不去,只是迷信的主体、对象和方式有了些许变化而已。
具体到科学技术发展上,过去那种“言必称希腊”的庸俗之气,已经完完全全地演变成了“言必称美欧”,对发达国家的迷信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无论是科学还是技术,也无论是体制还是管理,人们总是习惯于用发达国家作为参照,习惯于做发达国家研究人员已经或正在进行的工作,习惯于让发达国家的学者、官员和媒体对我们的行为进行裁决。制度安排上也是如此,“洋博士”明显就要比“土博士”天然高贵,逼得一些学者不得不仅仅为了混个洋文凭也得到国外去转一圈。一旦有人敢于挑战西方“经典理论”,敢于“异想天开”,往往就会立即遭到学界和官员们几乎一致的嘲弄与打压,甚至很难继续在科技界立足。离了洋人这根拐棍,许多人说话办事便会迷失了方向,最起码也会少了几分底气。
应当承认,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们在整体上的确还有不小的差距,需要向他人学习,需要老老实实地当学生。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学习是否只有照葫芦画瓢,或者是邯郸学步?日本人、韩国人也曾埋头向发达国家学习,但他们的学习从来就不是机械地模仿跟进,而是力图站到巨人的肩膀上,有志于后来居上,这就是他们能够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然而,目前我国的学者普遍缺乏进行开创性研究工作的志气和胆识,一些人不但不敢提出超越,甚至对创新一词都讳莫如深。如果科学研究清薄至此,就实在谈不上有多大意义;如果科学家们只知道一味地人云亦云,也就实在不配披上科学家的光环。
其实,无论是技术还是制度,都是依托于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基础。我们不但应当关注别人今天的成就和社会形态,更要关注这种成就或社会形态的形成过程及其历史背景。也就是说,在向他人学习中,关注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和规律,远比关注结果更为重要。如果只是简单地照单全收,就有可能导致别人的东西没有学到,反倒把自己的东西丢得精光。颇为值得玩味的是,即使在今天的西方人看来,“科学”也并不等同于“正确”及“惟一”。但我们却在对待“科学”的态度上走向了极端,一切惟本本是从,惟西方现成理论是从,殊不知西方人对此也并不以为然(别有用心者除外)。在这一方面,我们已经有了许多深刻的教训。
比如,中医药作为一门完整的科学体系,本来已经在中国传承了数千年,为中华民族带来了不尽福祉。与今天占主导地位的西医药不同,中医药根植于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思辨理念上更多地强调辨证论治,强调系统与综合,强调天人合一,为中国广大民众所普遍认同。但是,我们的学者在中医药研究中,不是着力于发展和完善这门古老而年轻的科学,不是致力于创造类似西方黑箱理论、混沌学之类的崭新学说,而是为了让外国人能够理解和明白,便试图用西方哲学理念及方法来分析和解释中医药。用一位加拿大学者的话来说,这就是“用英文的语法来判断中文是否有价值”,其中“暗藏了中医的灭亡”!据了解,目前西方许多国家已开始认同和接受中医,至今并没有“说清楚”的针灸已在众多西方国家得到应用,中国许多“伤透了心”的优秀中医学者也已经纷纷扎根海外。也许几十年后,中国人将会沦落到向西方人学习中医的地步。
建筑学也是如此。北京城作为古老的都市,凝聚着太多的人文和历史底蕴,成为全人类共有的财富。20世纪中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北京市的建筑风格及其总体布局称之为全世界最富有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建筑奇迹。然而,在我们的官员和建筑工程师眼里,四合院就意味着落后和愚昧,钢筋水泥就象征着先进和文明。于是,在短短几十年间,大片的红墙绿瓦被当作历史垃圾彻底毁弃,昔日的西单已经变成了华尔街模样,千年古都的影子只有到图画和博物馆里去寻觅。类似的惨淡景像在今天的中国随处可见,用著名作家冯冀才的话来说,这是在“乐呵呵地破坏自己的民族文化”。西方学者则认为,一个不珍视传统的民族是一个浅薄的民族。所以当我们到了巴黎、罗马、仑敦、慕尼黑、雅典等欧洲大都市,不仅能感受强烈的现代气息,更能体验到浓郁而深厚的传统文化氛围。由此看来,我们对现代化的理解实在有点太过简单和表面化了。
