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闵 处于劣势 为什么还能十战十胜 ?是骄兵之计嘛?
3个回答
2022-03-25
展开全部
冉闵败在慕容恪之手,看似偶然,实际上必然:面对中原各股势力的联合排挤、打压,以及东晋朝廷的无视,战斗力强大的冉闵逐渐被消耗,最终被前燕慕容氏趁机南下摘了桃子。
冉闵本为汉人,字永曾,小字棘奴。其父石瞻原属乞活军(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汉族武装流民集团)。乞活军首领陈午败给后赵军队时,年仅12岁的石瞻被石勒侄子石虎收为养子。也就是说,冉闵是石虎的养孙,因此,前期他的名字一直是“石闵”。
冉闵年幼时,已经体现出与其年龄不符的果断、骁勇,由此也得到了石虎的格外青睐。成年后的他,身长八尺、体魄魁梧,多谋善断、勇力过人,为后赵军队屡立战功。
公元338年的昌黎之战中,后赵军队围攻前燕棘城,双方不分昼夜鏖战十几天,最终不得已撤军。此时,燕王慕容皝派儿子慕容恪率骑兵追击,军心惶惶的后赵军队溃败,被斩首三万人,仅有冉闵的一支队伍得以保全。(这是冉闵、慕容恪的首次交手)
公元339年,冉闵在沔南打败晋军,杀死东晋将军蔡怀;后来,与姚弋仲等人击败后赵反叛戍卒梁犊大军,越发威声远震,史书称“胡夏宿将莫不惮之”,各族的名将都对他心生惧意。
前期的冉闵,对后赵还算忠心,但随着石虎的死去,情况逐渐起了变化。
石氏建立后赵,并不是仅仅依靠羯族人。石勒在世时,实行胡汉分治政策,把北方的汉人士族、姚弋仲代表的羌族、蒲洪(后改为苻洪)代表的氐族等各股势力都笼络在麾下;石虎夺位后,在对各股力量的均衡上仍大致保持了原状。
但石虎为政残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同时内部血腥的政治斗争也屡屡上演,各类正、野史都绘声绘色的表示,那时石氏已显露败相,并且将矛头指向了冉闵。比如当时一度流行“灭石者陵”的谶言,而冉闵曾被封为兰陵公;高僧佛图澄,也曾在石虎殿上吟颂“棘子成林”的预言,而冉闵小字棘奴。当然了,这很有可能是后世好事者的杜撰、附会。
公元前349年,石虎在死前,曾下令让儿子石遵镇守关中、石斌当丞相、大臣张豺为吏部尚书,三人共同辅佐十岁的太子石世。但在他死后,皇后刘氏在张豺的协助下垂帘听政,他们杀掉石斌、第一时间催促石遵去关中。
然而,石遵在前往关中的途中,遇上了讨伐梁犊归来的姚弋仲、蒲洪、冉闵等人,在他们的劝说下,石遵决定扭头杀回邺城夺位。此时,归他指挥的大军达到9万人,骁勇善战、威名远播的冉闵担任前锋。
为了刺激冉闵替自己卖命,石遵这样忽悠他:“努力!事成,以尔为太子。”冉闵精神大振,带领前锋所向无前,刘皇后、张豹等人压根不敢抵抗、束手就擒。
但石遵真正夺下皇位后,立即让石斌的儿子石衍当上了皇太子。不过这也可以理解,毕竟冉闵跟自己没啥血缘关系。立下大功的冉闵虽然被任命为都督中外诸军事、辅国大将军,可谓军权在握,但跟令人垂涎的太子之位相比,那可就差的太远了。
冉闵自然心里不爽,他借着把控朝野军权的机会,大肆替将士请求封赏。成功了,口碑是自己的;不成,把锅甩到石遵头上。
对此,石氏子弟自然极为警惕,他们纷纷劝说石遵除掉冉闵。
同年11月,石遵跟石鉴、石苞、石琨、石昭等人在宫内商量怎么对付冉闵,但没想到石鉴私下竟然站在冉闵一边。他们刚刚商量完,冉闵在收到石鉴的消息后立即带领三千甲士冲进皇宫,杀掉了石遵以及一众不服从自己的大臣勋贵,其后扶石鉴即位。
然而,石鉴也许他认为自己比石遵高明,在当上皇帝后不久,他先指使石苞、李松、张才等人偷袭冉闵,然而根本打不过对方;为了掩人耳目,他假装不知情、先下手杀掉了替自己办事的这几位老兄;
其后,石成、石启、石晖密谋对付冉闵,被除掉;孙伏都、刘铢带领3000羯族将士伏击冉闵,再次败下阵来;冉闵所部汉人将士的战斗力爆棚,短短几天内,皇宫内尸体遍地、流血成河,大量胡人胆战心惊,纷纷往城外逃窜。
紧接着,为了搞清楚到底哪些人站在自己一边,冉闵宣布:打开城门,城内军民愿意走的走、愿意留的留。然而,听到这一消息后,城里的胡人争先恐后、一窝蜂地往外跑,而方圆数百里的汉人纷纷往城里来,甚至连城门都堵得水泄不通。
见到这副场景,冉闵知道胡人不会替自己卖命,为了削弱敌人,他正式颁布杀胡令:“赵人(汉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官悉拜牙门。”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当天就有数万枚胡人的首级被送进城;几天内,城内城外尸横遍野,20多万胡人被取掉了项上人头,尸体成了野狗豺狼的食物。甚至镇守各地的后赵军队中,冉闵也密令汉人将士执行杀胡令。史书称,大量胡人拖家带口往并州等地逃窜,一路上哭声震天,不断有人被饿死,加上自相残杀,绝大部分人丢掉了性命。
