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个回答
2016-10-25 · 知道合伙人情感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的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这里强调的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叶圣陶先生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中,始终体现着这一思想。他的这一思想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育机构的重要任务;第二、学生要努力学会自学的本领,养成自学的习惯;第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衡量一个教师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人类近100年掌握的科学知识,占有史以来科学知识总量的90%。人类的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长一倍。20世纪是每10年增长一倍,而最近10年则是大约3年增长一倍。面对如此多的知识,包括源源不断出现的新知识,教师教不了,也教不完,只能靠学生自己今后进一步学习。所以,人类已经进入到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难怪有人说,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自学的人。
什么是自学能力呢?自学能力就是学习者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有效地撷取新知识的能力。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发展各门学科的自学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知识、能力、素质的提高。
自学能力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自学态度,是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前提
态度是个人对一定对象的比较持久的肯定或者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对个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发动、维持、强化、调节的心理功能。自学态度是语文自学能力结构中动力性的心理因素。学生只有具备积极的自学态度,才能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促进自学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
自学态度一般包括认识、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心理成分。培养积极的自学态度,首先要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根据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和好模仿、好竞争的心理特点,教学中要少讲一些抽象的大道理,多为学生提供语文自学的榜样,除了名人自学成材的范例,还更应该注意选择同班、同年级、同学校的学生成功自学的事例,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重在自学,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自学语文的动机。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法国近代教育家卢梭也曾指出:“要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学习兴趣很成熟的时候,再教给他学习的方法,这确乎是所有优良教育的基本原则。”能否帮助学生培养起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激发持久的学习热情,是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那么,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都有哪些途径呢?
首先,以“境”引趣。只有带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才能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如:在教《三峡》时,先用声色俱佳多媒体,再现书中所写“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清荣峻茂”的情境,播放以《长江之歌》为背景音乐“三峡风光”图片及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定会大大提高。
其次,以“读”生趣。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才能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如教朱自清的《春》时,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再次,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才能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上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如教《基因畅想》一文,我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什么是基因?为什么要进行畅想?畅想的结果怎样?基因技术到目前为止,有没有成功地应用于人类?原因何在?假如使用于人类,作者的想像会成功吗?他做了哪些大胆的设想?”等等。由于抓住主要的问题来设问,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学习情绪极佳,很快便弄清课文的大概意思,并把握这篇文章的脉络。
二、启发思维,是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依托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要培养自学能力,就必须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让学生经常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化“身外之物”为自己的财富。这样,自学能力才有依托,才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锻炼思维能力的方法其实并不神秘,只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一定会有所提高。
1、训练思维的条理性
教师在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要有条理性,要能够让学生摸准思路,能够让学生沿着几个连续性的问题把思维引向深处。问题要由易到难,不能出得太大、太空、太繁。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路子。比如,“为什么”的问题,一般是先考虑原因,后考虑结果;“哪几方面”、“哪几点”的问题,一般先要一方面一方面地考虑,然后考虑哪一方面先说,哪一方面后说,怎么连起来说。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组织语言,并要提示学生不要急于抢答。久而久之,学生回答起问题来就会很有条理性。
2、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初中学生认识事物往往只看表面,不善于透过现象去抓本质;理解课文,解答问题也往往限于表面意思。只知道作者是这样写的,而很少人探究为什么这样写…… 教师要依据教材,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多问几个“为什么”,多问几个“怎么样”,慢慢地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从而训练思维的深刻性。例如杜甫的《春望》中诗人描写自己“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学生能领会到字面意思。在此基础上,教师只要追问一下,或教会学生自己问一下: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头发越来越少呢?这一问,学生的思维与理解课文的主旨就联系起来了。通过平时不断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训练,学生思考问题就会慢慢的变得深刻。
3、训练思维的独创性。
多数学生具有从众心理。他们习惯于使自己的想法同大家一致起来,习惯依据以课本和老师讲课的内容为准则,生怕自己的意见、见解同大家发生矛盾。这种从众心理容易抑制学生的创造思维。所以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让他们敢于对课文以及老师的话提出疑问,说出自己独特的意见,营造一种互相争辩的氛围;设置一些创造性议题,让学生求异发散,进行正向、背向、逆向、纵向、横向、对比等思维活动,引导他们多方面、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让他们为自己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而欢欣雀跃,从而唤起学生猎取新的认识的欲望。
