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对农业实施补贴?其政策取向是什么
展开全部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补贴政策成为农业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稳定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农业补贴政策的深入发展,补贴成效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并成为农业补贴政策今后改革的焦点。
一、国家对农业实施补贴的原因。
1、农业补贴势在必行。
农业补贴是政府为保证本国粮食安全、维护农产品价格稳定和保障农民收益而实施的对农产品生产、流通和贸易进行的转移支付,是国际上普遍应用的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方式。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繁荣和农民小康的实现,是2012年我国经济工作总体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十二五”时期我国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因此,继续保持、完善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很有必要。
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从总的情况来看,我国农业经济还面临巨大的挑战:一是资源的刚性约束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条件。我国可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耕地资源仅占世界可耕地资源的7%,而人口却占世界的22%,目前人口仍在持续增长,但耕地资源却在逐步缩减。从数据反映来看,我国农业基础资源高度紧张,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客观上的障碍。
在农业资源刚性约束极强的条件下,加大农业科技、技术投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是保证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鉴于产业投资和技术投资的周期长、风险高,市场化的农业投资途径少,导致市场经济个体缺乏投资农业的动力,而单纯依靠政府在产业和科技上的投资无法满足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全部需求,阻碍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农业生产的提高。
自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以来,国际粮价持续高涨,尤其进入2011年以后,全球粮价屡创新高。粮食问题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核心战略问题,采用各种政策手段,加大农业投资,促进农业经济和粮食生产的持续增长,提高自给率,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必须面对且需要尽快的问题。
但由于农业的不确定性,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粮食安全问题仍不可忽视。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必须坚持粮食自给自足的基本方针,通过继续加强和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推动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定性,为避免粮食问题带来的国际压力提供有利保障。
2、农业补贴政策惠民利国:
①、我国农业补贴成效分析。
成效问题,是评价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核心问题。我国自2004年实行农业直接补贴政策以来,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动粮食主产区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②、补贴政策结出惠农果实。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服务体系建设。
首先,农业机械化步伐大大推进。农机购置直接补贴政策的实施,通过促进农业机械购置提高了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
其次,各项补贴政策涉及县、镇、村、组、户和栽培、种子、农资、财政等,通过这些惠农政策的落实,服务链条延长,部门、学科之间的配套协作能力增强,新技术推广周期缩短,加强了农业服务体系。
③、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产品产量。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和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明显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产品产量,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④、提升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经营者的收入水平。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和农产品价格下跌是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收入水平下降和农产品市场供给波动的重要原因,农业补贴和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就达到提高农民收入,保护农民利益,稳定农产品市场,稳定或扩大农业生产的效果。
二、农业补贴政策的改革取向。
农业补贴要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首位。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生产工具的机械化、育种用种的优良化和农民生产的科技化。农业补贴政策要成为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动力。在以后的农业补贴安排上,要着力做好:
1、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机械的动态管理机制,一方面促进优良的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和普及,另一方面推进农业机械的研发创新能力;
2、拓展良种补贴的范围,提高良种补贴的实施力度,逐步筹建“良种研发企业——种子销售渠道——农户”的无缝对接,提高补贴效能;
3、加强对农民的种植、养殖和市场营销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民生产过程中独立选择的能力和水平。
农业补贴要以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大户为重点。我国的农业补贴是生产性补贴,目的主要是保障粮食安全,所以农业补贴要重点向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倾斜。在今后的农业补贴政策改革中,要坚持好农业补贴向粮食主产区倾斜的取向,将部分农业补贴资金与粮食的商品率结合到一起,一方面切实减轻种粮大省的补贴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彻底扭转商品粮跨省调度带来补贴隐性流失问题。
农业补贴政策要向农业环保和粮食安全倾斜。在OECD《2011年农业政策监测和评估报告》的要求下,环保已成为发达国家农业补贴政策的重要挂钩指标。特别是欧盟正式将环境保护放在农业补贴政策体系核心位置,推行了一系列以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为目的的补贴措施。这是国际上农业补贴政策改革的取向,我国农业补贴政策也要向这方面改革,可以适当增加与环保目标直接挂钩的补贴方式,引导农民更多使用有机肥料、生物农药和机械除草,减少化肥、农药和除草剂在农产品的残留,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国家对农业实施补贴的原因。
1、农业补贴势在必行。