为了逐渐淡化石氏的痕迹,第二年春,冉闵改石氏为李、把国号从赵改成卫。不久后,他废掉石鉴,连同石虎的38个孙子一律诛杀;随即他登上帝位,改国号为大魏,史称冉魏。
在原本归附于后赵的氐族蒲氏、羌人姚氏、鲜卑段氏以及其他胡汉势力看来,冉闵的上述行为,虽然是争权夺利的常规操作,但他身为石氏养子,却反目对石氏进行诛杀,这种手段过于狠辣、不地道,难以得到拥护;同时,他对胡人的无差别诛杀,更是引起了各方的恐惧。于是,当冉闵改国号为卫开始,后赵的执政盟友们已经纷纷拥兵自重,与他分庭抗礼。
随后,张沈占滏口、张贺度据石渎、段勤守黎阳、段龛据陈留、姚弋仲据滠头、刘国占阳城、蒲洪占枋头,每股势力都有数万大军。到了3月,当身在襄国的石祗称帝后,各地势力纷纷响应,他们暂时形成了默契,一边趁机发展、一边在后赵的旗帜下携手对抗冉闵。
面对这一情况,冉闵派人邀请东晋:“逆胡乱中原,今已诛之;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即胡人祸乱中原,如今已经被我杀了七七八八了;如果朝廷愿意共襄盛举,可以派兵前来。
显然这只是冉闵的权宜之计,如果他真心为东晋出力,完全可以在第一时间称臣献帝,而不是自己称帝。再加上双方之前的过节,在东晋朝廷眼里,冉闵也是中原的乱党之一而已,因此他们压根没搭理。实际上,那时的东晋朝廷,对匡复中原早已失去了兴趣与信心,对中原汉人的遭遇更没什么怜悯之心,他们也许巴不得冉闵跟中原各股势力互掐。
因此,接下来的冉闵,只能孤军奋战,对抗石氏的残余势力。史书称他“与羌、胡相攻,无月不战”。4月,石祗派遣十万人攻打冉魏邺城,被冉闵击败,死者数万人;其后,苻氏、段氏、刘国等人合兵一处,准备再度攻打邺城,结果也被冉闵的30万精兵击败。
到了11月,冉闵主动出击,围攻襄国100多天;石祗则派人向前燕慕容俊、羌人姚弋仲等人求援。在各方十余万大军的夹击下,冉闵遭到惨败,十万军人连同随军大臣几乎损失殆尽。
在这种激烈的占据下,中原再度陷入大乱、秩序荡然无存,饥荒、瘟疫爆发,百姓流离失所、人人相食;加上此前有大量胡人被驱赶,此时的冉魏境内几乎没有劳动力从事耕种,冉闵极度懊悔。
但冉闵的军事能力确实不是盖的。不久后,他首先击败石祗的大将刘显,其后胁迫他扭头杀掉了石祗。此外,逃亡东晋的石氏残余也被诛杀,曾经横行中原的后赵石氏彻底被灭族。
但这并不能扭转冉闵的窘境。公元351年8月,他麾下的徐州、兖州、豫州、荆州、洛州都投降了东晋,北方一些城池则被前燕夺得。
此时的冉闵已经元气大伤,雪上加霜的是,之前四处捡便宜的前燕慕容氏,则抓住机会大举南下。
公元352年4月,当时的前燕第一名将慕容恪率军十多万南下冀州。此时敌众我寡,面对来势汹汹的鲜卑骑兵,一众冉魏大臣建议先行拒守、再图进攻,但向来对慕容氏比较轻视的冉闵决意迎战。
最终,双方在魏昌(安徽寿县东北)交战。冉闵方主要是步兵,数量约数万;慕容恪一方则全是骑兵,数目多达十余万。
在我们的传统思维中,步兵在旷野中不是骑兵的对手。但冉闵不愧为威震中原的名将,双方连战十余场,占据绝对数量优势的前燕军队丝毫没占到便宜。原本就忌惮冉闵威名的鲜卑将士,此时更是被吓得胆战心惊、士气低落。以至于慕容恪不得不亲自骑着马到处鼓舞士气:“冉闵有勇无谋,他的将士虽然强悍,但早已又累又饿,大家莫慌,胜利是我们的!”
他的话确实也有道理,与骑着马、以逸待劳的前燕军队不同,冉魏军队连年作战,早已疲惫不堪,完全靠着强大的战斗力才挫败鲜卑骑兵,若持久耗下去,势必会越来越不利。因此,为了抵消对方的机动性,冉闵决定率军进入树林。
如果魏军真的进入树林,前燕军队也许真的再也没有获胜的可能。关键时刻,慕容恪利用冉闵人少粮少、急于求胜的心理,先派部分将士送死,把对方引回了平地;其后把大军分为左中右三部,自己亲自居中、竖起帅旗引诱冉闵进攻。同时,他挑选了5000名尤其精于骑射的鲜卑重骑兵,用铁锁连成一片,用来克制冉魏军队的强悍冲击力。
冉闵果然中计,他左持双刃矛、右执钩戟,胯下日行千里的朱龙马,带头冲击燕军,慕容恪的连环马没一会儿就被他杀掉了300人;其后,他远远看见慕容恪的大旗,知道这是中军,决定擒贼先擒王、直接向其杀过去。然而此时,左右翼的鲜卑军同时压上,冉魏军队被团团包围,再也无力回天。
身陷重围的冉闵则奋力杀出一条血路,在逃出20多里地后,精疲力竭的朱龙马暴毙,冉闵被穷追不舍的前燕军队俘虏,其后被送到龙城杀害。