当然,训练思维的方法还很多,在平时的课外活动、娱乐游戏中也可有意识的进行思维训练。
三、掌握方法,是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重点
学习方法,是达到学习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事实证明,学习能力低下、学习方法不当是导致终身学习失败或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为此,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及掌握合理的学习策略。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和教会学生掌握初步的自学方法。重视学法,实现大量阅读、有效迁移,老师一定要教给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和明确的学习步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一读二划三想四讨论”的四步自读法。读,要读正确,读流利,从有声朗读逐步过度到默读;划,学生边读边划,标明自然段,划出生字词语,标出疑难词句;想,围绕课题和课后思考题,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讨论,分小组开展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并对课文进行评价和质疑。四步自读法充分体现了三个结合: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动口、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独立(个人)学习与合作(小组)学习相结合,保证让每个学生读有其序,思有其法。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大量进行阅读实践,变老师讲为学生学,他们充分自读,充分思考,充分讨论,充分交流,再引导孩子归纳总结,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进行了审美和思想教育。与此同时,我发动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每天开设阅读课,还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进行自学能力的迁移训练。全班几乎所有的学生熟练掌握了“一读二划三想四讨论”的四步自读法,他们学会了默读,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交流和讨论,学会了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
四、良好的习惯,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关键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凡是好的态度,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为习惯,只有熟练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语文学科的新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三条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英国哲学家培根也曾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动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语文自学具有自觉性,它同样有赖于良好习惯的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语文自学能力的内容与标志之一。那么中学生必须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我认为,基本的自学习惯包括:
1、培养有目的地学习的习惯。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习道路上的指路明灯,有了它,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我曾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两组,对一组学生,每次上课前就给他们讲明该节课的学习目的,而对另一组的学生,只是让他们在上课前读课文。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之后,笔者发现:前一组学生上课时思想活跃,大多数能够积极回答问题,能够抓住课文要领,能够跟随老师的思维转;而后一组学生,上课时常常抓不住课文的要领,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这就说明,明确学习目的是多么重要啊。
2、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在每天新课之前,要求学生按照“一读二划三想四讨论”的四步自读法进行预习,对生字词和课文内容有个初步的识记和思考,在教师指导下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3、培养勤翻工具书的习惯。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见,勤翻工具书是十分重要的。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要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部首、音序、四角号码等几种查字法的训练,不但让学生明确一个字(词)的“死意义”,而且让他们掌握了确定一个字(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活意义”的方法,这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句子和课文内容的正确理解。
4、培养专心学习的习惯。荀子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这说明专心是成功的先决条件,学习也是如此。畏难,浅尝辄止是学生学习上的通病。要提高自学能力,就必须使学生克服这个毛病,其方法是使学生抓住问题不放,寻根问底,不断地问个为什么,打破沙锅问到底。
5、培养练后反思的习惯。读书和学习过程中,每位学生都进行必不可少的练习,但做完题目并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①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②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③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④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⑤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当然,如果发生错解,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吃一堑,长一智”,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6、培养坚持阅读、积累的习惯。保证让学生每天有40分钟的课外阅读时间,内容包括书报、电视节目等;同时养成读思结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坚持做好读书笔记。读书时看到好的材料或者有启发的问题,立刻抄录下来,并且记下心得体会,形式内容不限,可以是只言片语,也可以是精彩文段,还可以是漫画创作,学生自行设计,自得其乐。在丰富学生词汇、语感的同时,也逐渐培养了孩子的思维和鉴赏能力。实践表明,凡是喜欢做读书笔记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敏捷,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提高很快;相反,没有上述习惯的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老是停留在原地不动,或者提高很慢。
7、培养勤于动笔的习惯。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倾诉,及时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有意思的事情和事物写下来,坚持小练笔,坚持写日记。参加社会实践、办班级黑板报、编个人作文集都是激发学生勤于动笔的好办法。
8、培养同学之间切磋琢磨的习惯 (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一位哲学家曾说过:“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交换以后,我们还是拥有一个苹果。但是,我有一种思想,你有一种思想,交换以后,我们就会拥有两种思想。”《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可见交流是多么的重要!同学之间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通过合作学习,就能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所以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在独立探求知识的同时,加强与他人的合作学习。不仅要主动与老师多交流,而且要与同学进行积极的讨论,养成同学之间切磋琢磨的习惯。
