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导弹发展史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在从近程导弹到远程导弹再到洲际导弹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先后突破了火箭发动机并联技术、大推力发动机技术、先进结构技术、多级火箭技术、稳定与控制技术、高空发动机技术、再入防热技术等关键难题。1966年12月26日,中程导弹进行首次试验;1969年11月16日,中远程导弹首次试射;1971年9月10日洲际导弹首次试射;1980年5月18日洲际导弹进行了首次全程试射试验。中远程和洲际导弹的研制成功,为中国航天运载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第一种运载火箭“长征”1号是在中远程导弹基础上改进而来的,“长征”2号系列则是在洲际导弹基础上改进的。直到目前,“长征”2号仍是中国“长征”系列火箭家族中的核心成员。
展开全部
我国航天科技工业跟踪世界航天的风雨历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取得了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拼搏腾飞、屹立于世界的发展道路。
50年代中期,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周恩来总理组织制定了包括火箭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1956年刚从国外回国不久的火箭专家钱学森博士提出我国发展导弹技术的建议。中央作出决策,在钱学森的主持下,集中30多名专家和100多名应届大学生,组成最初的科研队伍,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开始攀登航天技术高峰。
在聂荣臻元帅的直接领导下,1956年10月8日我国建立了国防部第五研究
院,开始利用苏联的援助,通过仿制,学习自行设计的本领。
1960年8月,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下令召回全部在华的苏联专家,导弹资料被带走。由于绝大多数人没有接触过导弹,对导弹内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几乎不了解,更谈不上设计、研制导弹了。面对巨大的困难,我国科技人员和工人发愤图强,刻苦钻研,突破了重重难关。 1960年11月5日,我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它的发射试验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一个转折点。
1964年6月29日我国独立研制的中近程导弹腾空飞起,沿着预定弹道飞行,命中目标。这是中国战略导弹发展的良好开端。
6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刚刚起步的航天事业频传捷报:1966年我国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1970年我国中程和中远程导弹相继完成飞行试验;1971年洲际导弹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最令世界震惊的是,1977年,我国决定1980年向太平洋海域试验发射9000千米以上的远程运载火箭。1980年5月18日上午11时45分,随着一声山崩海啸般的轰响,一枚巨型火箭拔地而起,划破万里长空,直飞南太平洋。经过30分钟的飞行,远在万里之外的火箭落区传来火箭准确溅落在预定海域的喜讯,我国远程运载火箭全程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为征服太空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风雨历程,凝聚了无数科技人员的心血,他们的辛勤付出换来的是祖国国防力量的壮大,让我们从对历史的回顾中,表达对他们的无限敬意。
东风-2型导弹,是一种机动发射、单级、使用液体燃料、携带核弹头的弹道导弹,首发试验于1965年。开发目的是拥有打击日本国土的能力。这是我国第一种正式装备部队的弹道导弹。
东风-3型(又称CSS-2型)导弹,是一种机动发射、单级、使用液体燃料的中程弹道导弹,射程可覆盖菲律宾的美军基地。该型导弹于1969年开始服役,携带一枚当量约100-300万吨的核弹头。据传,1986年7月,我国开始了东风-3型多弹头系统的研究,改进后的型号可以携带多弹头,当量约5-10万吨,分别攻击不同的目标。
东风-4型(又称CSS-3型)导弹,是一种机动发射、两级、使用液体燃料的中程弹道导弹,可以覆盖关岛的美军基地,经改进后射程可以覆盖莫斯科。1985年对该型导弹的控制软件作了改进,在命中精度上得到了一定提高。
东风-5型(又称CSS-4型)导弹,是一种使用液体燃料的远程洲际弹道导弹,1971年进行了首次试验。该型导弹射程可以打击到美国的西部区域。1983年,该型导弹经过改进,进一步提高了射程,换装了更精确的制导系统,命名为东风-5A。该型导弹自身携带液体燃料(无须战时灌装),贮存于地下发射井中,随时可以发射。1986年,东风-5型导弹进行了分导弹头试验。
