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见字如见人
10个回答
展开全部
见字如面”、“见字如见人”、“见字如晤”、“见字视知”这些语言啊,都不是与书法有关,而是与书信有关的文化,你可能把“字如其人”与“见字如见人”混为一谈了。所以,见字如见人与字如其人是不一样的文化层次。
只有欣赏书法的人才会通过书法评论其为人和性格,那样另一回事了。
苏轼的书信
不过,书法与个性与艺术确实是有关系的。
那我们就说说书信文化与书法文化的关系。
在古代,信息传递非常不方便,如果家人外出了,那么不论在家里的人,还是在外面人的,都希望有一封家书,那就是非常宝贵的信息了。杜甫有一句关于家书的诗,非常有名,他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写的诗句,虽然,不是年年月月烽火连天,但是,家书永远是最宝贵的信息,就是我们今天,如果一天没有几个短信,真不知怎么过一天。
古代交通不便,传递信息的困难可想而知。所以,每隔一段时间有一份家书,真的是“抵万金”了。
清代人给妻子的家书
明清时代的人写信,开头就是“见字如晤”、“见字如知”、“见字如见人”这样的语气,所以,民国时代的书信,这样的表达方法很普遍,有的书信最后还有“某某字”这样的落款,说明这封信是“我写的”。以确保家人相信内容的真实性。
那么,为什么要有“见字如见人”这样的说法呢?
其实,古人很多人都不是书法家,也没有书法家这个意识。
古人对书信中的字,主要是认为说,这是亲人的“手泽”,见到亲人非常不容易,见到他的“手泽”当然,就像见到亲人一样了。所以,家人对书信视为非常宝贵的资料,要精心保存起来的,如果很长时间不来信,就会拿出以前写的信看看,以寄托对亲人的思念。这是感情色彩的一层含义。
蔡襄的书信
那么还有一层含义,是比感情色彩更重要的,那就是见到亲人的“手泽”,就证明亲人还活着,大家心里都觉得很平安。所以,杜甫才有“家书抵万金”的说法,你为一封信到家了,就万金来了?肯定不是,是因为亲人的平安比万金还要金贵。
那么,是不是因为从书法上能看得出来是亲人写的呢?这就不一定了。如果家里人认识字,那是没有问题的,如果不认识字,怎么可能认识是不是亲人写的字呢?除非对亲人的字非常熟悉。
但是,你再熟悉亲人的书法,这与欣赏书法艺术,仍然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欣赏书法需要学问,而欣赏亲人的书信不一定需要学问。比如说丈夫给妻子的书信,就是妻子不识字,她也会非常珍贵的。因为,这都是他们情感的联系。
最后我们说说欣赏书法的问题。
事实上,书信文化在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我们考古发现,目前最早的私人书信实物是里耶秦简。在里耶秦简中,有一个叫柏的基层官吏,给家里写了一封问候母亲的信。
这是一封信是官吏柏附带在公文中邮传的,因为秦时,没有合法的私邮制度,官邮只传递官府文件,不许私带书信。官吏互相之间的通信联系,往往通过官方的邮传系统进行。我们从这封最早的信件实物就看得出来,从古至今,思念亲人就是永远的爱。
中国最早的书信实物里耶秦简
那你想想,这封信会有欣赏书法是因素吗?
中国欣赏书法是从汉代逐渐开始的,到了魏晋时代,达到一个历史新高潮 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之间,互相欣赏书法优劣,成为一种风气,所以,我们看,流传下来的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作品,几乎都是书信。这样保存和欣赏书法,已经远远超过对文字内容的欣赏了。这个传统也一直保持到今天。
颜真卿的书札《祭侄稿》
清代书家理论家刘熙载,继承并发展西汉晚期扬雄的“书,心画也”之说,提出来的一个著名的书法欣赏论点。他在《艺概》中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意思是说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它能够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书者的学识水平、文化素养、艺术才华、性格特点、感情色彩、趣味追求,以至思想倾向、道德风貌等等。
我们从实践来看,刘熙载“书如其人”的说法,大体上,是符合“书如其人”的事实的,这就是说,我们从一个人的,书法中也能看出他的为人个性的。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书法美和个人品德相反的例子也是很多的。
我们欣赏书法,一方面要看其书,一方面也要观其为人出世的品格。
只有欣赏书法的人才会通过书法评论其为人和性格,那样另一回事了。
苏轼的书信
不过,书法与个性与艺术确实是有关系的。
那我们就说说书信文化与书法文化的关系。
在古代,信息传递非常不方便,如果家人外出了,那么不论在家里的人,还是在外面人的,都希望有一封家书,那就是非常宝贵的信息了。杜甫有一句关于家书的诗,非常有名,他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写的诗句,虽然,不是年年月月烽火连天,但是,家书永远是最宝贵的信息,就是我们今天,如果一天没有几个短信,真不知怎么过一天。
古代交通不便,传递信息的困难可想而知。所以,每隔一段时间有一份家书,真的是“抵万金”了。
清代人给妻子的家书
明清时代的人写信,开头就是“见字如晤”、“见字如知”、“见字如见人”这样的语气,所以,民国时代的书信,这样的表达方法很普遍,有的书信最后还有“某某字”这样的落款,说明这封信是“我写的”。以确保家人相信内容的真实性。
那么,为什么要有“见字如见人”这样的说法呢?