冉闵被杀后不久,前燕境内旱灾、蝗灾接踵而至,燕王慕容俊认为这是冉闵的英灵在作祟,于是派人去祭奠他的陵墓,并送上谥号“悼武天王”。
单从个人战斗力、统帅水平而言,冉闵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当属一流。但在那个乱世下,仅仅能打是不够的,善于判断形势、借助外力更加重要。无论是慕容氏,还是拓跋氏、段氏,甚至姚氏,当时逐鹿中原的各股势力,在羽翼还没丰满时,都会识相的向东晋称臣,以占据道德及舆论优势。冉闵占据了先天优势却不会用这招,实属可惜
冉闵本为汉人,字永曾,小字棘奴。其父石瞻原属乞活军(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汉族武装流民集团)。乞活军首领陈午败给后赵军队时,年仅12岁的石瞻被石勒侄子石虎收为养子。也就是说,冉闵是石虎的养孙,因此,前期他的名字一直是“石闵”。
冉闵年幼时,已经体现出与其年龄不符的果断、骁勇,由此也得到了石虎的格外青睐。成年后的他,身长八尺、体魄魁梧,多谋善断、勇力过人,为后赵军队屡立战功。
公元338年的昌黎之战中,后赵军队围攻前燕棘城,双方不分昼夜鏖战十几天,最终不得已撤军。此时,燕王慕容皝派儿子慕容恪率骑兵追击,军心惶惶的后赵军队溃败,被斩首三万人,仅有冉闵的一支队伍得以保全。(这是冉闵、慕容恪的首次交手)
公元339年,冉闵在沔南打败晋军,杀死东晋将军蔡怀;后来,与姚弋仲等人击败后赵反叛戍卒梁犊大军,越发威声远震,史书称“胡夏宿将莫不惮之”,各族的名将都对他心生惧意。
前期的冉闵,对后赵还算忠心,但随着石虎的死去,情况逐渐起了变化。
石氏建立后赵,并不是仅仅依靠羯族人。石勒在世时,实行胡汉分治政策,把北方的汉人士族、姚弋仲代表的羌族、蒲洪(后改为苻洪)代表的氐族等各股势力都笼络在麾下;石虎夺位后,在对各股力量的均衡上仍大致保持了原状。
但石虎为政残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同时内部血腥的政治斗争也屡屡上演,各类正、野史都绘声绘色的表示,那时石氏已显露败相,并且将矛头指向了冉闵。比如当时一度流行“灭石者陵”的谶言,而冉闵曾被封为兰陵公;高僧佛图澄,也曾在石虎殿上吟颂“棘子成林”的预言,而冉闵小字棘奴。当然了,这很有可能是后世好事者的杜撰、附会。
公元前349年,石虎在死前,曾下令让儿子石遵镇守关中、石斌当丞相、大臣张豺为吏部尚书,三人共同辅佐十岁的太子石世。但在他死后,皇后刘氏在张豺的协助下垂帘听政,他们杀掉石斌、第一时间催促石遵去关中。
然而,石遵在前往关中的途中,遇上了讨伐梁犊归来的姚弋仲、蒲洪、冉闵等人,在他们的劝说下,石遵决定扭头杀回邺城夺位。此时,归他指挥的大军达到9万人,骁勇善战、威名远播的冉闵担任前锋。
为了刺激冉闵替自己卖命,石遵这样忽悠他:“努力!事成,以尔为太子。”冉闵精神大振,带领前锋所向无前,刘皇后、张豹等人压根不敢抵抗、束手就擒。
但石遵真正夺下皇位后,立即让石斌的儿子石衍当上了皇太子。不过这也可以理解,毕竟冉闵跟自己没啥血缘关系。立下大功的冉闵虽然被任命为都督中外诸军事、辅国大将军,可谓军权在握,但跟令人垂涎的太子之位相比,那可就差的太远了。
冉闵自然心里不爽,他借着把控朝野军权的机会,大肆替将士请求封赏。成功了,口碑是自己的;不成,把锅甩到石遵头上。
对此,石氏子弟自然极为警惕,他们纷纷劝说石遵除掉冉闵。
同年11月,石遵跟石鉴、石苞、石琨、石昭等人在宫内商量怎么对付冉闵,但没想到石鉴私下竟然站在冉闵一边。他们刚刚商量完,冉闵在收到石鉴的消息后立即带领三千甲士冲进皇宫,杀掉了石遵以及一众不服从自己的大臣勋贵,其后扶石鉴即位。
然而,石鉴也许他认为自己比石遵高明,在当上皇帝后不久,他先指使石苞、李松、张才等人偷袭冉闵,然而根本打不过对方;为了掩人耳目,他假装不知情、先下手杀掉了替自己办事的这几位老兄;
其后,石成、石启、石晖密谋对付冉闵,被除掉;孙伏都、刘铢带领3000羯族将士伏击冉闵,再次败下阵来;冉闵所部汉人将士的战斗力爆棚,短短几天内,皇宫内尸体遍地、流血成河,大量胡人胆战心惊,纷纷往城外逃窜。
紧接着,为了搞清楚到底哪些人站在自己一边,冉闵宣布:打开城门,城内军民愿意走的走、愿意留的留。然而,听到这一消息后,城里的胡人争先恐后、一窝蜂地往外跑,而方圆数百里的汉人纷纷往城里来,甚至连城门都堵得水泄不通。
