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开展小学低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 研究报告标题
如何有效开展小学低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研究报告
二. 课题界定
1. 综合实践活动课
这是一门非学科领域,是基于生活实践领域的课程,它是基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起点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从自身经验中形成问题,从经验中去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2. 有效开展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要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就要注重应用,内容开口要小,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的数学现实和教材的进度,易于学生操作。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地选择内容和时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3. 如何有效开展小学低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基于自身的经验,联系自身的生活和社会实际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亲身参与实践,注重亲自、自主、主动学习,并在开放的探究学习情境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从而培养积极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 理论价值
1. 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小学数学新课标的推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现实的、多样化的、有趣的,探索性学习活动应该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开放性课程,尊重每一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殊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数学学习由被动向主动、枯燥向有趣、单一向丰富的转变,为学生开辟了一条开放的学习途径。
“数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是荷兰数学家、教育家氟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原则。基于这个原则,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而了解数学价值,培养数学意识,体验生活,认识社会。
国内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国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综合分析:西方发达国家所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在活动领域方面体现了“综合”的特征。但“综合实践活动”并不意味着任何一项活动都面面俱到,“综合性”是相对的。国外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涉及的领域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1) 主题探究或课题研究类型
主体探究是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主题为中心,遵循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规范和步骤,展开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研究学习与设计学习具有内在的联系,学生通过对有关问题的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策略,如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课题研究学习,学生一般都要提出解决有关环境保护的对策。
(2) 社会实践学习类型
社会实践学习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参与性,即,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参与到整个社会生活之中,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中去。其途径主要有社会服务活动、社会考察活动、社区公益活动等。
(3) 生活学习型
生活学习一直是国外中小学课程设计的基本领域之一。生活学习是与学生生活能力、适应能力相关联的实践性学习。国外中小学课程设计与实施中,生活学习的领域已报包括生活技能的训练活动和生活科技与创造活动。
2. 课题研究的意义:
数学实践活动不是脱离学生所学教材的实践活动,要使得数学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就要使数学实践活动与平时的数学教学进行整合,服务于学生所学习的内容。纵观整个小学数学教材,数学实践活动存在于“与教材密切联系的数与运算和其它概念的发现。空间与图形部分的几何形体的认识.与学习内容密切联系的生活中数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等”;存在于由生活引发的,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生活中的问题,说明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的数学活动教学,它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精神。
3. 课题研究的目标
(1)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总结出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及其实施策略。
(2) 构建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般教学摸式。
(3) 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积累研究经验,为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全面实施打下基础。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意识、主体意识、合作意识.促进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和谐发展。
四. 研究主要过程
1. 研究时间
(1) 申报阶段(2011年8月-9月):认真选题,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2) 准备阶段(2011年10月-11月):制定研究计划,进行相关问卷调查、访谈。
(3) 实施阶段:(2011年12月-2011年6月):选一个班级,在课堂教学中,坚持采取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多交流与合作的教学措施,实验一个月,边实验边总结这样的课堂教学具有的有效性。
(4) 总结阶段:(2012年7月-11月):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申请成果鉴定。
2. 研究方法
注重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开发:
(1) 课程内容开发的途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开发.主要有以下两个基本途径:一是对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进行反思,了解其设计目的,挖掘学生在日常活动中及学习过程中能够体现相类似内容的素材.进行开发和利用;二是研究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数学知识、技能和素质,并鉴别和利用校外“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
(2) 课程开发的要求。
① 趣味性。要以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确定数学活动内容。
② 实践性。要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应引导其广泛接触事物、尽量感知事物,使其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丰富感性认识。充分体现探索、尝试和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在做中学。
③ 启发性。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考虑能鼓励学生通过探索发现规律、启迪思.维,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增长才干,成为学习的主人。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的策略:
(1) 实施策略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创新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多样化原则。
(2)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策略的路径。
① 数学课堂教学。一是日常教学:深入发掘教材所蕴涵的综合实践内容。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获得真实的感受;二是配合教材:配合教材所安排的综合实践活动,认真创设情境,精心安排活动内容创造性地开展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实践探索的乐趣、综合应用的价值,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② 学科间的渗透与整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可能只局限在某一个学科之内,开展跨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是实践活动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要与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等其他学科相结合。