农业补贴是政府为保证本国粮食安全、维护农产品价格稳定和保障农民收益而实施的对农产品生产、流通和贸易进行的转移支付,是国际上普遍应用的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方式。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繁荣和农民小康的实现,是2012年我国经济工作总体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十二五”时期我国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因此,继续保持、完善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很有必要。
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从总的情况来看,我国农业经济还面临巨大的挑战:一是资源的刚性约束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条件。我国可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耕地资源仅占世界可耕地资源的7%,而人口却占世界的22%,目前人口仍在持续增长,但耕地资源却在逐步缩减。从数据反映来看,我国农业基础资源高度紧张,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客观上的障碍。
在农业资源刚性约束极强的条件下,加大农业科技、技术投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是保证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鉴于产业投资和技术投资的周期长、风险高,市场化的农业投资途径少,导致市场经济个体缺乏投资农业的动力,而单纯依靠政府在产业和科技上的投资无法满足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全部需求,阻碍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农业生产的提高。
自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以来,国际粮价持续高涨,尤其进入2011年以后,全球粮价屡创新高。粮食问题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核心战略问题,采用各种政策手段,加大农业投资,促进农业经济和粮食生产的持续增长,提高自给率,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必须面对且需要尽快的问题。
但由于农业的不确定性,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粮食安全问题仍不可忽视。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必须坚持粮食自给自足的基本方针,通过继续加强和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推动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定性,为避免粮食问题带来的国际压力提供有利保障。
2、农业补贴政策惠民利国:
①、我国农业补贴成效分析。
成效问题,是评价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核心问题。我国自2004年实行农业直接补贴政策以来,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动粮食主产区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②、补贴政策结出惠农果实。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服务体系建设。
首先,农业机械化步伐大大推进。农机购置直接补贴政策的实施,通过促进农业机械购置提高了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
其次,各项补贴政策涉及县、镇、村、组、户和栽培、种子、农资、财政等,通过这些惠农政策的落实,服务链条延长,部门、学科之间的配套协作能力增强,新技术推广周期缩短,加强了农业服务体系。
③、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产品产量。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和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明显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产品产量,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④、提升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经营者的收入水平。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和农产品价格下跌是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收入水平下降和农产品市场供给波动的重要原因,农业补贴和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就达到提高农民收入,保护农民利益,稳定农产品市场,稳定或扩大农业生产的效果。
二、农业补贴政策的改革取向。
农业补贴要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首位。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生产工具的机械化、育种用种的优良化和农民生产的科技化。农业补贴政策要成为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动力。在以后的农业补贴安排上,要着力做好:
1、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机械的动态管理机制,一方面促进优良的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和普及,另一方面推进农业机械的研发创新能力;
2、拓展良种补贴的范围,提高良种补贴的实施力度,逐步筹建“良种研发企业——种子销售渠道——农户”的无缝对接,提高补贴效能;
3、加强对农民的种植、养殖和市场营销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民生产过程中独立选择的能力和水平。
农业补贴要以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大户为重点。我国的农业补贴是生产性补贴,目的主要是保障粮食安全,所以农业补贴要重点向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倾斜。在今后的农业补贴政策改革中,要坚持好农业补贴向粮食主产区倾斜的取向,将部分农业补贴资金与粮食的商品率结合到一起,一方面切实减轻种粮大省的补贴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彻底扭转商品粮跨省调度带来补贴隐性流失问题。
农业补贴政策要向农业环保和粮食安全倾斜。在OECD《2011年农业政策监测和评估报告》的要求下,环保已成为发达国家农业补贴政策的重要挂钩指标。特别是欧盟正式将环境保护放在农业补贴政策体系核心位置,推行了一系列以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为目的的补贴措施。这是国际上农业补贴政策改革的取向,我国农业补贴政策也要向这方面改革,可以适当增加与环保目标直接挂钩的补贴方式,引导农民更多使用有机肥料、生物农药和机械除草,减少化肥、农药和除草剂在农产品的残留,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全部
农业补贴原因
农业补贴是政府为保证本国粮食安全、维护农产品价格稳定和保障农民收益而实施的对农产品生产、流通和贸易进行的转移支付,是国际上普遍应用的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方式。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繁荣和农民小康的实现,是我国经济工作总体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十三五”时期我国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因此,继续保持、完善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很有必要。
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从总的情况来看,我国农业经济还面临巨大的挑战:一是资源的刚性约束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条件。我国可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耕地资源仅占世界可耕地资源的7%,而人口却占世界的22%,目前人口仍在持续增长,但耕地资源却在逐步缩减。从数据反映来看,我国农业基础资源高度紧张,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客观上的障碍。
