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的修为境界怎么划分?

具体怎样的?这一方面,佛教各宗都不一样的吗不明白,..........初禅.........然后前面,后面的呢?... 具体怎样的?

这一方面,佛教各宗都不一样的吗

不明白,..........初禅.........

然后前面,后面的呢?
展开
 我来答
梦中的五台
推荐于2017-11-23 · TA获得超过1.4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07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48万
展开全部
修持佛法非常讲究戒定慧三无漏,任何法门皆不离此三字要诀,一切法门的修持都是从持戒入手,如果一个佛教徒连这最基本的戒都不愿去持的话,那是不可能有所成就而做到离苦得乐的。所以戒是三无漏学的首要条件,因持戒而去除身口意三业得清净继而修定,我们平时有由于无明造作,心念相对比较杂乱,而这散乱的心使我们很难在遇事时冷静观察,心念容易随境转而生起贪、嗔、痴、慢、疑等业障,在此心境下,很难有能力冷静地分析观察事物之本性,所以我们一定要首持戒而后修定,有了这定心,我们就比较容易深入分析观察到事物的真相,而这能深入分析观察到事物真相的能力就是智慧。因此,三无漏学是修行的次第,有一定的次序,因戒而定,有定生慧,这就是修行的次第。

什么是禅定呢?

禅定是由梵语翻译过来的,译间为禅那就是静虑的意思,静虑——就是把心定下来,冷静地分析观察思考问题。“定”——就是在观察境界时专心一致,摄住散乱的心念专注一念上;“观”——既是作这种行观。修持禅定者都不离“止、观”二字,只有在此二字上下功夫,才能入于正定之中。佛教把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在欲界居住之众生都有无穷尽的贪欲;而色界、无色界境界是要靠修禅定才能进入的。

而我们要想进入色界、无色界就得靠修行来完成,在进入四禅八定乃至灭尽定前,我们必须要经过一些在欲界的基本训练,要经历粗心定、细心定,欲界定、未来禅等四个过程,才能真正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至灭尽定的过程。下面我们来具体讲解一下这四禅八定的修持次第和心境:

粗心定:

开始学禅住者,心相对比较散乱,杂念较多,很难使自己静下来;而由于姿势不端正而引起腰酸背痛;而由于长期处在精神肌肉紧张状态下,坐不多久就发生腿酸、麻、胀、痛体症,呼吸不够顺畅,胸闷等现象,而难于持久。所以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我们要用有效的具体方法来摄住我们原本散乱的心念,调整原本不端正的姿势,理顺我们呼吸状况;具体方法有观心法、观息法、参话头等方法,使我们原本散乱的心念收回来,这样心念慢慢地就会变的很细微了,慢慢地通过调整,把原本不端正的身姿调整端正了,通过这些方法,把原本不顺畅的呼吸顺畅起来,而达到这状态就说明你已经到了粗心定了。当然,进入粗心定并不代表已经达到无念的状态,只是比原来的念要少的多了,只是念比原来要细微些了;身体也已经端正了,肌肉也处于相对的松驰状态了;而呼吸自然也比较顺畅了,但是呼吸还远远不够细长;心念摄住了,只是杂念少了,不再会胡思乱想了,但是念还是有的,还是通过我们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不断产生。

细心定:

当你进入细心定后,你的心念已经很细微了,身体也能自然平衡端正了,久坐也不会再腰酸背痛或是感到疲倦了。大多数学过打坐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经验体会,那就是当坐了半小时或是一小时后,就会感到身体很疲倦,那就是因为你还没有进入粗心定,如是你进入了细心定后,就不会有这感受了。当你在进入粗心定再入细心定后,身体姿势就会自然调整的端正,而久住不会有感疲倦。如果你继续禅坐,就会进入更深的定中,那就是进入真正的欲界定。

欲界定:

在粗心定和细心定时,我们还得用念来控制妄念的产生,而进入欲界定后,就不必加以控制,妄念自然不会再产生,而且这时的心念也处在相对平静的状态,不必再加以调整和控制。进入欲界定后,我们就可以整天打坐,一点也不产生会心浮气燥情况,不会再有任何的疲倦感了,而呼吸处在相当细微久长的状态。