③数学社会实践活动。在数学课程安排中.要让我们的学生突破教师、突破书本、突破课堂,拓宽学习领域,开阔视野。学校、家庭、社区、大自然等,都是学生数学实践的空间。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般模式: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已有知识体验的基础上.从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选择和确定问题,主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一般来说,应经历以下的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提供时空,自主探究:评价反思,丰富体验。简言之,就是“问题一探究——反思”。它们有相对的灵活性。既可以贯穿于整节课之中.也可以体现在某个教学环节之内,多次循环使用。在此模式中,教的活动包括组织数学活动、促进思维展开、唤醒学生潜能等;学生的活动包括观察、操作、猜测、联想、推理、交流等。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问题是认识活动的起点.也是研究活动的开始。任何问题都离不开一定的情境。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或“冲突”,将他们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使之形成问题意识,激发认知冲动。创设问题情境要凸显以下四点,即:现实性、时效性、挑战性、学科性。
(2) 提供时空,自主探究。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时空是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中心环节。学生是否积极地参与活动,以及活动本身质量水平高低与否.直接影响着课堂学习的成败和优劣。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任务是:提供研究材料、确定研究形式、选择研究方法。
(3) 评价反思,丰富体验。
① 小组评价。在交流过程中,我们经常问学生:“你对其他同学(组)的研究成果如何评价?”以此引导学生开展评价和对评价的再评价。这样,一方面可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促进学生在认同、批判不同观点的过程中,学会欣赏、接纳他人、学会评价,形成健全的人格。
② 自我反思。即是学生对自己的研究过程进行审视和反省:我是怎样进行研究的?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还有什么疑惑?这种审视和反省,是对“认知”的认知,是学生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馈,进而根据反馈信息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加以反思,一方面有利于自己深刻认识其所经历的各个过程和步骤。形成认知结构,总结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自我调控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主体意识,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3. 研究内容
(1) 根据小学各年级学生的情况和小学数学教学要求,开展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满足学生认知能力、情感态度等各方面需求的、生动活泼的课程内容。
(2) 开展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策略研究。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虽不同于数学课,但它也存在着一个教与学的问题.也有一个教学过程的问题。在教学中,主要研究如何构建开放性教学,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交流与合作:如何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活动、交流的条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3) 根据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和小学各年级学生的特点。探索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习、活动方式.确定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时间、空间及程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般的、可操作的教学模式。
(4) 在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中,探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研究,以改进教师的教、激励学生的学。
五. 研究成果
1. 研究结论与成果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促进了学生和教师的成长:
学生方面:
(1) 写数学日记,做生活的有心人,记录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指导学生每周写一篇数学日记,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叙述生活中经历的事。
(2) 展示自己的作品,激起学生学习热情
(3) 开数学班会:提倡“做中学”。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设计的,让学生亲自去发挥,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亲自动手。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充裕的时间、自我表现的机会,真正做到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做中学、玩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师方面:
(1) 着眼活动的实践性,灵活运用实践课的活动形式
(2) 记录课堂中学生学习过程及教学反思,进行教学反思交流。
研究成果:
(1)《浅谈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指导策略》获浦口区教育优秀论文三等奖。(论文附件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面向学生生活而设计的一门实践性课程,其核心理念之一就是突出学生主体。本文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的需要出发, 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的各环节中教师的指导策略,使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 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2) 开展校级综合实践教研课《丰收的果园》(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附件2)
(3) 参加南京市网络培训课程“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认识与实践”的学习,经考核成绩优秀,被评为优秀学员。(证书附件3)
2. 研究反思与展望
反思本课题的研究过程,我觉得:离理想化、规范化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还有一定的距离,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主要存在三个方面———
1.对活动课组织教学的研究不够。 实践活动课更多的是强调直接经验的获得、强调学生的合作,加上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短, 这给教师的课堂准备、组织带来了困难。如何加强学生对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如何去除“学生闹而不听”、“闹而不停”的现象,我们在实践中虽然也采取了一定的方法、积累了一些经验,但还不是很理想,我们将在后续工作中将此作为研究重点之一。
2.课时不足的困惑。在实际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也有一些困惑。这种学习方式会受到教学目标、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局限。由于在课堂上更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用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探索活动, 所以使反馈运用的时间相对减少,难以完成课时目标,课时不足将会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一个新矛盾;在独立探究中,有困难的学生还不能及时得到引导和帮助,不能取得非常理想的效果。这也将成为我们后续工作中的研究重点之一。
3、缺乏在互动中共进的意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师生双赢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学生成为研究的行动者;学生自主地确定研究对象,自主地搜集、整理资料,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分析、探讨和论证,进而得出结论。具有不同理解能力的学生从各自的视角出发,总会获得一份属于自己的发现,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合作探究,进而把每一个“再创造”演绎得多姿多彩。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不只是知识传授任务的完成,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在课堂的多元“对话”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理念、情感和体验,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相长,在互动中共进。教师教学实践的过程也是不断反思、提升的过程。教师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自己的实际教学感受联系起来,通过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涌现出来的各种新思想、新思路和信息,使教学过程在具体的情境中动态性生成,同时也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提升专业水平。