应当培养的优良习惯还有许多,诸如有疑必问的习惯,有错必改的习惯,温故而知新的习惯等等。总之,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因为,它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手段和方法很多,相信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转变观念,有意识地在课内外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那么,就一定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什么是自学能力呢?自学能力就是学习者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有效地撷取新知识的能力。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发展各门学科的自学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知识、能力、素质的提高。
自学能力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自学态度,是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前提
态度是个人对一定对象的比较持久的肯定或者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对个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发动、维持、强化、调节的心理功能。自学态度是语文自学能力结构中动力性的心理因素。学生只有具备积极的自学态度,才能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促进自学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
自学态度一般包括认识、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心理成分。培养积极的自学态度,首先要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根据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和好模仿、好竞争的心理特点,教学中要少讲一些抽象的大道理,多为学生提供语文自学的榜样,除了名人自学成材的范例,还更应该注意选择同班、同年级、同学校的学生成功自学的事例,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重在自学,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自学语文的动机。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法国近代教育家卢梭也曾指出:“要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学习兴趣很成熟的时候,再教给他学习的方法,这确乎是所有优良教育的基本原则。”能否帮助学生培养起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激发持久的学习热情,是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那么,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都有哪些途径呢?
首先,以“境”引趣。只有带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才能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如:在教《三峡》时,先用声色俱佳多媒体,再现书中所写“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清荣峻茂”的情境,播放以《长江之歌》为背景音乐“三峡风光”图片及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定会大大提高。
其次,以“读”生趣。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才能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如教朱自清的《春》时,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再次,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才能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上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如教《基因畅想》一文,我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什么是基因?为什么要进行畅想?畅想的结果怎样?基因技术到目前为止,有没有成功地应用于人类?原因何在?假如使用于人类,作者的想像会成功吗?他做了哪些大胆的设想?”等等。由于抓住主要的问题来设问,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学习情绪极佳,很快便弄清课文的大概意思,并把握这篇文章的脉络。
二、启发思维,是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依托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要培养自学能力,就必须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让学生经常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化“身外之物”为自己的财富。这样,自学能力才有依托,才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锻炼思维能力的方法其实并不神秘,只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一定会有所提高。
1、训练思维的条理性
教师在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要有条理性,要能够让学生摸准思路,能够让学生沿着几个连续性的问题把思维引向深处。问题要由易到难,不能出得太大、太空、太繁。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路子。比如,“为什么”的问题,一般是先考虑原因,后考虑结果;“哪几方面”、“哪几点”的问题,一般先要一方面一方面地考虑,然后考虑哪一方面先说,哪一方面后说,怎么连起来说。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组织语言,并要提示学生不要急于抢答。久而久之,学生回答起问题来就会很有条理性。
2、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初中学生认识事物往往只看表面,不善于透过现象去抓本质;理解课文,解答问题也往往限于表面意思。只知道作者是这样写的,而很少人探究为什么这样写…… 教师要依据教材,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多问几个“为什么”,多问几个“怎么样”,慢慢地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从而训练思维的深刻性。例如杜甫的《春望》中诗人描写自己“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学生能领会到字面意思。在此基础上,教师只要追问一下,或教会学生自己问一下: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头发越来越少呢?这一问,学生的思维与理解课文的主旨就联系起来了。通过平时不断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训练,学生思考问题就会慢慢的变得深刻。
3、训练思维的独创性。
多数学生具有从众心理。他们习惯于使自己的想法同大家一致起来,习惯依据以课本和老师讲课的内容为准则,生怕自己的意见、见解同大家发生矛盾。这种从众心理容易抑制学生的创造思维。所以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让他们敢于对课文以及老师的话提出疑问,说出自己独特的意见,营造一种互相争辩的氛围;设置一些创造性议题,让学生求异发散,进行正向、背向、逆向、纵向、横向、对比等思维活动,引导他们多方面、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让他们为自己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而欢欣雀跃,从而唤起学生猎取新的认识的欲望。
当然,训练思维的方法还很多,在平时的课外活动、娱乐游戏中也可有意识的进行思维训练。
三、掌握方法,是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重点
