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羊皮筏子因何只用公羊不用母羊制造?
也就是说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用动物皮革而制成的船,汉朝的史籍中,军队渡江就用到了马革船,以及以“革囊”缝制成的船,这时候一般就称为革船。而在唐朝时期,史籍中出现了皮船的记载,比如以“牛皮为船”,白居易就有“泛皮船兮渡绳桥”的诗句,这说的其实还是革船。
但是唐朝之前的记载中,很少出现羊皮,而到了宋朝,《宋史·王延德传》载:“以羊皮为囊,吹气实之浮于水。”由此,羊皮和牛皮成为革船最主要的原料,而革船也逐渐改了名字,成为筏子。《清史稿》记载:
“次黄河,夜以革囊结筏自蔡湾渡,破贼皋兰龙尾山,获辅臣将李廷玉。”
这一年是1675年的康熙时期,西宁总兵王金宝领兵攻打进攻兰州的王辅臣,在渡过黄河的时候,就用到了用革囊结成的筏子,这被认为是羊皮筏子被大量使用的一个明证,距今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当然,真要认真追溯起来,羊皮筏子或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革船,不过毕竟那个时候是革船,所以只追溯到有明确记载的康熙年间,也未尝不是正确的。
羊皮筏子看起来极简单,甚至有些简陋,但它的技艺并不简单,是黄河沿岸人们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羊皮筏子上面部分非常简单,就是木条简单的捆绑,而将捆绑起来的木条浮于水面的浑脱才是羊皮筏子的关键。
浑脱就是用整个的动物的皮制成的革囊,羊皮筏子的浑脱自然就是羊皮制成的革囊。这个浑脱要求是动物的整个外皮剥下来制成,也就是说杀羊的时候要保住得到的是整个的羊皮,然后将羊皮泡在盐水中,脱去上面的毛。
脱毛之后,再将羊皮僵硬的部分,比如脖颈处、四肢处等用菜油处理一下,可以变得松软一些。羊皮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晾晒,然后用绳子将四肢和脖颈处扎起来,露出一个小孔往里吹气,等形成鼓状的革囊,就将小孔扎起来,这样就制成了一个浑脱。
一个羊皮筏子按照其大小和承重来看,所需要的浑脱少则只用几个,多则需要数百个。等羊皮筏子制成之后,就可以在黄河使用,黄河水有的河段水流湍急,而羊皮筏子吃水浅,又轻便,是绝佳的渡河工具,所谓“黄河滚滚波浪翻,羊皮筏子当轮船”。
那么,人们会不会害怕羊皮筏子在渡河的时候突然出现坏了的情况呢,比如浑脱漏气?这也是人们在制作羊皮筏子时必须要考虑的一个因素,所以在羊的选择上,人们也是会下功夫的。
首先不能用母羊,母羊一般都会生育,本身皮就比较松弛,再加上哺乳的地方也比较薄,这样制成的浑脱很难保证不漏气、不撕裂。
其次,即便是公羊,也多是选择去势了的山羊,这些山羊不承担配种的任务,在不大的时候就被骟了,这样的山羊长大之后,皮厚肉质也好。这样的羊皮是制作浑脱的最佳物料,浑脱结实又耐用,不用担心会有漏气、损毁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