如何有效开展小学低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研究报告
二. 课题界定
1. 综合实践活动课
这是一门非学科领域,是基于生活实践领域的课程,它是基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起点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从自身经验中形成问题,从经验中去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2. 有效开展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要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就要注重应用,内容开口要小,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的数学现实和教材的进度,易于学生操作。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地选择内容和时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3. 如何有效开展小学低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基于自身的经验,联系自身的生活和社会实际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亲身参与实践,注重亲自、自主、主动学习,并在开放的探究学习情境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从而培养积极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 理论价值
1. 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小学数学新课标的推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现实的、多样化的、有趣的,探索性学习活动应该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开放性课程,尊重每一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殊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数学学习由被动向主动、枯燥向有趣、单一向丰富的转变,为学生开辟了一条开放的学习途径。
“数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是荷兰数学家、教育家氟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原则。基于这个原则,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而了解数学价值,培养数学意识,体验生活,认识社会。
国内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国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综合分析:西方发达国家所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在活动领域方面体现了“综合”的特征。但“综合实践活动”并不意味着任何一项活动都面面俱到,“综合性”是相对的。国外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涉及的领域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1) 主题探究或课题研究类型
主体探究是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主题为中心,遵循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规范和步骤,展开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研究学习与设计学习具有内在的联系,学生通过对有关问题的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策略,如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课题研究学习,学生一般都要提出解决有关环境保护的对策。
(2) 社会实践学习类型
社会实践学习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参与性,即,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参与到整个社会生活之中,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中去。其途径主要有社会服务活动、社会考察活动、社区公益活动等。
(3) 生活学习型
生活学习一直是国外中小学课程设计的基本领域之一。生活学习是与学生生活能力、适应能力相关联的实践性学习。国外中小学课程设计与实施中,生活学习的领域已报包括生活技能的训练活动和生活科技与创造活动。
2. 课题研究的意义:
数学实践活动不是脱离学生所学教材的实践活动,要使得数学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就要使数学实践活动与平时的数学教学进行整合,服务于学生所学习的内容。纵观整个小学数学教材,数学实践活动存在于“与教材密切联系的数与运算和其它概念的发现。空间与图形部分的几何形体的认识.与学习内容密切联系的生活中数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等”;存在于由生活引发的,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生活中的问题,说明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的数学活动教学,它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精神。
3. 课题研究的目标
(1)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总结出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及其实施策略。
(2) 构建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般教学摸式。
(3) 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积累研究经验,为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全面实施打下基础。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意识、主体意识、合作意识.促进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和谐发展。
四. 研究主要过程
1. 研究时间
(1) 申报阶段(2011年8月-9月):认真选题,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2) 准备阶段(2011年10月-11月):制定研究计划,进行相关问卷调查、访谈。
(3) 实施阶段:(2011年12月-2011年6月):选一个班级,在课堂教学中,坚持采取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多交流与合作的教学措施,实验一个月,边实验边总结这样的课堂教学具有的有效性。
(4) 总结阶段:(2012年7月-11月):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申请成果鉴定。
2. 研究方法
注重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开发:
(1) 课程内容开发的途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开发.主要有以下两个基本途径:一是对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进行反思,了解其设计目的,挖掘学生在日常活动中及学习过程中能够体现相类似内容的素材.进行开发和利用;二是研究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数学知识、技能和素质,并鉴别和利用校外“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
(2) 课程开发的要求。
① 趣味性。要以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确定数学活动内容。
② 实践性。要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应引导其广泛接触事物、尽量感知事物,使其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丰富感性认识。充分体现探索、尝试和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在做中学。
③ 启发性。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考虑能鼓励学生通过探索发现规律、启迪思.维,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增长才干,成为学习的主人。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的策略:
(1) 实施策略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创新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多样化原则。
(2)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策略的路径。
① 数学课堂教学。一是日常教学:深入发掘教材所蕴涵的综合实践内容。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获得真实的感受;二是配合教材:配合教材所安排的综合实践活动,认真创设情境,精心安排活动内容创造性地开展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实践探索的乐趣、综合应用的价值,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② 学科间的渗透与整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可能只局限在某一个学科之内,开展跨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是实践活动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要与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等其他学科相结合。
