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学生做过多遍的数学题还是不会做
5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年级的学生,做过很多遍的数学题还是不会做,在这种情况下是因为学生没有理解数学题的含义,所以只是记忆了数学题,需要加强学生的理解。
小学数学解题方法和技巧。
中小学数学,还包括奥数,在学习方面要求方法适宜,有了好的方法和思路,可能会事半功倍!那有哪些方法可以依据呢?希望大家能惯用这些思维和方法来解题!
形象思维方法是指人们用形象思维来认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它的思维基础是具体形象,并从具体形象展开来的思维过程。
形象思维的主要手段是实物、图形、表格和典型等形象材料。它的认识特点是以个别表现一般,始终保留着对事物的直观性。它的思维过程表现为表象、类比、联想、想象。它的思维品质表现为对直观材料进行积极想象,对表象进行加工、提炼进而提示出本质、规律,或求出对象。它的思维目标是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在解决问题当中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
实物演示法
利用身边的实物来演示数学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及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使数学内容形象化,数量关系具体化。比如:数学中的相遇问题。通过实物演示不仅能够解决“同时、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而且为学生指明了思维方向。
二年级数学教材中,“三个小朋友见面握手,每两人握一次,共要握几次手”与“用三张不同的数字卡片摆成两位数,共可以摆成多少个两位数”。像这样的有关排列、组合的知识,在小学教学中,如果实物演示的方法,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
特别是一些数学概念,如果没有实物演示,小学生就不能真正掌握。长方形的面积、长方体的认识、圆柱的体积等的学习,都依赖于实物演示作思维的基础。
图示法
借助直观图形来确定思考方向,寻找思路,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图示法直观可靠,便于分析数形关系,不受逻辑推导限制,思路灵活开阔,但图示依赖于人们对表象加工整理的可靠性上,一旦图示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易使在此基础上的联想、想象出现谬误或走入误区,最后导致错误的结果。
在课堂教学当中,要多用图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有的题目,图画出来了,结果也就出来的;有的题,图画好了,题意学生也就明白了;有的题,画图则可以帮助分析题意、启迪思路,作为其他解法的辅助手段。
列表法
运用列出表格来分析思考、寻找思路、求解问题的方法叫做列表法。列表法清晰明了,便于分析比较、提示规律,也有利于记忆。
它的局限性在于求解范围小,适用题型狭窄,大多跟寻找规律或显示规律有关。比如,正、反比例的内容,整理数据,乘法口诀,数位顺序等内容的教学大都采用“列表法”。
验证法
你的结果正确吗?不能只等教师的评判,重要的是自己心里要清楚,对自己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评价,这是优秀学生必备的学习品质。
验证法应用范围比较广泛,是需要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功。应当通过实践训练及其长期体验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验证能力和逐步养成严谨细致的好习惯。
(1)用不同的方法验证。教科书上一再提出:减法用加法检验,加法用减法检验,除法用乘法验算,乘法用除法验算。
(2)代入检验。解方程的结果正确吗?用代入法,看等号两边是否相等。还可以把结果当条件进行逆向推算。
(3)是否符合实际。“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的话要落实在教学中。比如,做一套衣服需要4米布,现有布31米,可以做多少套衣服?有学生这样做:31÷4≈8(套)
按照“四舍五入法”保留近似数无疑是正确的,但和实际不符合,做衣服的剩余布料只能舍去。教学中,常识性的东西予以重视。做衣服套数的近似计算要用“去尾法”。
(4)验证的动力在猜想和质疑。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策略。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我要学”的愿望。为了避免瞎猜,一定学会验证。验证猜测结果是否正确,是否符合要求。如不符合要求,及时调整猜想,直到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解题方法和技巧。
中小学数学,还包括奥数,在学习方面要求方法适宜,有了好的方法和思路,可能会事半功倍!那有哪些方法可以依据呢?希望大家能惯用这些思维和方法来解题!