在农业资源刚性约束极强的条件下,加大农业科技、技术投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是保证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鉴于产业投资和技术投资的周期长、风险高,市场化的农业投资途径少,导致市场经济个体缺乏投资农业的动力,而单纯依靠政府在产业和科技上的投资无法满足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全部需求,阻碍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农业生产的提高。
此外,自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以来,国际粮价持续高涨,尤其进入2011年以后,全球粮价屡创新高。粮食问题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核心战略问题,采用各种政策手段,加大农业投资,促进农业经济和粮食生产的持续增长,提高自给率,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必须面对且需要尽快的问题。
农业补贴政策的取向
农业补贴要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首位。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生产工具的机械化、育种用种的优良化和农民生产的科技化。农业补贴政策要成为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动力。在以后的农业补贴安排上,要着力做好:第一,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机械的动态管理机制,一方面促进优良的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和普及,另一方面推进农业机械的研发创新能力;第二,拓展良种补贴的范围,提高良种补贴的实施力度,逐步筹建“良种研发企业——种子销售渠道——农户”的无缝对接,提高补贴效能;第三,加强对农民的种植、养殖和市场营销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民生产过程中独立选择的能力和水平。
农业补贴要以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大户为重点。我国的农业补贴是生产性补贴,目的主要是保障粮食安全,所以农业补贴要重点向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倾斜。在今后的农业补贴政策改革中,要坚持好农业补贴向粮食主产区倾斜的取向,将部分农业补贴资金与粮食的商品率结合到一起,一方面切实减轻种粮大省的补贴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彻底扭转商品粮跨省调度带来补贴隐性流失问题。
农业补贴政策要向农业环保和粮食安全倾斜。在OECD《2011年农业政策监测和评估报告》的要求下,环保已成为发达国家农业补贴政策的重要挂钩指标。特别是欧盟正式将环境保护放在农业补贴政策体系核心位置,推行了一系列以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为目的的补贴措施。这是国际上农业补贴政策改革的取向,我国农业补贴政策也要向这方面改革,可以适当增加与环保目标直接挂钩的补贴方式,引导农民更多使用有机肥料、生物农药和机械除草,减少化肥、农药和除草剂在农产品的残留,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为有关论述,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农业补贴是政府为保证本国粮食安全、维护农产品价格稳定和保障农民收益而实施的对农产品生产、流通和贸易进行的转移支付,是国际上普遍应用的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方式。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繁荣和农民小康的实现,是我国经济工作总体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十三五”时期我国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因此,继续保持、完善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很有必要。
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从总的情况来看,我国农业经济还面临巨大的挑战:一是资源的刚性约束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条件。我国可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耕地资源仅占世界可耕地资源的7%,而人口却占世界的22%,目前人口仍在持续增长,但耕地资源却在逐步缩减。从数据反映来看,我国农业基础资源高度紧张,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客观上的障碍。
在农业资源刚性约束极强的条件下,加大农业科技、技术投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是保证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鉴于产业投资和技术投资的周期长、风险高,市场化的农业投资途径少,导致市场经济个体缺乏投资农业的动力,而单纯依靠政府在产业和科技上的投资无法满足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全部需求,阻碍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农业生产的提高。
此外,自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以来,国际粮价持续高涨,尤其进入2011年以后,全球粮价屡创新高。粮食问题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核心战略问题,采用各种政策手段,加大农业投资,促进农业经济和粮食生产的持续增长,提高自给率,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必须面对且需要尽快的问题。
农业补贴政策的取向
农业补贴要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首位。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生产工具的机械化、育种用种的优良化和农民生产的科技化。农业补贴政策要成为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动力。在以后的农业补贴安排上,要着力做好:第一,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机械的动态管理机制,一方面促进优良的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和普及,另一方面推进农业机械的研发创新能力;第二,拓展良种补贴的范围,提高良种补贴的实施力度,逐步筹建“良种研发企业——种子销售渠道——农户”的无缝对接,提高补贴效能;第三,加强对农民的种植、养殖和市场营销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民生产过程中独立选择的能力和水平。
农业补贴要以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大户为重点。我国的农业补贴是生产性补贴,目的主要是保障粮食安全,所以农业补贴要重点向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倾斜。在今后的农业补贴政策改革中,要坚持好农业补贴向粮食主产区倾斜的取向,将部分农业补贴资金与粮食的商品率结合到一起,一方面切实减轻种粮大省的补贴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彻底扭转商品粮跨省调度带来补贴隐性流失问题。
农业补贴政策要向农业环保和粮食安全倾斜。在OECD《2011年农业政策监测和评估报告》的要求下,环保已成为发达国家农业补贴政策的重要挂钩指标。特别是欧盟正式将环境保护放在农业补贴政策体系核心位置,推行了一系列以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为目的的补贴措施。这是国际上农业补贴政策改革的取向,我国农业补贴政策也要向这方面改革,可以适当增加与环保目标直接挂钩的补贴方式,引导农民更多使用有机肥料、生物农药和机械除草,减少化肥、农药和除草剂在农产品的残留,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为有关论述,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