未来禅:

在进入欲界定后,如你继续精进禅修下去的话,到达某一天,你会忽然发现,你感觉不到身体的存在了,感觉整个身心不见了,这只是一种禅坐时的感觉,并不是你真的身体不见了,当然,如是你出定,还是有这具色身的存在,这只是在禅坐时的一种感知上的感觉。如是说你到了这一步,那你的身体阴阳基本上处在平衡状态,不会因阴阳失调而生病。因此,我们如要得到一个健康的身体,就要通过修持太到这一未禅定才能做到无病而健康。

讲到这儿,有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的,有些人,在修练静坐禅修时,会进入一种昏睡状态,一但入静马上显现出一种昏昏欲睡的状态来,也可称着痴业障显现的状态,往往以为自己进入了这“未来禅定”,这不能称之为“未来禅定”,这种状态称之为“枯定”或是痴来显现,如要进入“未来禅”或称为“未来禅定”,对一般人来说,一定是经历过“欲界定”,而要进入“欲界定”那一定是经历了“细心定”的修持过程,而在进入“细心定”前是一定会经历“粗心定”修持训练过程,这是一个修持禅定的次第次序。修行是不可能一步登天的,它必须是经过严格次序的训练才能一步步地达到。

而前面这四个定都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禅定,它们只是在修持禅定前,为进入修持禅定而所做的准备工作,如是没有前面的基础准备工作,那是不可能进入真正的禅定修持的。而真正的禅定修持是从初禅开始,有初禅进入二禅、三禅、四禅,只有进入了初禅,才算是真正进入禅定修持了,而未来禅还是是停留在欲界定中,而当你进入初禅的过程就是出离欲界的修持过程。下面我们来讨论简说一下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心境情况:

初禅:

当一个人在进入欲界最后一定未来禅定时,继续修持下去,就是修出离欲界心,如果他的定力达到相当精深的情况下,原本静下来的身体慢慢地会感觉到再次地动了起来。这动的感觉因人而宜,大约有不同的八种感受,那就是“冷、暧、动、痒、涩、滑、轻、重”等,最常见的就是身体轻微时动了起来,到达这状态,说明他已经进入初禅了,他的心境已经出离了欲界。

从未来禅在进入初禅是有个过程的,在准备进入初禅前,先要静坐几天,然后在极静中,突然感觉自己的身体完全消失了,这是到达了未来禅的境界,然后又在感知上感受到身体慢慢地再度动了起来,在这一瞬间会产生一种触的快乐,在身心内外感受到一种宁静舒适的乐感来。当进入初禅以后就不须分段食不食了,因为这时的行者,已经没有了鼻、舌二识,只有眼、耳、身、意四识存在。因为进入初禅后没了鼻、舌二识,所以对气味的香、臭是嗅不到的;舌头对酸、甜、苦、辣的味觉也没有。这时的他已经脱离了欲界的财、色、名、食、睡五欲。也就是说,他已经除掉了贪、嗔、痴、慢、疑这引起人们五大烦恼的根源,而这五毒就是遮盖我们慧识的障碍,当然这只是在很粗的名相上的五大障碍。

初禅的特点:

初禅有五大特点,也称之为觉、观、喜、乐、一心五支。下面我们具体地来分析一下这五大特点:

觉:觉是指我们的身体对外境的感受和心境。这时的知觉是处在初禅的境界中,并非如我们现在的欲界知觉和感受。

观:是指我们内心的观察。觉是对境界比较粗的心念感受;观是内心对境比较细的观察;

喜:内心的欢喜感觉。因为这时的我身心出离了欲界,也就是说脱离了欲界的烦恼,处在宁静舒适的境界中,故内心引起欢喜。

乐:指我们身体五根所感受到的一种快乐。就如我们经历了一天的长途奔跑,到得停下用温和的热水冲洗,把疲劳不适都冲洗一空所得到的一种舒服感时的快乐心情一样。当你进入初禅后,身体会有一种突然去除了欲界烦恼的疲劳后产生的一种无比舒服快乐的感觉。所以初禅又称之为“离欲喜乐”,意思即是因为脱离“欲界”在内心生起的喜欢和快乐的感觉。