更为重要的是,科学决不是从理论到理论的周而复始,科学的意义既在于揭示自然与社会,更在于造福人类。几年前,一位印度经济学家因为研究贫困化问题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中国许多学者对此并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这位印度人的研究成就远不如科斯的制度经济学、弗里德曼的新自由主义光彩夺目。这种心态的形成可能不仅仅是因为自己“吃不着葡萄”的结果,更多的则是因为这位经济学家是印度人而不是美国人或欧洲人,这项研究的对象也是被边缘化的社会弱势群体。然而,我们是否想像得出,当这位经济学家专注于贫困化问题研究的时候,他的心里已经装进了数以亿计同胞的饥饿、贫寒与苦难,装进了对自己祖国的无限挚爱与忠诚?我们的学者在研究中医药的时候,是否也应当学学这位印度经济学家,首先在心里装进至今尚未享受到初级医疗卫生保障的九亿中国农民,而不只是为了“让外国人听得明白”,为了“让中医药走向世界”?可以断言,这位印度经济学家受人尊重的决不只是其具有开创性的理论成果,还有作为一名学者的执着与良知。一个学者如果没有了这种特质,就很难取得伟大的科学成果,更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科学大师。
今天的中国面临着许许多多复杂的经济、社会、文化问题,这一切本来应当成为中国科学家们潜心研习、安身立命的最佳舞台。比如,中国经济的多元化和差异性,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学家们对此难道只能做那些照本宣科的“研究”?中国的地理气候复杂多变,环境问题日趋严峻,这难道不能成为中国众多地理学家、气象学家、生态学家、环境学家们理想中的乐土?中国的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瓶颈,寻找替代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降低社会能耗难道不是能源专家们的应尽使命?13亿人的生存与健康问题,注定是一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这难道不值得中国的人口学家、医学家、生物学家们穷其毕生精力和智慧?所有这些问题,都不可能等到别人来替我们一一解答,也很难用现成的理论和学说去诠释,而是期待着我国的科学家们去创新,去跨越。如果我们能够在这些领域有所创造,有所突破,其成果肯定不仅仅是属于中国的,也一定是属于全世界、属于全人类的
具体到科学技术发展上,过去那种“言必称希腊”的庸俗之气,已经完完全全地演变成了“言必称美欧”,对发达国家的迷信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无论是科学还是技术,也无论是体制还是管理,人们总是习惯于用发达国家作为参照,习惯于做发达国家研究人员已经或正在进行的工作,习惯于让发达国家的学者、官员和媒体对我们的行为进行裁决。制度安排上也是如此,“洋博士”明显就要比“土博士”天然高贵,逼得一些学者不得不仅仅为了混个洋文凭也得到国外去转一圈。一旦有人敢于挑战西方“经典理论”,敢于“异想天开”,往往就会立即遭到学界和官员们几乎一致的嘲弄与打压,甚至很难继续在科技界立足。离了洋人这根拐棍,许多人说话办事便会迷失了方向,最起码也会少了几分底气。
应当承认,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们在整体上的确还有不小的差距,需要向他人学习,需要老老实实地当学生。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学习是否只有照葫芦画瓢,或者是邯郸学步?日本人、韩国人也曾埋头向发达国家学习,但他们的学习从来就不是机械地模仿跟进,而是力图站到巨人的肩膀上,有志于后来居上,这就是他们能够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然而,目前我国的学者普遍缺乏进行开创性研究工作的志气和胆识,一些人不但不敢提出超越,甚至对创新一词都讳莫如深。如果科学研究清薄至此,就实在谈不上有多大意义;如果科学家们只知道一味地人云亦云,也就实在不配披上科学家的光环。
其实,无论是技术还是制度,都是依托于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基础。我们不但应当关注别人今天的成就和社会形态,更要关注这种成就或社会形态的形成过程及其历史背景。也就是说,在向他人学习中,关注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和规律,远比关注结果更为重要。如果只是简单地照单全收,就有可能导致别人的东西没有学到,反倒把自己的东西丢得精光。颇为值得玩味的是,即使在今天的西方人看来,“科学”也并不等同于“正确”及“惟一”。但我们却在对待“科学”的态度上走向了极端,一切惟本本是从,惟西方现成理论是从,殊不知西方人对此也并不以为然(别有用心者除外)。在这一方面,我们已经有了许多深刻的教训。