见到这副场景,冉闵知道胡人不会替自己卖命,为了削弱敌人,他正式颁布杀胡令:“赵人(汉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官悉拜牙门。”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当天就有数万枚胡人的首级被送进城;几天内,城内城外尸横遍野,20多万胡人被取掉了项上人头,尸体成了野狗豺狼的食物。甚至镇守各地的后赵军队中,冉闵也密令汉人将士执行杀胡令。史书称,大量胡人拖家带口往并州等地逃窜,一路上哭声震天,不断有人被饿死,加上自相残杀,绝大部分人丢掉了性命。
为了逐渐淡化石氏的痕迹,第二年春,冉闵改石氏为李、把国号从赵改成卫。不久后,他废掉石鉴,连同石虎的38个孙子一律诛杀;随即他登上帝位,改国号为大魏,史称冉魏。
在原本归附于后赵的氐族蒲氏、羌人姚氏、鲜卑段氏以及其他胡汉势力看来,冉闵的上述行为,虽然是争权夺利的常规操作,但他身为石氏养子,却反目对石氏进行诛杀,这种手段过于狠辣、不地道,难以得到拥护;同时,他对胡人的无差别诛杀,更是引起了各方的恐惧。于是,当冉闵改国号为卫开始,后赵的执政盟友们已经纷纷拥兵自重,与他分庭抗礼。
随后,张沈占滏口、张贺度据石渎、段勤守黎阳、段龛据陈留、姚弋仲据滠头、刘国占阳城、蒲洪占枋头,每股势力都有数万大军。到了3月,当身在襄国的石祗称帝后,各地势力纷纷响应,他们暂时形成了默契,一边趁机发展、一边在后赵的旗帜下携手对抗冉闵。
面对这一情况,冉闵派人邀请东晋:“逆胡乱中原,今已诛之;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即胡人祸乱中原,如今已经被我杀了七七八八了;如果朝廷愿意共襄盛举,可以派兵前来。
显然这只是冉闵的权宜之计,如果他真心为东晋出力,完全可以在第一时间称臣献帝,而不是自己称帝。再加上双方之前的过节,在东晋朝廷眼里,冉闵也是中原的乱党之一而已,因此他们压根没搭理。实际上,那时的东晋朝廷,对匡复中原早已失去了兴趣与信心,对中原汉人的遭遇更没什么怜悯之心,他们也许巴不得冉闵跟中原各股势力互掐。
因此,接下来的冉闵,只能孤军奋战,对抗石氏的残余势力。史书称他“与羌、胡相攻,无月不战”。4月,石祗派遣十万人攻打冉魏邺城,被冉闵击败,死者数万人;其后,苻氏、段氏、刘国等人合兵一处,准备再度攻打邺城,结果也被冉闵的30万精兵击败。
到了11月,冉闵主动出击,围攻襄国100多天;石祗则派人向前燕慕容俊、羌人姚弋仲等人求援。在各方十余万大军的夹击下,冉闵遭到惨败,十万军人连同随军大臣几乎损失殆尽。
在这种激烈的占据下,中原再度陷入大乱、秩序荡然无存,饥荒、瘟疫爆发,百姓流离失所、人人相食;加上此前有大量胡人被驱赶,此时的冉魏境内几乎没有劳动力从事耕种,冉闵极度懊悔。
但冉闵的军事能力确实不是盖的。不久后,他首先击败石祗的大将刘显,其后胁迫他扭头杀掉了石祗。此外,逃亡东晋的石氏残余也被诛杀,曾经横行中原的后赵石氏彻底被灭族。
但这并不能扭转冉闵的窘境。公元351年8月,他麾下的徐州、兖州、豫州、荆州、洛州都投降了东晋,北方一些城池则被前燕夺得。
此时的冉闵已经元气大伤,雪上加霜的是,之前四处捡便宜的前燕慕容氏,则抓住机会大举南下。
公元352年4月,当时的前燕第一名将慕容恪率军十多万南下冀州。此时敌众我寡,面对来势汹汹的鲜卑骑兵,一众冉魏大臣建议先行拒守、再图进攻,但向来对慕容氏比较轻视的冉闵决意迎战。
最终,双方在魏昌(安徽寿县东北)交战。冉闵方主要是步兵,数量约数万;慕容恪一方则全是骑兵,数目多达十余万。
在我们的传统思维中,步兵在旷野中不是骑兵的对手。但冉闵不愧为威震中原的名将,双方连战十余场,占据绝对数量优势的前燕军队丝毫没占到便宜。原本就忌惮冉闵威名的鲜卑将士,此时更是被吓得胆战心惊、士气低落。以至于慕容恪不得不亲自骑着马到处鼓舞士气:“冉闵有勇无谋,他的将士虽然强悍,但早已又累又饿,大家莫慌,胜利是我们的!”
他的话确实也有道理,与骑着马、以逸待劳的前燕军队不同,冉魏军队连年作战,早已疲惫不堪,完全靠着强大的战斗力才挫败鲜卑骑兵,若持久耗下去,势必会越来越不利。因此,为了抵消对方的机动性,冉闵决定率军进入树林。
如果魏军真的进入树林,前燕军队也许真的再也没有获胜的可能。关键时刻,慕容恪利用冉闵人少粮少、急于求胜的心理,先派部分将士送死,把对方引回了平地;其后把大军分为左中右三部,自己亲自居中、竖起帅旗引诱冉闵进攻。同时,他挑选了5000名尤其精于骑射的鲜卑重骑兵,用铁锁连成一片,用来克制冉魏军队的强悍冲击力。
冉闵果然中计,他左持双刃矛、右执钩戟,胯下日行千里的朱龙马,带头冲击燕军,慕容恪的连环马没一会儿就被他杀掉了300人;其后,他远远看见慕容恪的大旗,知道这是中军,决定擒贼先擒王、直接向其杀过去。然而此时,左右翼的鲜卑军同时压上,冉魏军队被团团包围,再也无力回天。