形象思维方法是指人们用形象思维来认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它的思维基础是具体形象,并从具体形象展开来的思维过程。
形象思维的主要手段是实物、图形、表格和典型等形象材料。它的认识特点是以个别表现一般,始终保留着对事物的直观性。它的思维过程表现为表象、类比、联想、想象。它的思维品质表现为对直观材料进行积极想象,对表象进行加工、提炼进而提示出本质、规律,或求出对象。它的思维目标是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在解决问题当中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
实物演示法
利用身边的实物来演示数学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及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使数学内容形象化,数量关系具体化。比如:数学中的相遇问题。通过实物演示不仅能够解决“同时、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而且为学生指明了思维方向。
二年级数学教材中,“三个小朋友见面握手,每两人握一次,共要握几次手”与“用三张不同的数字卡片摆成两位数,共可以摆成多少个两位数”。像这样的有关排列、组合的知识,在小学教学中,如果实物演示的方法,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
特别是一些数学概念,如果没有实物演示,小学生就不能真正掌握。长方形的面积、长方体的认识、圆柱的体积等的学习,都依赖于实物演示作思维的基础。
图示法
借助直观图形来确定思考方向,寻找思路,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图示法直观可靠,便于分析数形关系,不受逻辑推导限制,思路灵活开阔,但图示依赖于人们对表象加工整理的可靠性上,一旦图示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易使在此基础上的联想、想象出现谬误或走入误区,最后导致错误的结果。
在课堂教学当中,要多用图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有的题目,图画出来了,结果也就出来的;有的题,图画好了,题意学生也就明白了;有的题,画图则可以帮助分析题意、启迪思路,作为其他解法的辅助手段。
列表法
运用列出表格来分析思考、寻找思路、求解问题的方法叫做列表法。列表法清晰明了,便于分析比较、提示规律,也有利于记忆。
它的局限性在于求解范围小,适用题型狭窄,大多跟寻找规律或显示规律有关。比如,正、反比例的内容,整理数据,乘法口诀,数位顺序等内容的教学大都采用“列表法”。
验证法
你的结果正确吗?不能只等教师的评判,重要的是自己心里要清楚,对自己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评价,这是优秀学生必备的学习品质。
验证法应用范围比较广泛,是需要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功。应当通过实践训练及其长期体验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验证能力和逐步养成严谨细致的好习惯。
(1)用不同的方法验证。教科书上一再提出:减法用加法检验,加法用减法检验,除法用乘法验算,乘法用除法验算。
(2)代入检验。解方程的结果正确吗?用代入法,看等号两边是否相等。还可以把结果当条件进行逆向推算。
(3)是否符合实际。“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的话要落实在教学中。比如,做一套衣服需要4米布,现有布31米,可以做多少套衣服?有学生这样做:31÷4≈8(套)
按照“四舍五入法”保留近似数无疑是正确的,但和实际不符合,做衣服的剩余布料只能舍去。教学中,常识性的东西予以重视。做衣服套数的近似计算要用“去尾法”。
(4)验证的动力在猜想和质疑。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策略。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我要学”的愿望。为了避免瞎猜,一定学会验证。验证猜测结果是否正确,是否符合要求。如不符合要求,及时调整猜想,直到解决问题。
展开全部
你怎么这么笨啊,教了那么多次,怎么就是教不会呢?”经常,会有家长在家教孩子做数学题,老是教不会时,总有这样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想法。
孩子学不好数学,你要做的不是责骂,而是应该首先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出了问题。
现在很多孩子在面对抽象运算思考题和应用题方面,特别容易遇到瓶颈,该如何解决?