一心:心专一念,定在境中保持不动,也可称作“心一境性”。

二禅:

当一人在初禅修持相当的基础继续精进修持,当禅定功夫更为精纯时,就会发现自己觉、观的心念很粗,(“觉”指的是你对境物的感觉;“观”就是因觉而生起的种种思想活动)。就如说吧,当你在感觉上发现在身体上产生某种变化而生起的思想活动,知它在做什么?发生了什么事?这就是“觉”与“观”。而这时你会发现这“觉”、“观”的心念很粗,这时你会生起想把这很粗的心念舍弃了,因为你认为这也是一种烦恼,当你把这种很粗的“觉、观”舍弃后,就会慢慢进入无觉无观,这时,的心境如止水,心念处在清明的状态,内心这时一片平静、很清净的状态,也称作内静,这种内静与初禅的宁静有所区别。由于在二禅的境界中是无觉无观的,内心再也不会去作思维和判断所接触和境界,也不起语言上的分别,因此这种定也叫作“圣默然定”。进入二禅后,无眼、耳、身识,在六识中只留下最后一识“意识”的存在。

二禅的特点:

二禅有内静、喜、乐、一心四支。下面我们具体地来分析一下这四大特点:

喜:因舍弃了很粗的“觉”、“观”和语分别,内心欢喜;

为什么说离开了语言上无有分别,其实大家可能性想一下,在我们静坐时,虽说没有发声,但并不表示没用我们平时所使用的语言来思考问题,就如上海人会用上海人平时习惯的语言表达方法来思考问题,而北京人会用北京人平时习惯用语来思考问题,外国人会用他们本国的语言习惯来思考问题,中国人会用汉语来思考问题一样,在初禅时,还是有用语言来思考问题的情况,而到了二禅就舍弃了语言的思考,因为没有了语言思考问题带来的烦恼,而感到内心的欢喜。

乐:当你进入了二禅,在身体上的安祥和内心的平静而感觉很快乐。喜与乐的差别在于身体上感受到乐后内心生起的欢喜。

一心:在这儿说的一心是指“定”,就是当你进入二禅后,把心定在二禅的境界中,保持着内心的平静或称为内静。

三禅:

当在二禅的基础上,继续精进修持,就会进入到三禅的定中,心就慢慢地远离了因喜引起的躁动,这时就进入了更深的定中,而禅定功夫更为精纯,这时就会感受到一种从所未有的乐。此定中的乐与外境都无关,是发自内心的一种乐。初禅之乐是因离欲界而乐,故也称为“离欲喜乐”;二禅是因离开了语言的烦恼而乐,故称为“默然喜乐”;三禅之乐可称为“离喜妙乐”。乐是前三禅所有,在三禅后就没这乐了,故三禅之乐称为人世间最后之乐,也可说人世间之乐或是人世间最乐就是在三禅了。当进入三禅后,六根就留下意识起作用了。乐:当你进入了二禅,在身体上的安祥和内心的平静而感觉很快乐。喜与乐的差别在于身体上感受到乐后内心生起的欢喜。

三禅特别点:

三禅共有舍、念、智、乐、一心五支,下面我们具体地来分析一下这五大特点:

舍:在三禅中我们舍掉了欢喜之心;

念:了了分明;

智:生起正知。“正知”指这时以真正的智慧分析观察到事物之真相;

乐:因舍离二禅中的烦恼而感受到一种内心的快乐。因为在三禅以上不在有乐的感受了,故世间的最快乐感受就在三禅了;

一心:这时的心念定在三禅的境界中;

四禅:

当进入三禅后,行者继续精进修行,就会发现在三禅中的人间之乐还是种烦恼,因要做到心无挂碍,就得把这乐也舍弃了,这时的意念到了清净的极点,呼吸也完全停止,心念完全不动,故四禅又可称为“不动定”。从初禅至三禅,我们的心念一直是动的,当进入四禅后,心尤如明镜一般不动、清净明朗。当然心念不动了并不表示心不再起作用了,只是这时的心念只停在四禅的境界中,心只观此境而不动念称为心念不动,在四禅中,唯有意识在起作用。

以上四种定,都还在色界,还未能舍离色身。当然如是一个人,在进入四禅后,他所修学的一切皆可随意成就,包括修习神通,也可立刻成就,所以在四禅定中修学是最快能成就的。在这里所说的神通并非是一种大家常说的感应,而是发自内在的自发的能量和能力,故态复萌一分定就有一分神通。而神通不必专修,那不过是在学佛修行过程中的一种付产品,也是这个原因。

四禅的特点:

四禅分为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一心,三禅特别点:下面我们具体地来分析一下这四大特点:

不苦不乐:指的是内心不再有烦恼的感受,也不会有喜欢的感受;

舍:指的是舍弃了三禅的乐;

念清净:这时已经不会再有妄念,当然起念也可以,只是全由自己作主,所以称为念清净,我们凡夫的妄念不止,随时生起无休无止,念起时无法控制和不随,自己无法作主,而达到四禅的修行者,他是不会有妄念的,而起念可随心所欲,完全受自己的指挥,自己真正做到了作主;

一心:在这儿指的是心念定在四禅定境中。

外道也可进入以上四种定中,但因无有正知正见的智慧,故只能进入“无想天”而不能再进一步,在此我就不去细说了。以上四种禅定都还没离色界,作为一个修行者如觉得有色身也是很麻烦,也想舍弃它的话,那就得修习更为深的禅定,如: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等,只有修禅定到这四定中,才能舍弃色身而带来的烦恼。下面我们来谈一下这进入无色界的四中定:

空无边处定:

对于一个行者来说,若想舍去色身他必须把各种色相灭掉,既是灭掉色想与有想。色想是因眼识生起;有想是由耳、鼻、舌、身生起。当我们在四禅定修持中,做“空观”,既是把色(物质)与各种欲望等“观空”,当你能达到这种空时,就可远离色地而进入空无边处定——也称作脱离色界,这时在感受上已经舍弃了色法故称色空。“空无边处定”——指的是边无沿,当进入此定后并不表示心不再起作用了,他的受、想、行、识还是在起作用,只是色法空了。

识无边处定:

当修行者在“空无边处定”境中继续修持过程中,发现在“空无边处定”中还是有空想,而有感这空想也是一种麻烦,也是一种苦,因为这时还有想的心念活动,所以他想把这空想也舍弃了。要想舍弃这种想,他就需要思维现前的心念,观察现前的心识作用,保持心识的知觉,使自己念念不离知觉心。“识无边处定”——心识产生作用时,发现无量无边过去和未来的心识,故称作“识无边处定”。进入此定者舍弃了“空”想后,只保持现前一念心识,而进入此定者并不是说已经完全没有想了,想还是有的,只是此时的想是非常细微非常细微的,与“空无边处定”中的“空想”要细微的多,是有区别的,在“空无边处定”中的想是故作空想,而进入“识无边处定”时把这“空”想给舍弃了,而进入一种有别与“空无边处定”的细微之想,是一种心识在起作用,只是一种非常细微的想。

无所有处定:

当我们在“识无边处定”中继续修持下去时,会发现这种心识也并非自己的,而生起烦躁之,也想舍弃掉它,这时你就会进入“无所有处定”中。这时会认为如果有一个地方完全没有这种心识起作用,才是最安稳、最为快乐的。这时就会一心观这种境界,而这种观并非是“空无边处定”中的“空”想,也非“识无边处定”中的心识作用,而只是一心专注无所有境界。在这定中,只是认为已经无想了,实际上还是有的,只是此时的想比“识无边处定”中的想来的更为细微,是种非常非常细微的想,而在意识中的法尘也是无所有的法尘。