CSS-N-3潜射弹道导弹(巨浪导弹),是1969年到70年间开始发展的潜射弹道导弹,经过十年的发展,1982年成功地进行导弹水下发射。如此长的孕育期主要是受制于固态燃料的开发以及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计划。CSS-N-3是两节推进的导弹,携带一枚当量在20万吨到100万吨的弹头。据传,它是改自陆基洲际弹道导弹东风五型导弹。每艘夏级潜艇上配置两列合计12枚CSS-N-3导弹,其大小与性能约与美国早期北极星。
50年代中期,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周恩来总理组织制定了包括火箭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1956年刚从国外回国不久的火箭专家钱学森博士提出我国发展导弹技术的建议。中央作出决策,在钱学森的主持下,集中30多名专家和100多名应届大学生,组成最初的科研队伍,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开始攀登航天技术高峰。
在聂荣臻元帅的直接领导下,1956年10月8日我国建立了国防部第五研究
院,开始利用苏联的援助,通过仿制,学习自行设计的本领。
1960年8月,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下令召回全部在华的苏联专家,导弹资料被带走。由于绝大多数人没有接触过导弹,对导弹内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几乎不了解,更谈不上设计、研制导弹了。面对巨大的困难,我国科技人员和工人发愤图强,刻苦钻研,突破了重重难关。 1960年11月5日,我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它的发射试验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一个转折点。
1964年6月29日我国独立研制的中近程导弹腾空飞起,沿着预定弹道飞行,命中目标。这是中国战略导弹发展的良好开端。
6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刚刚起步的航天事业频传捷报:1966年我国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1970年我国中程和中远程导弹相继完成飞行试验;1971年洲际导弹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最令世界震惊的是,1977年,我国决定1980年向太平洋海域试验发射9000千米以上的远程运载火箭。1980年5月18日上午11时45分,随着一声山崩海啸般的轰响,一枚巨型火箭拔地而起,划破万里长空,直飞南太平洋。经过30分钟的飞行,远在万里之外的火箭落区传来火箭准确溅落在预定海域的喜讯,我国远程运载火箭全程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为征服太空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风雨历程,凝聚了无数科技人员的心血,他们的辛勤付出换来的是祖国国防力量的壮大,让我们从对历史的回顾中,表达对他们的无限敬意。
东风-2型导弹,是一种机动发射、单级、使用液体燃料、携带核弹头的弹道导弹,首发试验于1965年。开发目的是拥有打击日本国土的能力。这是我国第一种正式装备部队的弹道导弹。
东风-3型(又称CSS-2型)导弹,是一种机动发射、单级、使用液体燃料的中程弹道导弹,射程可覆盖菲律宾的美军基地。该型导弹于1969年开始服役,携带一枚当量约100-300万吨的核弹头。据传,1986年7月,我国开始了东风-3型多弹头系统的研究,改进后的型号可以携带多弹头,当量约5-10万吨,分别攻击不同的目标。
东风-4型(又称CSS-3型)导弹,是一种机动发射、两级、使用液体燃料的中程弹道导弹,可以覆盖关岛的美军基地,经改进后射程可以覆盖莫斯科。1985年对该型导弹的控制软件作了改进,在命中精度上得到了一定提高。
东风-5型(又称CSS-4型)导弹,是一种使用液体燃料的远程洲际弹道导弹,1971年进行了首次试验。该型导弹射程可以打击到美国的西部区域。1983年,该型导弹经过改进,进一步提高了射程,换装了更精确的制导系统,命名为东风-5A。该型导弹自身携带液体燃料(无须战时灌装),贮存于地下发射井中,随时可以发射。1986年,东风-5型导弹进行了分导弹头试验。
CSS-N-3潜射弹道导弹(巨浪导弹),是1969年到70年间开始发展的潜射弹道导弹,经过十年的发展,1982年成功地进行导弹水下发射。如此长的孕育期主要是受制于固态燃料的开发以及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计划。CSS-N-3是两节推进的导弹,携带一枚当量在20万吨到100万吨的弹头。据传,它是改自陆基洲际弹道导弹东风五型导弹。每艘夏级潜艇上配置两列合计12枚CSS-N-3导弹,其大小与性能约与美国早期北极星。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