为此,我们给家长们三个字:“退”,退到孩子可以接受的地方;“通”,帮助孩子打通知识脉络;“慢”,给足孩子思考时间。
数学这门学科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小学数学是孩子以后学习数理化以及更深的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基础,大多数家长都可以辅导孩子的小学数学,但是如何让孩子从小学数学学习中获得数学学习的能力、建立数感、树立数学学习的信心?下面跟大家分享家长如何辅导孩子学好小学数学。
第一,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家长首先应强调它训练思维的功能,其次才是讲数学的实用性。
凡事需要追根溯源,从探寻数学的源头开始,就会让孩子觉得数学其实是一门十分有趣的学科。
很多家长认为提高孩子数学成绩的最好途径就是让他们多做题, 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做题是为了训练思维,要掌握适当的量。大多数数学偏弱的孩子都有过题海战术的痛苦经历,如果只是机械地做题,孩子就会产生厌恶情绪,自然学不好数学。
第二,家长要对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材有所了解,现试从下述几个方面作些介绍:
1.一年级数学第一学期的内容及要求:
(1)1到10各数的认识、写法和加减法。包括:实物图,数10 以内的数,1到5各数的认识和写法,5以内的加法和减法,0的认识和写法,加0、减0和得数是0的减法,6到10各数的认识和写法,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连加、连减题。
(2)11到20各数的读法和写法。包括:数11到20各数,十和几组成十几,11到20各数的读法和写法,钟面的认识(会看整点钟)。
(3) 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减法。包括:20以内的进位加法,加法和减法的简单应用题。
(4) 认识图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初步认识。
2.第二学期的内容及要求:
(1)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 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包括:数100以内的数,认识个位、十位,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元、角、分的认识和简单的计算。
(3)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包括: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
(4)认识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初步认识。
第三,家长从生活中培养孩子的数学学习能力。
这里不仅仅是指生活中数学的运用,而是要超越数学本身,让孩子多读课外书,不拘泥于某个学科,应广泛涉猎,尤其是科普书、名人传记等等,要让孩子从书中体会知识的无穷魅力,不断寻找学习的精神动力。
第四,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数感”。
有的孩子在上到小学一年级后,还会把加法运算当做减法来做,多数有两种可能:一是孩子比较粗心大意,还有可能是孩子尚未理解加、减的意义,混淆概念造成失误。家长不要因此过多责骂孩子,最好借助身边的实物给孩子讲解加、减各代表什么。
一般小学一年级学生通过一学期学习训练后,20以内的加减运算不必再靠手指,可凭心算得出答案。但不排除有5%~10%的孩子,由于数感较差,又缺少独立思考的习惯,导致心算能力难过关。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不能失去信心,首先要跟孩子的数学老师沟通,希望老师在校期间能给予适当训练,并及时鼓励。同时,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数感。比如:带孩子买东西,让孩子帮忙算算该付多少钱,该找多少钱,让其感受数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以及对生活的影响。
第五、抽象的题目可用特殊例子来找规律
小学数学相对来说难度不是很高,很多家长都会亲自指导孩子学数学。但不少家长也感慨不好教。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难教,是因为他们总是以成人的思维去指导孩子。”张翼文说。
举道例题:已知被除数+商×除数=72,求被除数?
家长一般会用推理的方式指导:因为被除数=商×除数,所以原式子=被除数+被除数=72,得出被除数=36。
显然,这样的推导方式在成人看来很容易理解,但对低年级的孩子们来说很抽象。所以建议,家长教这类题目,要“退”到孩子比较好理解的思路,即从具体例子着手,让孩子们从中发现规律。
“因为12÷3=4,所以12+3×4=24;因为18÷2=9,所以18+2×9=36……”几个例子下来,孩子就会发现规律,原来“被除数+商×除数=和”,现在回过头再去解刚才那道例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六、应用题“去情境化”可以从实物入手
在小学三年级,涉及“消元法”的应用题是一个重难点。很多家长抱怨说,孩子知道如何消元,但一旦把问题放到生活的情境里,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如果孩子去情境化的能力比较弱,那不妨从实物开始着手。”
不要怕麻烦,也许通过实物的例子来循循善诱地指导孩子做题很花时间,但是这样孩子理解起来更容易,以后遇到这类应用题就不怕了。
孩子学不好数学,你要做的不是责骂,而是应该首先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出了问题。
现在很多孩子在面对抽象运算思考题和应用题方面,特别容易遇到瓶颈,该如何解决?