身陷重围的冉闵则奋力杀出一条血路,在逃出20多里地后,精疲力竭的朱龙马暴毙,冉闵被穷追不舍的前燕军队俘虏,其后被送到龙城杀害。
冉闵被杀后不久,前燕境内旱灾、蝗灾接踵而至,燕王慕容俊认为这是冉闵的英灵在作祟,于是派人去祭奠他的陵墓,并送上谥号“悼武天王”。
单从个人战斗力、统帅水平而言,冉闵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当属一流。但在那个乱世下,仅仅能打是不够的,善于判断形势、借助外力更加重要。无论是慕容氏,还是拓跋氏、段氏,甚至姚氏,当时逐鹿中原的各股势力,在羽翼还没丰满时,都会识相的向东晋称臣,以占据道德及舆论优势。冉闵占据了先天优势却不会用这招,实属可惜
2022-03-25
展开全部
冉闵败在慕容恪之手,看似偶然,实际上必然:面对中原各股势力的联合排挤、打压,以及东晋朝廷的无视,战斗力强大的冉闵逐渐被消耗,最终被前燕慕容氏趁机南下摘了桃子。 冉闵本为汉人,字永曾,小字棘奴。其父石瞻原属乞活军(五胡十六国时期.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22-03-25
展开全部
冉闵败在慕容恪之手,看似偶然,实际上必然:面对中原各股势力的联合排挤、打压,以及东晋朝廷的无视,战斗力强大的冉闵逐渐被消耗,最终被前燕慕容氏趁机南下摘了桃子。
冉闵本为汉人,字永曾,小字棘奴。其父石瞻原属乞活军(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汉族武装流民集团)。乞活军首领陈午败给后赵军队时,年仅12岁的石瞻被石勒侄子石虎收为养子。也就是说,冉闵是石虎的养孙,因此,前期他的名字一直是“石闵”。
冉闵年幼时,已经体现出与其年龄不符的果断、骁勇,由此也得到了石虎的格外青睐。成年后的他,身长八尺、体魄魁梧,多谋善断、勇力过人,为后赵军队屡立战功。
公元338年的昌黎之战中,后赵军队围攻前燕棘城,双方不分昼夜鏖战十几天,最终不得已撤军。此时,燕王慕容皝派儿子慕容恪率骑兵追击,军心惶惶的后赵军队溃败,被斩首三万人,仅有冉闵的一支队伍得以保全。(这是冉闵、慕容恪的首次交手)
公元339年,冉闵在沔南打败晋军,杀死东晋将军蔡怀;后来,与姚弋仲等人击败后赵反叛戍卒梁犊大军,越发威声远震,史书称“胡夏宿将莫不惮之”,各族的名将都对他心生惧意。
前期的冉闵,对后赵还算忠心,但随着石虎的死去,情况逐渐起了变化。
石氏建立后赵,并不是仅仅依靠羯族人。石勒在世时,实行胡汉分治政策,把北方的汉人士族、姚弋仲代表的羌族、蒲洪(后改为苻洪)代表的氐族等各股势力都笼络在麾下;石虎夺位后,在对各股力量的均衡上仍大致保持了原状。
但石虎为政残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同时内部血腥的政治斗争也屡屡上演,各类正、野史都绘声绘色的表示,那时石氏已显露败相,并且将矛头指向了冉闵。比如当时一度流行“灭石者陵”的谶言,而冉闵曾被封为兰陵公;高僧佛图澄,也曾在石虎殿上吟颂“棘子成林”的预言,而冉闵小字棘奴。当然了,这很有可能是后世好事者的杜撰、附会。
公元前349年,石虎在死前,曾下令让儿子石遵镇守关中、石斌当丞相、大臣张豺为吏部尚书,三人共同辅佐十岁的太子石世。但在他死后,皇后刘氏在张豺的协助下垂帘听政,他们杀掉石斌、第一时间催促石遵去关中。
然而,石遵在前往关中的途中,遇上了讨伐梁犊归来的姚弋仲、蒲洪、冉闵等人,在他们的劝说下,石遵决定扭头杀回邺城夺位。此时,归他指挥的大军达到9万人,骁勇善战、威名远播的冉闵担任前锋。
为了刺激冉闵替自己卖命,石遵这样忽悠他:“努力!事成,以尔为太子。”冉闵精神大振,带领前锋所向无前,刘皇后、张豹等人压根不敢抵抗、束手就擒。
但石遵真正夺下皇位后,立即让石斌的儿子石衍当上了皇太子。不过这也可以理解,毕竟冉闵跟自己没啥血缘关系。立下大功的冉闵虽然被任命为都督中外诸军事、辅国大将军,可谓军权在握,但跟令人垂涎的太子之位相比,那可就差的太远了。
冉闵自然心里不爽,他借着把控朝野军权的机会,大肆替将士请求封赏。成功了,口碑是自己的;不成,把锅甩到石遵头上。
对此,石氏子弟自然极为警惕,他们纷纷劝说石遵除掉冉闵。
同年11月,石遵跟石鉴、石苞、石琨、石昭等人在宫内商量怎么对付冉闵,但没想到石鉴私下竟然站在冉闵一边。他们刚刚商量完,冉闵在收到石鉴的消息后立即带领三千甲士冲进皇宫,杀掉了石遵以及一众不服从自己的大臣勋贵,其后扶石鉴即位。