在此定中,不再作其它之想,没有心想之相,也不作分别所有之相,只是一心定在无所有的法尘境界之中,但是第六识还是在起作用的,只时的第六识只是集中在观察“无所有定”的境界。

非想非非想处定:

当修行者在“无所有定”中继续修持下去时,这种心念还是有感太粗,因感到心念太粗有苦,所以他要把这太粗的心念也要舍弃掉,只是的他不要一切的有、无所有,既是有想、无想都要舍弃了。因为他感到在“空无边处定”的是种“空”想;“识无边处定”的“识”想;“无所有处定”中的无想,实际上还是有很细微的想存在,只时的他,要把前“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中的有想和“无所有处定”的无想都舍弃了,这时的他要进入一种“无想”也没有“想”的境界中,这就是“非想非非想处定”,在“无所有处定”中还是有一种定的境界也称之为定境,而当进入“非想非非想定”后,连这定境也消失没有了。这时的他,以为第六识已经不再起作用了,其实,这时他的第六识还是有一定作用,只是因为非常细微非常之细微,他已经不知道了,而在他的第七识和第八识的心识同样地起作用。

当一个修禅者进入到四禅定中,只是暂时降服了眼、耳、鼻、舌、身五识,而并非把色身给灭掉了,当然,在进入这种定境中时,那些粗浊的烦恼当然不会生起,而在进入“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后,我们的色身也就所给带来的烦恼就不再存在了。这时的心念之想处在相当细微及非常细微的状态下,而我们的第七、第八识还是在起作用的。下面我们来谈一下灭尽定的问题。

灭尽定:

当修行者在继续修持下去时,会发现已经没有心识生起,但是还有这个“我”存在,因此生起要舍弃这个“我”,也就是说,他要舍弃第七识执“我”的心念。(佛教讲我们有八识在起作用,前六识是“眼、耳、鼻、舌、身、意”,而第七识是执着于第八识为“我”,故我们又把第七识称为末那识或称为执我识,我们的前六识因分段死亡可作暂时停顿,只要你还未解脱前,第七识去是一直在起作用,不间断地造作,念念生灭不止)。如果我们在修行过程中,能把这第七识暂时不生,也就是暂时让他不起作用,那么我们就可进入到“灭尽定”中了,而得以舍弃“执我”识,也就是第七识了。在这儿说的“灭尽”的意思就是进入此定后,可灭尽前六识及灭尽第七识“执我”识的心。而这一定唯有出得三界证得三圣果位才能进入。

“灭尽定”的特点是证得无“我”断除一切因业障引起的烦恼。但是在修行过程中,在进入“灭尽定”后,还有一些及其细微的烦恼有待降服,只有当我们在此定中,把所有的一切烦恼都断尽了,在定中证得无我,而出定后也能做到事事无我,才算是真正证得圣果。所以只有佛、阿罗汉及证得三果圣人才有能力进入灭尽定。

进入四禅只是脱离了欲界而进入色界,只有进入“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及非想非非想处定” 才是脱离色界进入到无色界,而要脱离欲界进入色界、无色界只有通过精进的修持,只有依靠禅定功夫才能进入的,所以在此我祝愿各位同修大德,在佛学修行的道路上,依靠正知正见,精进努力修持,早日脱离苦海,证得正果得渡成圣救渡众生共赴极乐。

广超法师主讲(注,收集于网络)
bioslzk
高赞答主

2020-02-29 · 点赞后记得关注哦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万
采纳率:87%
帮助的人:941万
展开全部
以去妄想的程度来划分,故金刚经言圣贤差别,在于无为。
从初禅到四禅,到灭尽定,再到涅槃、大般涅槃。

要入涅槃,先要修六度来去除一切习气,净化阿赖耶识,最后才能证得大般涅槃。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d6366f593
2010-12-11 · TA获得超过79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73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78万
展开全部
机主空虚禅主静,静空空净是禅机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forturestar
2010-12-15 · TA获得超过172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8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7万
展开全部
断想,无解,离心,不二!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智者10000
2010-12-08 · TA获得超过2029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01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768万
展开全部
笼统江:
戒、定、慧。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5)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