比如,中医药作为一门完整的科学体系,本来已经在中国传承了数千年,为中华民族带来了不尽福祉。与今天占主导地位的西医药不同,中医药根植于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思辨理念上更多地强调辨证论治,强调系统与综合,强调天人合一,为中国广大民众所普遍认同。但是,我们的学者在中医药研究中,不是着力于发展和完善这门古老而年轻的科学,不是致力于创造类似西方黑箱理论、混沌学之类的崭新学说,而是为了让外国人能够理解和明白,便试图用西方哲学理念及方法来分析和解释中医药。用一位加拿大学者的话来说,这就是“用英文的语法来判断中文是否有价值”,其中“暗藏了中医的灭亡”!据了解,目前西方许多国家已开始认同和接受中医,至今并没有“说清楚”的针灸已在众多西方国家得到应用,中国许多“伤透了心”的优秀中医学者也已经纷纷扎根海外。也许几十年后,中国人将会沦落到向西方人学习中医的地步。
建筑学也是如此。北京城作为古老的都市,凝聚着太多的人文和历史底蕴,成为全人类共有的财富。20世纪中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北京市的建筑风格及其总体布局称之为全世界最富有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建筑奇迹。然而,在我们的官员和建筑工程师眼里,四合院就意味着落后和愚昧,钢筋水泥就象征着先进和文明。于是,在短短几十年间,大片的红墙绿瓦被当作历史垃圾彻底毁弃,昔日的西单已经变成了华尔街模样,千年古都的影子只有到图画和博物馆里去寻觅。类似的惨淡景像在今天的中国随处可见,用著名作家冯冀才的话来说,这是在“乐呵呵地破坏自己的民族文化”。西方学者则认为,一个不珍视传统的民族是一个浅薄的民族。所以当我们到了巴黎、罗马、仑敦、慕尼黑、雅典等欧洲大都市,不仅能感受强烈的现代气息,更能体验到浓郁而深厚的传统文化氛围。由此看来,我们对现代化的理解实在有点太过简单和表面化了。
更为重要的是,科学决不是从理论到理论的周而复始,科学的意义既在于揭示自然与社会,更在于造福人类。几年前,一位印度经济学家因为研究贫困化问题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中国许多学者对此并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这位印度人的研究成就远不如科斯的制度经济学、弗里德曼的新自由主义光彩夺目。这种心态的形成可能不仅仅是因为自己“吃不着葡萄”的结果,更多的则是因为这位经济学家是印度人而不是美国人或欧洲人,这项研究的对象也是被边缘化的社会弱势群体。然而,我们是否想像得出,当这位经济学家专注于贫困化问题研究的时候,他的心里已经装进了数以亿计同胞的饥饿、贫寒与苦难,装进了对自己祖国的无限挚爱与忠诚?我们的学者在研究中医药的时候,是否也应当学学这位印度经济学家,首先在心里装进至今尚未享受到初级医疗卫生保障的九亿中国农民,而不只是为了“让外国人听得明白”,为了“让中医药走向世界”?可以断言,这位印度经济学家受人尊重的决不只是其具有开创性的理论成果,还有作为一名学者的执着与良知。一个学者如果没有了这种特质,就很难取得伟大的科学成果,更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科学大师。
今天的中国面临着许许多多复杂的经济、社会、文化问题,这一切本来应当成为中国科学家们潜心研习、安身立命的最佳舞台。比如,中国经济的多元化和差异性,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学家们对此难道只能做那些照本宣科的“研究”?中国的地理气候复杂多变,环境问题日趋严峻,这难道不能成为中国众多地理学家、气象学家、生态学家、环境学家们理想中的乐土?中国的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瓶颈,寻找替代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降低社会能耗难道不是能源专家们的应尽使命?13亿人的生存与健康问题,注定是一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这难道不值得中国的人口学家、医学家、生物学家们穷其毕生精力和智慧?所有这些问题,都不可能等到别人来替我们一一解答,也很难用现成的理论和学说去诠释,而是期待着我国的科学家们去创新,去跨越。如果我们能够在这些领域有所创造,有所突破,其成果肯定不仅仅是属于中国的,也一定是属于全世界、属于全人类的
展开全部