然而,石鉴也许他认为自己比石遵高明,在当上皇帝后不久,他先指使石苞、李松、张才等人偷袭冉闵,然而根本打不过对方;为了掩人耳目,他假装不知情、先下手杀掉了替自己办事的这几位老兄;
其后,石成、石启、石晖密谋对付冉闵,被除掉;孙伏都、刘铢带领3000羯族将士伏击冉闵,再次败下阵来;冉闵所部汉人将士的战斗力爆棚,短短几天内,皇宫内尸体遍地、流血成河,大量胡人胆战心惊,纷纷往城外逃窜。
紧接着,为了搞清楚到底哪些人站在自己一边,冉闵宣布:打开城门,城内军民愿意走的走、愿意留的留。然而,听到这一消息后,城里的胡人争先恐后、一窝蜂地往外跑,而方圆数百里的汉人纷纷往城里来,甚至连城门都堵得水泄不通。
见到这副场景,冉闵知道胡人不会替自己卖命,为了削弱敌人,他正式颁布杀胡令:“赵人(汉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官悉拜牙门。”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当天就有数万枚胡人的首级被送进城;几天内,城内城外尸横遍野,20多万胡人被取掉了项上人头,尸体成了野狗豺狼的食物。甚至镇守各地的后赵军队中,冉闵也密令汉人将士执行杀胡令。史书称,大量胡人拖家带口往并州等地逃窜,一路上哭声震天,不断有人被饿死,加上自相残杀,绝大部分人丢掉了性命。
为了逐渐淡化石氏的痕迹,第二年春,冉闵改石氏为李、把国号从赵改成卫。不久后,他废掉石鉴,连同石虎的38个孙子一律诛杀;随即他登上帝位,改国号为大魏,史称冉魏。
在原本归附于后赵的氐族蒲氏、羌人姚氏、鲜卑段氏以及其他胡汉势力看来,冉闵的上述行为,虽然是争权夺利的常规操作,但他身为石氏养子,却反目对石氏进行诛杀,这种手段过于狠辣、不地道,难以得到拥护;同时,他对胡人的无差别诛杀,更是引起了各方的恐惧。于是,当冉闵改国号为卫开始,后赵的执政盟友们已经纷纷拥兵自重,与他分庭抗礼。
随后,张沈占滏口、张贺度据石渎、段勤守黎阳、段龛据陈留、姚弋仲据滠头、刘国占阳城、蒲洪占枋头,每股势力都有数万大军。到了3月,当身在襄国的石祗称帝后,各地势力纷纷响应,他们暂时形成了默契,一边趁机发展、一边在后赵的旗帜下携手对抗冉闵。
面对这一情况,冉闵派人邀请东晋:“逆胡乱中原,今已诛之;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即胡人祸乱中原,如今已经被我杀了七七八八了;如果朝廷愿意共襄盛举,可以派兵前来。
显然这只是冉闵的权宜之计,如果他真心为东晋出力,完全可以在第一时间称臣献帝,而不是自己称帝。再加上双方之前的过节,在东晋朝廷眼里,冉闵也是中原的乱党之一而已,因此他们压根没搭理。实际上,那时的东晋朝廷,对匡复中原早已失去了兴趣与信心,对中原汉人的遭遇更没什么怜悯之心,他们也许巴不得冉闵跟中原各股势力互掐。
因此,接下来的冉闵,只能孤军奋战,对抗石氏的残余势力。史书称他“与羌、胡相攻,无月不战”。4月,石祗派遣十万人攻打冉魏邺城,被冉闵击败,死者数万人;其后,苻氏、段氏、刘国等人合兵一处,准备再度攻打邺城,结果也被冉闵的30万精兵击败。
到了11月,冉闵主动出击,围攻襄国100多天;石祗则派人向前燕慕容俊、羌人姚弋仲等人求援。在各方十余万大军的夹击下,冉闵遭到惨败,十万军人连同随军大臣几乎损失殆尽。
在这种激烈的占据下,中原再度陷入大乱、秩序荡然无存,饥荒、瘟疫爆发,百姓流离失所、人人相食;加上此前有大量胡人被驱赶,此时的冉魏境内几乎没有劳动力从事耕种,冉闵极度懊悔。
但冉闵的军事能力确实不是盖的。不久后,他首先击败石祗的大将刘显,其后胁迫他扭头杀掉了石祗。此外,逃亡东晋的石氏残余也被诛杀,曾经横行中原的后赵石氏彻底被灭族。
但这并不能扭转冉闵的窘境。公元351年8月,他麾下的徐州、兖州、豫州、荆州、洛州都投降了东晋,北方一些城池则被前燕夺得。
此时的冉闵已经元气大伤,雪上加霜的是,之前四处捡便宜的前燕慕容氏,则抓住机会大举南下。
公元352年4月,当时的前燕第一名将慕容恪率军十多万南下冀州。此时敌众我寡,面对来势汹汹的鲜卑骑兵,一众冉魏大臣建议先行拒守、再图进攻,但向来对慕容氏比较轻视的冉闵决意迎战。
最终,双方在魏昌(安徽寿县东北)交战。冉闵方主要是步兵,数量约数万;慕容恪一方则全是骑兵,数目多达十余万。
在我们的传统思维中,步兵在旷野中不是骑兵的对手。但冉闵不愧为威震中原的名将,双方连战十余场,占据绝对数量优势的前燕军队丝毫没占到便宜。原本就忌惮冉闵威名的鲜卑将士,此时更是被吓得胆战心惊、士气低落。以至于慕容恪不得不亲自骑着马到处鼓舞士气:“冉闵有勇无谋,他的将士虽然强悍,但早已又累又饿,大家莫慌,胜利是我们的!”