其实,古人很多人都不是书法家,也没有书法家这个意识。
古人对书信中的字,主要是认为说,这是亲人的“手泽”,见到亲人非常不容易,见到他的“手泽”当然,就像见到亲人一样了。所以,家人对书信视为非常宝贵的资料,要精心保存起来的,如果很长时间不来信,就会拿出以前写的信看看,以寄托对亲人的思念。这是感情色彩的一层含义。
蔡襄的书信
那么还有一层含义,是比感情色彩更重要的,那就是见到亲人的“手泽”,就证明亲人还活着,大家心里都觉得很平安。所以,杜甫才有“家书抵万金”的说法,你为一封信到家了,就万金来了?肯定不是,是因为亲人的平安比万金还要金贵。
那么,是不是因为从书法上能看得出来是亲人写的呢?这就不一定了。如果家里人认识字,那是没有问题的,如果不认识字,怎么可能认识是不是亲人写的字呢?除非对亲人的字非常熟悉。
但是,你再熟悉亲人的书法,这与欣赏书法艺术,仍然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欣赏书法需要学问,而欣赏亲人的书信不一定需要学问。比如说丈夫给妻子的书信,就是妻子不识字,她也会非常珍贵的。因为,这都是他们情感的联系。
最后我们说说欣赏书法的问题。
事实上,书信文化在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我们考古发现,目前最早的私人书信实物是里耶秦简。在里耶秦简中,有一个叫柏的基层官吏,给家里写了一封问候母亲的信。
这是一封信是官吏柏附带在公文中邮传的,因为秦时,没有合法的私邮制度,官邮只传递官府文件,不许私带书信。官吏互相之间的通信联系,往往通过官方的邮传系统进行。我们从这封最早的信件实物就看得出来,从古至今,思念亲人就是永远的爱。
中国最早的书信实物里耶秦简
那你想想,这封信会有欣赏书法是因素吗?
中国欣赏书法是从汉代逐渐开始的,到了魏晋时代,达到一个历史新高潮 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之间,互相欣赏书法优劣,成为一种风气,所以,我们看,流传下来的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作品,几乎都是书信。这样保存和欣赏书法,已经远远超过对文字内容的欣赏了。这个传统也一直保持到今天。
颜真卿的书札《祭侄稿》
清代书家理论家刘熙载,继承并发展西汉晚期扬雄的“书,心画也”之说,提出来的一个著名的书法欣赏论点。他在《艺概》中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意思是说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它能够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书者的学识水平、文化素养、艺术才华、性格特点、感情色彩、趣味追求,以至思想倾向、道德风貌等等。
我们从实践来看,刘熙载“书如其人”的说法,大体上,是符合“书如其人”的事实的,这就是说,我们从一个人的,书法中也能看出他的为人个性的。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书法美和个人品德相反的例子也是很多的。
我们欣赏书法,一方面要看其书,一方面也要观其为人出世的品格。
展开全部
我来说说“为什么说见字如见人”。
子,是对人的尊称,比如孔子、孟子、老子。也就是说,子,人也。字,子加宝盖,也就是人戴了帽子,戴了帽子也是人啊,所以说,见字如见人。
文如其人,文与字不可分割的,文如其人,也可以说字如其人,所以,见字如见人。
一个人写字的笔锋可以体现其性格,比如,狂草体现人豪放的个性。
彼此之间感情深厚,见到对方书信之类,便有见字如见人的感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第一眼,如果他的字写得好的话,就代表他很细心,会很温柔,如果他字写得不好,就会很让人操心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一个人的字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心性、习惯以及写字时的情绪。
字如其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还是几分道理的,从字的整体和细节上都能看出一点人的性格。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