为此,我们给家长们三个字:“退”,退到孩子可以接受的地方;“通”,帮助孩子打通知识脉络;“慢”,给足孩子思考时间。
数学这门学科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小学数学是孩子以后学习数理化以及更深的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基础,大多数家长都可以辅导孩子的小学数学,但是如何让孩子从小学数学学习中获得数学学习的能力、建立数感、树立数学学习的信心?下面跟大家分享家长如何辅导孩子学好小学数学。
第一,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家长首先应强调它训练思维的功能,其次才是讲数学的实用性。
凡事需要追根溯源,从探寻数学的源头开始,就会让孩子觉得数学其实是一门十分有趣的学科。
很多家长认为提高孩子数学成绩的最好途径就是让他们多做题, 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做题是为了训练思维,要掌握适当的量。大多数数学偏弱的孩子都有过题海战术的痛苦经历,如果只是机械地做题,孩子就会产生厌恶情绪,自然学不好数学。
第二,家长要对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材有所了解,现试从下述几个方面作些介绍:
1.一年级数学第一学期的内容及要求:
(1)1到10各数的认识、写法和加减法。包括:实物图,数10 以内的数,1到5各数的认识和写法,5以内的加法和减法,0的认识和写法,加0、减0和得数是0的减法,6到10各数的认识和写法,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连加、连减题。
(2)11到20各数的读法和写法。包括:数11到20各数,十和几组成十几,11到20各数的读法和写法,钟面的认识(会看整点钟)。
(3) 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减法。包括:20以内的进位加法,加法和减法的简单应用题。
(4) 认识图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初步认识。
2.第二学期的内容及要求:
(1)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 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包括:数100以内的数,认识个位、十位,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元、角、分的认识和简单的计算。
(3)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包括: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
(4)认识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初步认识。
第三,家长从生活中培养孩子的数学学习能力。
这里不仅仅是指生活中数学的运用,而是要超越数学本身,让孩子多读课外书,不拘泥于某个学科,应广泛涉猎,尤其是科普书、名人传记等等,要让孩子从书中体会知识的无穷魅力,不断寻找学习的精神动力。
第四,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数感”。
有的孩子在上到小学一年级后,还会把加法运算当做减法来做,多数有两种可能:一是孩子比较粗心大意,还有可能是孩子尚未理解加、减的意义,混淆概念造成失误。家长不要因此过多责骂孩子,最好借助身边的实物给孩子讲解加、减各代表什么。
一般小学一年级学生通过一学期学习训练后,20以内的加减运算不必再靠手指,可凭心算得出答案。但不排除有5%~10%的孩子,由于数感较差,又缺少独立思考的习惯,导致心算能力难过关。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不能失去信心,首先要跟孩子的数学老师沟通,希望老师在校期间能给予适当训练,并及时鼓励。同时,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数感。比如:带孩子买东西,让孩子帮忙算算该付多少钱,该找多少钱,让其感受数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以及对生活的影响。
第五、抽象的题目可用特殊例子来找规律
小学数学相对来说难度不是很高,很多家长都会亲自指导孩子学数学。但不少家长也感慨不好教。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难教,是因为他们总是以成人的思维去指导孩子。”张翼文说。
举道例题:已知被除数+商×除数=72,求被除数?
家长一般会用推理的方式指导:因为被除数=商×除数,所以原式子=被除数+被除数=72,得出被除数=36。
显然,这样的推导方式在成人看来很容易理解,但对低年级的孩子们来说很抽象。所以建议,家长教这类题目,要“退”到孩子比较好理解的思路,即从具体例子着手,让孩子们从中发现规律。
“因为12÷3=4,所以12+3×4=24;因为18÷2=9,所以18+2×9=36……”几个例子下来,孩子就会发现规律,原来“被除数+商×除数=和”,现在回过头再去解刚才那道例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六、应用题“去情境化”可以从实物入手
在小学三年级,涉及“消元法”的应用题是一个重难点。很多家长抱怨说,孩子知道如何消元,但一旦把问题放到生活的情境里,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如果孩子去情境化的能力比较弱,那不妨从实物开始着手。”
不要怕麻烦,也许通过实物的例子来循循善诱地指导孩子做题很花时间,但是这样孩子理解起来更容易,以后遇到这类应用题就不怕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一年级学生做过了很多遍的数学题还是不会做,建议先暂时放弃,当你升入二年级三年级之后就会发现多么简单。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就是没有理解,没有掌握方法,因为一年级又不是太难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