1、迷信和封建迷信是两回事,生活中人们反对封建迷信,我们语言中简称之为反对‘迷信’,一般特反对指封建迷信;其实我们连宗教迷信也不反对的(就所谓宗教信仰)。不论中外语言,语言表达的模糊性、随意性经常会让人陷入谜局。
语言是一个模糊信息表达系统(这样说可能不准确);我们说‘我反对你’的时候,一般意思是‘我反对你某些方面的作为或者言论’等等;泛指和特指经常混乱我
们的社会生活。生活里有很多口语,非常简练,但在采访视频中我们常需要把口语中略出的词补充出来,否则语法上会很难看。比如有人说:这只猪脚是我的,这句话或许没有问题,关键看听得人如何理解。善意得语言环境中,这句话会被善意还原,而恶意的环境中,比如敌对的争斗中,不规范的辩论中,常会当成敌手嘲讽,打击自己士气的缺陷。
下面我谈谈迷信有关和其他的事情。
2、科学解释不了很多东西,是因为科学的诚实,它不会杜撰理由。科学的论断都是建立在试验或者经验的基础上的。宗教就不用考虑那么多,宗教的内涵由人的‘心’来解释,而科学的内涵,必须建立在实验数据、方法、过程之上的。用心解释东西速度很快,是一种纯粹的心理体验,甚至心理错误;心理上的统计结果常会把一些低概率,但是人们关心的事件提升为高概率的事件。用这个片面的心理感受,去作为解决问题的依据。
喜马拉雅的山神传说,从体验角度是被事实验证过的:人们只要一高深说话,就引起风云突变。这是一个简单的推论,从概率上这是一个有效的推论。有效的推论并不是原理性的揭示,这个推论并不能推之四海而皆准;为什么?因为这个推论,是孤立的,不可复制的。科学理论一部分是建立在试验的基础上的,一部分是建立在其他科学理论的基础上的,这些科学理论又是建立在其他试验基础上的。
3。我们可以放弃科学与宗教谁更准确解释了世界的争斗,从理论上的争辩我们进入概率统计领域:是宗教还是科学,更能帮助我们。我们知道,我们的社会生产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高科技极大的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有人或许会说,机器人是魔鬼)。另外我们可以作一个假设:是神创造了科学(很多神都是可以创造一切的);既然科学是神创造的,我们就权把科学要我们做的当成神的旨意吧。
4。语言系统的简化倾向,导致语义表达的不完整,由于这个不完整,生成很多矛盾;这种矛盾常常是是对同一事物表达不同造成的。我们以后听到‘我恨你’的时候,不能从字面解释,很可能是小情人在打情骂俏;反对迷信,也不要和我们的诚信系统扯到一起。
当我们说理解万岁地时候,我们应该想到,理解一个人的语言,理解他的行为(语言)是多么困难。我们需要理解他,还原他的‘本来意思’。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是,X君人想说A这个意思,表达出来后变成B这个意思。Y君把B听为C,心里理解为D。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人的语言系统是抽象的,不完善的;抽象过程有信息损失和信息变形;所以导致语言并不是可以把所有问题表达清楚,不过有幸人的语言听说系统可以还原部分信息,比如前面的‘我恨你’这种反语他们也能准确还原,并享受其传达过来的爱意。
5。生活更多的问题并不能还原,一般规律,越是常见的事物越容易还原,越是罕见的事物,比如高科技尖端领域,越难还原;这是后,人们必须依赖其他表达方式,图形的,数学符号的、甚至其他更多。当然,数学符号也是一种语言,但我们当前特指的是我们应用的口语--用同一个字在不同场合表达不同的意思,这是语言的特点;段章取义也就是去掉环境引用语言,导致意思的转变或者向相反方向理解一个问题。
汉语的一个缺陷是其模糊(有人说那是汉语神奇的地方,说一个简单的词语可以表达很多意思),模糊在表达感情事物的时候,可能会很浪漫,很有哲理,但在科学应用上,一词多义,常会让作者字斟句酌,数易其稿,唯恐产生不该产生的其他意思。
在论坛上发表看法,一个困难的问题是,我相信我所知道的是正确的,但我担心:我不能准确表达我的意思,或者即使我表达对了也会被人误解。这是我主张大家用探讨的口气进行辩论的原因,而不是斗争的角度;有些人看见别人文字里面的缺陷就欣喜若狂,甚至忘了作者整体在说什么,或者作者本意要说什么;他们采取的动作是先扁一顿作者,然后再慢慢聊。当然,这个也许很好玩,但是如果大家是想认认真真讨论出点人生有价值的观点的话。多点理解,多点询问,多点探讨。
语言是一个模糊信息表达系统(这样说可能不准确);我们说‘我反对你’的时候,一般意思是‘我反对你某些方面的作为或者言论’等等;泛指和特指经常混乱我
们的社会生活。生活里有很多口语,非常简练,但在采访视频中我们常需要把口语中略出的词补充出来,否则语法上会很难看。比如有人说:这只猪脚是我的,这句话或许没有问题,关键看听得人如何理解。善意得语言环境中,这句话会被善意还原,而恶意的环境中,比如敌对的争斗中,不规范的辩论中,常会当成敌手嘲讽,打击自己士气的缺陷。
