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历史沿革
1956年6月,中国完了“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中国科学院开始计算所的筹备工作并组建筹备委员会。6月19日,华罗庚主持召开了第一次筹备委员会会议。8月2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
1956年,计算所筹备委员会,组建了计算机整机、元件电路、计算数学三个研究室。
1958年2月,计算所迁到了中关村新落成的科研楼。
1958年8月1日,103计算机可以运行短程序,中国第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诞生。
1959年5月17日,中国科学院第七次院务常务会议通过,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1962年,成立专用机和固体电路两个研究室。
1965年,中国科学院将这两个研究室由计算所分立出来,与物理所、电子所、应化所、西北计算所、东北物理所等单位的有关研究室合并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微电子学研究所。
1965年,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109乙大型通用晶体管计算机。
1966年,研制出156组件计算机,是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用于控制导弹弹体的专用机,提供国防部五院(后改为七机部)使用。
1967年-1975年,计算所划归国防科委第十研究院领导,代号为1013研究所,部队番号为京字116部队。
1971年,成功研制111型通用计算机是中国第一批集成电路计算机。
1978年,计算数学研究室(不含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测试部分)从计算所分立出来,划入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
1981年,成功研制150-AP高速数据处理机。
1991年,成功研制用于石油地质勘探油田开发的KJ8920大型数据处理系统。
1984年,成立了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为联想集团的前身。
1990年3月,智能中心成立。
1998年11月,根据中科院《关于计算所深化改革的决定》精神,组建了计算所二部。
1998年,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试点,启动知识创新工程。
2002年9月,计算所发布了龙芯1号通用CPU芯片。
2005年,计算所实行机制体制革新,将原有的七个研究室调整为三个研究部和一个前瞻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凝炼为计算机系统结构、网络与普适计算、智能软件。
2006年6月,总面积3万平米的计算所新科研楼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