学习方法,是达到学习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事实证明,学习能力低下、学习方法不当是导致终身学习失败或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为此,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及掌握合理的学习策略。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和教会学生掌握初步的自学方法。重视学法,实现大量阅读、有效迁移,老师一定要教给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和明确的学习步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一读二划三想四讨论”的四步自读法。读,要读正确,读流利,从有声朗读逐步过度到默读;划,学生边读边划,标明自然段,划出生字词语,标出疑难词句;想,围绕课题和课后思考题,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讨论,分小组开展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并对课文进行评价和质疑。四步自读法充分体现了三个结合: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动口、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独立(个人)学习与合作(小组)学习相结合,保证让每个学生读有其序,思有其法。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大量进行阅读实践,变老师讲为学生学,他们充分自读,充分思考,充分讨论,充分交流,再引导孩子归纳总结,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进行了审美和思想教育。与此同时,我发动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每天开设阅读课,还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进行自学能力的迁移训练。全班几乎所有的学生熟练掌握了“一读二划三想四讨论”的四步自读法,他们学会了默读,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交流和讨论,学会了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
四、良好的习惯,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关键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凡是好的态度,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为习惯,只有熟练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语文学科的新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三条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英国哲学家培根也曾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动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语文自学具有自觉性,它同样有赖于良好习惯的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语文自学能力的内容与标志之一。那么中学生必须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我认为,基本的自学习惯包括:
1、培养有目的地学习的习惯。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习道路上的指路明灯,有了它,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我曾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两组,对一组学生,每次上课前就给他们讲明该节课的学习目的,而对另一组的学生,只是让他们在上课前读课文。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之后,笔者发现:前一组学生上课时思想活跃,大多数能够积极回答问题,能够抓住课文要领,能够跟随老师的思维转;而后一组学生,上课时常常抓不住课文的要领,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这就说明,明确学习目的是多么重要啊。
2、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在每天新课之前,要求学生按照“一读二划三想四讨论”的四步自读法进行预习,对生字词和课文内容有个初步的识记和思考,在教师指导下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3、培养勤翻工具书的习惯。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见,勤翻工具书是十分重要的。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要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部首、音序、四角号码等几种查字法的训练,不但让学生明确一个字(词)的“死意义”,而且让他们掌握了确定一个字(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活意义”的方法,这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句子和课文内容的正确理解。
4、培养专心学习的习惯。荀子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这说明专心是成功的先决条件,学习也是如此。畏难,浅尝辄止是学生学习上的通病。要提高自学能力,就必须使学生克服这个毛病,其方法是使学生抓住问题不放,寻根问底,不断地问个为什么,打破沙锅问到底。
5、培养练后反思的习惯。读书和学习过程中,每位学生都进行必不可少的练习,但做完题目并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①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②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③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④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⑤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当然,如果发生错解,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吃一堑,长一智”,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6、培养坚持阅读、积累的习惯。保证让学生每天有40分钟的课外阅读时间,内容包括书报、电视节目等;同时养成读思结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坚持做好读书笔记。读书时看到好的材料或者有启发的问题,立刻抄录下来,并且记下心得体会,形式内容不限,可以是只言片语,也可以是精彩文段,还可以是漫画创作,学生自行设计,自得其乐。在丰富学生词汇、语感的同时,也逐渐培养了孩子的思维和鉴赏能力。实践表明,凡是喜欢做读书笔记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敏捷,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提高很快;相反,没有上述习惯的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老是停留在原地不动,或者提高很慢。
7、培养勤于动笔的习惯。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倾诉,及时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有意思的事情和事物写下来,坚持小练笔,坚持写日记。参加社会实践、办班级黑板报、编个人作文集都是激发学生勤于动笔的好办法。
8、培养同学之间切磋琢磨的习惯 (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一位哲学家曾说过:“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交换以后,我们还是拥有一个苹果。但是,我有一种思想,你有一种思想,交换以后,我们就会拥有两种思想。”《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可见交流是多么的重要!同学之间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通过合作学习,就能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所以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在独立探求知识的同时,加强与他人的合作学习。不仅要主动与老师多交流,而且要与同学进行积极的讨论,养成同学之间切磋琢磨的习惯。
应当培养的优良习惯还有许多,诸如有疑必问的习惯,有错必改的习惯,温故而知新的习惯等等。总之,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因为,它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手段和方法很多,相信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转变观念,有意识地在课内外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那么,就一定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