下面我谈谈迷信有关和其他的事情。
2、科学解释不了很多东西,是因为科学的诚实,它不会杜撰理由。科学的论断都是建立在试验或者经验的基础上的。宗教就不用考虑那么多,宗教的内涵由人的‘心’来解释,而科学的内涵,必须建立在实验数据、方法、过程之上的。用心解释东西速度很快,是一种纯粹的心理体验,甚至心理错误;心理上的统计结果常会把一些低概率,但是人们关心的事件提升为高概率的事件。用这个片面的心理感受,去作为解决问题的依据。
喜马拉雅的山神传说,从体验角度是被事实验证过的:人们只要一高深说话,就引起风云突变。这是一个简单的推论,从概率上这是一个有效的推论。有效的推论并不是原理性的揭示,这个推论并不能推之四海而皆准;为什么?因为这个推论,是孤立的,不可复制的。科学理论一部分是建立在试验的基础上的,一部分是建立在其他科学理论的基础上的,这些科学理论又是建立在其他试验基础上的。
3。我们可以放弃科学与宗教谁更准确解释了世界的争斗,从理论上的争辩我们进入概率统计领域:是宗教还是科学,更能帮助我们。我们知道,我们的社会生产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高科技极大的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有人或许会说,机器人是魔鬼)。另外我们可以作一个假设:是神创造了科学(很多神都是可以创造一切的);既然科学是神创造的,我们就权把科学要我们做的当成神的旨意吧。
4。语言系统的简化倾向,导致语义表达的不完整,由于这个不完整,生成很多矛盾;这种矛盾常常是是对同一事物表达不同造成的。我们以后听到‘我恨你’的时候,不能从字面解释,很可能是小情人在打情骂俏;反对迷信,也不要和我们的诚信系统扯到一起。
当我们说理解万岁地时候,我们应该想到,理解一个人的语言,理解他的行为(语言)是多么困难。我们需要理解他,还原他的‘本来意思’。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是,X君人想说A这个意思,表达出来后变成B这个意思。Y君把B听为C,心里理解为D。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人的语言系统是抽象的,不完善的;抽象过程有信息损失和信息变形;所以导致语言并不是可以把所有问题表达清楚,不过有幸人的语言听说系统可以还原部分信息,比如前面的‘我恨你’这种反语他们也能准确还原,并享受其传达过来的爱意。
5。生活更多的问题并不能还原,一般规律,越是常见的事物越容易还原,越是罕见的事物,比如高科技尖端领域,越难还原;这是后,人们必须依赖其他表达方式,图形的,数学符号的、甚至其他更多。当然,数学符号也是一种语言,但我们当前特指的是我们应用的口语--用同一个字在不同场合表达不同的意思,这是语言的特点;段章取义也就是去掉环境引用语言,导致意思的转变或者向相反方向理解一个问题。
汉语的一个缺陷是其模糊(有人说那是汉语神奇的地方,说一个简单的词语可以表达很多意思),模糊在表达感情事物的时候,可能会很浪漫,很有哲理,但在科学应用上,一词多义,常会让作者字斟句酌,数易其稿,唯恐产生不该产生的其他意思。
在论坛上发表看法,一个困难的问题是,我相信我所知道的是正确的,但我担心:我不能准确表达我的意思,或者即使我表达对了也会被人误解。这是我主张大家用探讨的口气进行辩论的原因,而不是斗争的角度;有些人看见别人文字里面的缺陷就欣喜若狂,甚至忘了作者整体在说什么,或者作者本意要说什么;他们采取的动作是先扁一顿作者,然后再慢慢聊。当然,这个也许很好玩,但是如果大家是想认认真真讨论出点人生有价值的观点的话。多点理解,多点询问,多点探讨。
参考资料: blog.sina.com.cn/u/48465b0f010002qt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如果没有差距现在我们是不是也会象唐朝的人一般生活,区别就在于科学是减少这个差距,而迷信是加大了差距.古今多少事自有后人说.对待科学持怀疑的态度是好的.这样才能加快进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迷信和科学的差距只有一步之遥,且方向相反!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科学就是就是经过不断实践而解决的人类需求
当这些需求经过不断实践而无法解决,也就是科学无法解决就产生了迷信
所以一定是先有迷信再有科学,所以迷信是科学的先驱!
当这些需求经过不断实践而无法解决,也就是科学无法解决就产生了迷信
所以一定是先有迷信再有科学,所以迷信是科学的先驱!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