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以前用的都是汉字?是什么时候全部变成韩国字的?
公元3世纪左右,汉字传入朝鲜,后来又采用汉字的音和意来记录朝鲜语,即“吏读文”。1446年朝鲜正式公布了创制的朝鲜文字,称为“训民正音”。
一、《训民正音》(훈민정음)是朝鲜第四代国王世宗大王李祹与其子第五代国王文宗大王李珦主导创制的朝鲜语文字,又称谚文(언문/谚文 Eonmun),今多称韩文、韩字、朝鲜文、朝鲜字。原有28个字母,其中元音字母11个,辅音字母17个。
二、朝鲜语的语音结构比欧语简单,每个训民正音代表一个音节,每音节最多有四个音素;而每字的结构最多由五个字母来组成,拼成方块字的模样,以便于与汉字同时使用。
三、该文字发明当初被称为“谚文”(朝:언문/谚文),“谚”的原意为“俗语”,相对于汉语而言,朝鲜语被称为“谚”或“谚语”。因此“谚文”一词则有“表记俗语(朝鲜语)的文字”的意思。后来“谚文”这个名称被广泛使用,直到近代的朝鲜日治时期。
四、吏读文即吏札(朝鲜语:이찰)、吏吐(朝鲜语:이토)、吏道(朝鲜语:이도),是朝鲜文创制前借用汉字的音和义标记朝鲜语的一种特殊的文字形式。相传为新罗神文王(681~692)时期的鸿儒薛聪(朝鲜语:설총)所创。
五、实词大致用汉语词,这些词进入句子时一般都按朝鲜语的语序,添加用汉字标记的表示语法意义的附加成分,这些附加成分朝鲜语称为“吐”。吏读曾和汉文长期并用。朝鲜文创制后,
3种书面形式同时使用,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现存的吏读文献有碑文、《大明律直解》和一些文书契约等,是研究古代朝鲜语极为珍贵的资料。
六、이찰(吏札)是一种书面语形式的“吏读”,有自己创造的助词、词尾等,主要运用于政府书面语。《大明律》即中国明朝的律例,朝鲜人用吏读的形式翻译的:凡官吏亦(토读가),擅自离职役为在乙良(하면는)(古语,하거늘랑),笞四十为乎矣(하오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