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计时方法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地支计时法: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时”字表示。十二时段计时法: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个时段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更点计时法:这种计时法出现较晚,专用于夜间计时。
十时辰制
十进制是自然而然的选择,因此早期的历法、时间才用了十进制。阴阳五行历,属于十月太阳历;十时辰制,则是时间的十进制划分。在十时辰的使用早期,选择了若干关键性的自然现象、生物反射、生活习惯作为时间的节点,帮助人们认知时间。到后来,才逐渐转变为使用数字、或天干等代码来表述。
据《隋书.天文志》,白天的五个时间节点为:朝、禺、中、晡、夕;夜晚的五个时间节点为:甲、乙、丙、丁、戊。夜晚的五个时间节点,逐渐转变为夜间安全巡逻时的附加授时节点,称为五鼓、五更,一直延续到清末。
百刻制
百刻制是十时辰制的进一步划分,即把十时辰进一步划分成均衡的一百刻。百刻制可能起源于商代,有出土的汉代日晷,盘面上的刻度为一百刻中可能用到的69刻。另一方面,人们对时间测量精度的要求及百刻制的提出,推动了铜壶滴漏的产生(毕竟百等分圆周,对于手工制作,难度不小)。
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明末欧洲天文学理论传入再次提出九十六刻制,清代沿用该制度。
十时辰制
十进制是自然而然的选择,因此早期的历法、时间才用了十进制。阴阳五行历,属于十月太阳历;十时辰制,则是时间的十进制划分。在十时辰的使用早期,选择了若干关键性的自然现象、生物反射、生活习惯作为时间的节点,帮助人们认知时间。到后来,才逐渐转变为使用数字、或天干等代码来表述。
据《隋书.天文志》,白天的五个时间节点为:朝、禺、中、晡、夕;夜晚的五个时间节点为:甲、乙、丙、丁、戊。夜晚的五个时间节点,逐渐转变为夜间安全巡逻时的附加授时节点,称为五鼓、五更,一直延续到清末。
百刻制
百刻制是十时辰制的进一步划分,即把十时辰进一步划分成均衡的一百刻。百刻制可能起源于商代,有出土的汉代日晷,盘面上的刻度为一百刻中可能用到的69刻。另一方面,人们对时间测量精度的要求及百刻制的提出,推动了铜壶滴漏的产生(毕竟百等分圆周,对于手工制作,难度不小)。
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明末欧洲天文学理论传入再次提出九十六刻制,清代沿用该制度。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