他的话确实也有道理,与骑着马、以逸待劳的前燕军队不同,冉魏军队连年作战,早已疲惫不堪,完全靠着强大的战斗力才挫败鲜卑骑兵,若持久耗下去,势必会越来越不利。因此,为了抵消对方的机动性,冉闵决定率军进入树林。
如果魏军真的进入树林,前燕军队也许真的再也没有获胜的可能。关键时刻,慕容恪利用冉闵人少粮少、急于求胜的心理,先派部分将士送死,把对方引回了平地;其后把大军分为左中右三部,自己亲自居中、竖起帅旗引诱冉闵进攻。同时,他挑选了5000名尤其精于骑射的鲜卑重骑兵,用铁锁连成一片,用来克制冉魏军队的强悍冲击力。
冉闵果然中计,他左持双刃矛、右执钩戟,胯下日行千里的朱龙马,带头冲击燕军,慕容恪的连环马没一会儿就被他杀掉了300人;其后,他远远看见慕容恪的大旗,知道这是中军,决定擒贼先擒王、直接向其杀过去。然而此时,左右翼的鲜卑军同时压上,冉魏军队被团团包围,再也无力回天。
身陷重围的冉闵则奋力杀出一条血路,在逃出20多里地后,精疲力竭的朱龙马暴毙,冉闵被穷追不舍的前燕军队俘虏,其后被送到龙城杀害。
冉闵被杀后不久,前燕境内旱灾、蝗灾接踵而至,燕王慕容俊认为这是冉闵的英灵在作祟,于是派人去祭奠他的陵墓,并送上谥号“悼武天王”。
单从个人战斗力、统帅水平而言,冉闵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当属一流。但在那个乱世下,仅仅能打是不够的,善于判断形势、借助外力更加重要。无论是慕容氏,还是拓跋氏、段氏,甚至姚氏,当时逐鹿中原的各股势力,在羽翼还没丰满时,都会识相的向东晋称臣,以占据道德及舆论优势。冉闵占据了先天优势却不会用这招,实属可惜。
冉闵本为汉人,字永曾,小字棘奴。其父石瞻原属乞活军(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汉族武装流民集团)。乞活军首领陈午败给后赵军队时,年仅12岁的石瞻被石勒侄子石虎收为养子。也就是说,冉闵是石虎的养孙,因此,前期他的名字一直是“石闵”。
冉闵年幼时,已经体现出与其年龄不符的果断、骁勇,由此也得到了石虎的格外青睐。成年后的他,身长八尺、体魄魁梧,多谋善断、勇力过人,为后赵军队屡立战功。
公元338年的昌黎之战中,后赵军队围攻前燕棘城,双方不分昼夜鏖战十几天,最终不得已撤军。此时,燕王慕容皝派儿子慕容恪率骑兵追击,军心惶惶的后赵军队溃败,被斩首三万人,仅有冉闵的一支队伍得以保全。(这是冉闵、慕容恪的首次交手)
公元339年,冉闵在沔南打败晋军,杀死东晋将军蔡怀;后来,与姚弋仲等人击败后赵反叛戍卒梁犊大军,越发威声远震,史书称“胡夏宿将莫不惮之”,各族的名将都对他心生惧意。
前期的冉闵,对后赵还算忠心,但随着石虎的死去,情况逐渐起了变化。
石氏建立后赵,并不是仅仅依靠羯族人。石勒在世时,实行胡汉分治政策,把北方的汉人士族、姚弋仲代表的羌族、蒲洪(后改为苻洪)代表的氐族等各股势力都笼络在麾下;石虎夺位后,在对各股力量的均衡上仍大致保持了原状。
但石虎为政残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同时内部血腥的政治斗争也屡屡上演,各类正、野史都绘声绘色的表示,那时石氏已显露败相,并且将矛头指向了冉闵。比如当时一度流行“灭石者陵”的谶言,而冉闵曾被封为兰陵公;高僧佛图澄,也曾在石虎殿上吟颂“棘子成林”的预言,而冉闵小字棘奴。当然了,这很有可能是后世好事者的杜撰、附会。
公元前349年,石虎在死前,曾下令让儿子石遵镇守关中、石斌当丞相、大臣张豺为吏部尚书,三人共同辅佐十岁的太子石世。但在他死后,皇后刘氏在张豺的协助下垂帘听政,他们杀掉石斌、第一时间催促石遵去关中。
然而,石遵在前往关中的途中,遇上了讨伐梁犊归来的姚弋仲、蒲洪、冉闵等人,在他们的劝说下,石遵决定扭头杀回邺城夺位。此时,归他指挥的大军达到9万人,骁勇善战、威名远播的冉闵担任前锋。
为了刺激冉闵替自己卖命,石遵这样忽悠他:“努力!事成,以尔为太子。”冉闵精神大振,带领前锋所向无前,刘皇后、张豹等人压根不敢抵抗、束手就擒。
但石遵真正夺下皇位后,立即让石斌的儿子石衍当上了皇太子。不过这也可以理解,毕竟冉闵跟自己没啥血缘关系。立下大功的冉闵虽然被任命为都督中外诸军事、辅国大将军,可谓军权在握,但跟令人垂涎的太子之位相比,那可就差的太远了。
冉闵自然心里不爽,他借着把控朝野军权的机会,大肆替将士请求封赏。成功了,口碑是自己的;不成,把锅甩到石遵头上。
对此,石氏子弟自然极为警惕,他们纷纷劝说石遵除掉冉闵。
同年11月,石遵跟石鉴、石苞、石琨、石昭等人在宫内商量怎么对付冉闵,但没想到石鉴私下竟然站在冉闵一边。他们刚刚商量完,冉闵在收到石鉴的消息后立即带领三千甲士冲进皇宫,杀掉了石遵以及一众不服从自己的大臣勋贵,其后扶石鉴即位。
然而,石鉴也许他认为自己比石遵高明,在当上皇帝后不久,他先指使石苞、李松、张才等人偷袭冉闵,然而根本打不过对方;为了掩人耳目,他假装不知情、先下手杀掉了替自己办事的这几位老兄;
其后,石成、石启、石晖密谋对付冉闵,被除掉;孙伏都、刘铢带领3000羯族将士伏击冉闵,再次败下阵来;冉闵所部汉人将士的战斗力爆棚,短短几天内,皇宫内尸体遍地、流血成河,大量胡人胆战心惊,纷纷往城外逃窜。
紧接着,为了搞清楚到底哪些人站在自己一边,冉闵宣布:打开城门,城内军民愿意走的走、愿意留的留。然而,听到这一消息后,城里的胡人争先恐后、一窝蜂地往外跑,而方圆数百里的汉人纷纷往城里来,甚至连城门都堵得水泄不通。