③数学社会实践活动。在数学课程安排中.要让我们的学生突破教师、突破书本、突破课堂,拓宽学习领域,开阔视野。学校、家庭、社区、大自然等,都是学生数学实践的空间。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般模式: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已有知识体验的基础上.从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选择和确定问题,主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一般来说,应经历以下的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提供时空,自主探究:评价反思,丰富体验。简言之,就是“问题一探究——反思”。它们有相对的灵活性。既可以贯穿于整节课之中.也可以体现在某个教学环节之内,多次循环使用。在此模式中,教的活动包括组织数学活动、促进思维展开、唤醒学生潜能等;学生的活动包括观察、操作、猜测、联想、推理、交流等。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问题是认识活动的起点.也是研究活动的开始。任何问题都离不开一定的情境。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或“冲突”,将他们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使之形成问题意识,激发认知冲动。创设问题情境要凸显以下四点,即:现实性、时效性、挑战性、学科性。
(2) 提供时空,自主探究。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时空是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中心环节。学生是否积极地参与活动,以及活动本身质量水平高低与否.直接影响着课堂学习的成败和优劣。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任务是:提供研究材料、确定研究形式、选择研究方法。
(3) 评价反思,丰富体验。
① 小组评价。在交流过程中,我们经常问学生:“你对其他同学(组)的研究成果如何评价?”以此引导学生开展评价和对评价的再评价。这样,一方面可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促进学生在认同、批判不同观点的过程中,学会欣赏、接纳他人、学会评价,形成健全的人格。
② 自我反思。即是学生对自己的研究过程进行审视和反省:我是怎样进行研究的?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还有什么疑惑?这种审视和反省,是对“认知”的认知,是学生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馈,进而根据反馈信息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加以反思,一方面有利于自己深刻认识其所经历的各个过程和步骤。形成认知结构,总结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自我调控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主体意识,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3. 研究内容
(1) 根据小学各年级学生的情况和小学数学教学要求,开展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满足学生认知能力、情感态度等各方面需求的、生动活泼的课程内容。
(2) 开展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策略研究。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虽不同于数学课,但它也存在着一个教与学的问题.也有一个教学过程的问题。在教学中,主要研究如何构建开放性教学,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交流与合作:如何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活动、交流的条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3) 根据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和小学各年级学生的特点。探索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习、活动方式.确定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时间、空间及程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般的、可操作的教学模式。
(4) 在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中,探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研究,以改进教师的教、激励学生的学。
五. 研究成果
1. 研究结论与成果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促进了学生和教师的成长:
学生方面:
(1) 写数学日记,做生活的有心人,记录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指导学生每周写一篇数学日记,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叙述生活中经历的事。
(2) 展示自己的作品,激起学生学习热情
(3) 开数学班会:提倡“做中学”。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设计的,让学生亲自去发挥,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亲自动手。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充裕的时间、自我表现的机会,真正做到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做中学、玩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师方面:
(1) 着眼活动的实践性,灵活运用实践课的活动形式
(2) 记录课堂中学生学习过程及教学反思,进行教学反思交流。
研究成果:
(1)《浅谈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指导策略》获浦口区教育优秀论文三等奖。(论文附件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面向学生生活而设计的一门实践性课程,其核心理念之一就是突出学生主体。本文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的需要出发, 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的各环节中教师的指导策略,使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 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2) 开展校级综合实践教研课《丰收的果园》(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附件2)
(3) 参加南京市网络培训课程“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认识与实践”的学习,经考核成绩优秀,被评为优秀学员。(证书附件3)
2. 研究反思与展望
反思本课题的研究过程,我觉得:离理想化、规范化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还有一定的距离,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主要存在三个方面———
1.对活动课组织教学的研究不够。 实践活动课更多的是强调直接经验的获得、强调学生的合作,加上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短, 这给教师的课堂准备、组织带来了困难。如何加强学生对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如何去除“学生闹而不听”、“闹而不停”的现象,我们在实践中虽然也采取了一定的方法、积累了一些经验,但还不是很理想,我们将在后续工作中将此作为研究重点之一。
2.课时不足的困惑。在实际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也有一些困惑。这种学习方式会受到教学目标、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局限。由于在课堂上更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用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探索活动, 所以使反馈运用的时间相对减少,难以完成课时目标,课时不足将会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一个新矛盾;在独立探究中,有困难的学生还不能及时得到引导和帮助,不能取得非常理想的效果。这也将成为我们后续工作中的研究重点之一。
3、缺乏在互动中共进的意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师生双赢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学生成为研究的行动者;学生自主地确定研究对象,自主地搜集、整理资料,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分析、探讨和论证,进而得出结论。具有不同理解能力的学生从各自的视角出发,总会获得一份属于自己的发现,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合作探究,进而把每一个“再创造”演绎得多姿多彩。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不只是知识传授任务的完成,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在课堂的多元“对话”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理念、情感和体验,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相长,在互动中共进。教师教学实践的过程也是不断反思、提升的过程。教师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自己的实际教学感受联系起来,通过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涌现出来的各种新思想、新思路和信息,使教学过程在具体的情境中动态性生成,同时也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提升专业水平。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