见到这副场景,冉闵知道胡人不会替自己卖命,为了削弱敌人,他正式颁布杀胡令:“赵人(汉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官悉拜牙门。”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当天就有数万枚胡人的首级被送进城;几天内,城内城外尸横遍野,20多万胡人被取掉了项上人头,尸体成了野狗豺狼的食物。甚至镇守各地的后赵军队中,冉闵也密令汉人将士执行杀胡令。史书称,大量胡人拖家带口往并州等地逃窜,一路上哭声震天,不断有人被饿死,加上自相残杀,绝大部分人丢掉了性命。
为了逐渐淡化石氏的痕迹,第二年春,冉闵改石氏为李、把国号从赵改成卫。不久后,他废掉石鉴,连同石虎的38个孙子一律诛杀;随即他登上帝位,改国号为大魏,史称冉魏。
在原本归附于后赵的氐族蒲氏、羌人姚氏、鲜卑段氏以及其他胡汉势力看来,冉闵的上述行为,虽然是争权夺利的常规操作,但他身为石氏养子,却反目对石氏进行诛杀,这种手段过于狠辣、不地道,难以得到拥护;同时,他对胡人的无差别诛杀,更是引起了各方的恐惧。于是,当冉闵改国号为卫开始,后赵的执政盟友们已经纷纷拥兵自重,与他分庭抗礼。
随后,张沈占滏口、张贺度据石渎、段勤守黎阳、段龛据陈留、姚弋仲据滠头、刘国占阳城、蒲洪占枋头,每股势力都有数万大军。到了3月,当身在襄国的石祗称帝后,各地势力纷纷响应,他们暂时形成了默契,一边趁机发展、一边在后赵的旗帜下携手对抗冉闵。
面对这一情况,冉闵派人邀请东晋:“逆胡乱中原,今已诛之;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即胡人祸乱中原,如今已经被我杀了七七八八了;如果朝廷愿意共襄盛举,可以派兵前来。
显然这只是冉闵的权宜之计,如果他真心为东晋出力,完全可以在第一时间称臣献帝,而不是自己称帝。再加上双方之前的过节,在东晋朝廷眼里,冉闵也是中原的乱党之一而已,因此他们压根没搭理。实际上,那时的东晋朝廷,对匡复中原早已失去了兴趣与信心,对中原汉人的遭遇更没什么怜悯之心,他们也许巴不得冉闵跟中原各股势力互掐。
因此,接下来的冉闵,只能孤军奋战,对抗石氏的残余势力。史书称他“与羌、胡相攻,无月不战”。4月,石祗派遣十万人攻打冉魏邺城,被冉闵击败,死者数万人;其后,苻氏、段氏、刘国等人合兵一处,准备再度攻打邺城,结果也被冉闵的30万精兵击败。
到了11月,冉闵主动出击,围攻襄国100多天;石祗则派人向前燕慕容俊、羌人姚弋仲等人求援。在各方十余万大军的夹击下,冉闵遭到惨败,十万军人连同随军大臣几乎损失殆尽。
在这种激烈的占据下,中原再度陷入大乱、秩序荡然无存,饥荒、瘟疫爆发,百姓流离失所、人人相食;加上此前有大量胡人被驱赶,此时的冉魏境内几乎没有劳动力从事耕种,冉闵极度懊悔。
但冉闵的军事能力确实不是盖的。不久后,他首先击败石祗的大将刘显,其后胁迫他扭头杀掉了石祗。此外,逃亡东晋的石氏残余也被诛杀,曾经横行中原的后赵石氏彻底被灭族。
但这并不能扭转冉闵的窘境。公元351年8月,他麾下的徐州、兖州、豫州、荆州、洛州都投降了东晋,北方一些城池则被前燕夺得。
此时的冉闵已经元气大伤,雪上加霜的是,之前四处捡便宜的前燕慕容氏,则抓住机会大举南下。
公元352年4月,当时的前燕第一名将慕容恪率军十多万南下冀州。此时敌众我寡,面对来势汹汹的鲜卑骑兵,一众冉魏大臣建议先行拒守、再图进攻,但向来对慕容氏比较轻视的冉闵决意迎战。
最终,双方在魏昌(安徽寿县东北)交战。冉闵方主要是步兵,数量约数万;慕容恪一方则全是骑兵,数目多达十余万。
在我们的传统思维中,步兵在旷野中不是骑兵的对手。但冉闵不愧为威震中原的名将,双方连战十余场,占据绝对数量优势的前燕军队丝毫没占到便宜。原本就忌惮冉闵威名的鲜卑将士,此时更是被吓得胆战心惊、士气低落。以至于慕容恪不得不亲自骑着马到处鼓舞士气:“冉闵有勇无谋,他的将士虽然强悍,但早已又累又饿,大家莫慌,胜利是我们的!”
他的话确实也有道理,与骑着马、以逸待劳的前燕军队不同,冉魏军队连年作战,早已疲惫不堪,完全靠着强大的战斗力才挫败鲜卑骑兵,若持久耗下去,势必会越来越不利。因此,为了抵消对方的机动性,冉闵决定率军进入树林。
如果魏军真的进入树林,前燕军队也许真的再也没有获胜的可能。关键时刻,慕容恪利用冉闵人少粮少、急于求胜的心理,先派部分将士送死,把对方引回了平地;其后把大军分为左中右三部,自己亲自居中、竖起帅旗引诱冉闵进攻。同时,他挑选了5000名尤其精于骑射的鲜卑重骑兵,用铁锁连成一片,用来克制冉魏军队的强悍冲击力。
冉闵果然中计,他左持双刃矛、右执钩戟,胯下日行千里的朱龙马,带头冲击燕军,慕容恪的连环马没一会儿就被他杀掉了300人;其后,他远远看见慕容恪的大旗,知道这是中军,决定擒贼先擒王、直接向其杀过去。然而此时,左右翼的鲜卑军同时压上,冉魏军队被团团包围,再也无力回天。
身陷重围的冉闵则奋力杀出一条血路,在逃出20多里地后,精疲力竭的朱龙马暴毙,冉闵被穷追不舍的前燕军队俘虏,其后被送到龙城杀害。
冉闵被杀后不久,前燕境内旱灾、蝗灾接踵而至,燕王慕容俊认为这是冉闵的英灵在作祟,于是派人去祭奠他的陵墓,并送上谥号“悼武天王”。
单从个人战斗力、统帅水平而言,冉闵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当属一流。但在那个乱世下,仅仅能打是不够的,善于判断形势、借助外力更加重要。无论是慕容氏,还是拓跋氏、段氏,甚至姚氏,当时逐鹿中原的各股势力,在羽翼还没丰满时,都会识相的向东晋称臣,以占据道德及舆论优势。冉闵占据了先天优势却不会用这招,实属可惜。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