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炸酱面起源于何时?
2022-09-27
展开全部
老北京炸酱面的起源:历史说
至少2000多年来,面条一直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普遍食物。但是关于面条的起源,众说纷纭,中国、意大利和一些阿拉伯国家都曾被认为是面条的起源国。 2005年10月13日的《自然》杂志刊登了中国科学院吕厚远研究员等取得的科技考古方面的发现,以事实说明中国也许是真正的面条起源国。
专家在中国西北青海省民和县的喇家遗址发现了这些面条,出土时面条保存完好,盛在一个倒扣的密封碗中,碗深埋在3米厚的沉积物中。自从1999年喇家遗址被发掘以来,大量的碳14年代测定、文物遗存和地质现象表明,青海省喇家遗址属于新石器晚期的齐家文化,在4000年前被一次灾难性的地震和洪水毁灭和淹埋了。因为这一突发事件,喇家遗址保存了许多其它考古遗址难以保存的史前人类生活遗存和灾难场景。研究人员发现了由于地震、洪水的发生而打翻的装有面条的碗,它被随之而来的泥沙密封,形成了罕见珍贵的保存环境。
这些面条形状细长,颜色黄褐,盛放在一个倒扣的碗底中,当研究人员把碗翻过来,在碗内发现了更多的面条,这些面条长约50多厘米,直径约3毫米,看上去类似于中国的传统食品拉面。为了测定这些面条的成分,研究人员对这些古代面条样品进行了植硅体和淀粉形态分析,比照了大麦、青稞、小麦、高粱、燕麦、谷子、黍子、狗尾草等80多种植物果实中植硅体和淀粉形态的特点,之后他们发现,这些古代面条样品中保存有大量的谷子和黍子的典型壳体植硅体颗粒和淀粉颗粒,以此得出的结论是这些面条由小米和粟制成。专家进一步解释说,当时的人们先把这两种作物磨成面粉,使之成团,然后拉成面条的形状。研究人员还说,小米缺乏黏性,如果单用它做面团,无法拉成又细又长的面条。这种面条的成分与如今普遍使用的小麦做面条的原料不同,可以说明中国的先民在4000年前已经有了较完善的工艺对这些植物果实进行脱粒、粉碎、磨细并制成足以制做面条的面粉。
在中国,关于面条的最早记载是东汉年间。因为古时民间卫生条件差,常因饮食不洁而患胃肠病,面条用水沸煮,相对卫生,可大大减少疾病的发生。中国古时各时期对面条的称谓也不尽相同:东汉称之为“煮饼”;魏晋则名为“汤饼”;南北朝谓之“水引”;唐朝叫做“冷淘”。在国外,普遍的观点是面条最早在中东地区发明,后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意大利,经由意大利人进一步把面条食品传播到欧洲以及全世界。由于面条作为柔软的面食极难保存,长期以来世界上并没有发现过早期面条的直接证据,更缺乏机会研究早期面条的制作材料及加工过程。从已有的证据看,这碗面条的发现,可以说明中国人发明并制作面条的时间要大大早于世界上的其它地方。但喇家遗址发现的面条究竟是不是阿拉伯面条或者意大利面条的祖先,还需要更多的证据加以证明。
虽然只是一碗面条,但此次研究中所运用的环境-科技考古方法确为国际领先水平。作为当今国际上迅速发展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交叉的新学科,自然科学各种新方法正日益丰富着考古研究,拓宽了环境-科技考古的研究领域。这碗面条,对于新石器农业考古和古代食品文化的研究都具有独特的意义。
至少2000多年来,面条一直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普遍食物。但是关于面条的起源,众说纷纭,中国、意大利和一些阿拉伯国家都曾被认为是面条的起源国。 2005年10月13日的《自然》杂志刊登了中国科学院吕厚远研究员等取得的科技考古方面的发现,以事实说明中国也许是真正的面条起源国。
专家在中国西北青海省民和县的喇家遗址发现了这些面条,出土时面条保存完好,盛在一个倒扣的密封碗中,碗深埋在3米厚的沉积物中。自从1999年喇家遗址被发掘以来,大量的碳14年代测定、文物遗存和地质现象表明,青海省喇家遗址属于新石器晚期的齐家文化,在4000年前被一次灾难性的地震和洪水毁灭和淹埋了。因为这一突发事件,喇家遗址保存了许多其它考古遗址难以保存的史前人类生活遗存和灾难场景。研究人员发现了由于地震、洪水的发生而打翻的装有面条的碗,它被随之而来的泥沙密封,形成了罕见珍贵的保存环境。
这些面条形状细长,颜色黄褐,盛放在一个倒扣的碗底中,当研究人员把碗翻过来,在碗内发现了更多的面条,这些面条长约50多厘米,直径约3毫米,看上去类似于中国的传统食品拉面。为了测定这些面条的成分,研究人员对这些古代面条样品进行了植硅体和淀粉形态分析,比照了大麦、青稞、小麦、高粱、燕麦、谷子、黍子、狗尾草等80多种植物果实中植硅体和淀粉形态的特点,之后他们发现,这些古代面条样品中保存有大量的谷子和黍子的典型壳体植硅体颗粒和淀粉颗粒,以此得出的结论是这些面条由小米和粟制成。专家进一步解释说,当时的人们先把这两种作物磨成面粉,使之成团,然后拉成面条的形状。研究人员还说,小米缺乏黏性,如果单用它做面团,无法拉成又细又长的面条。这种面条的成分与如今普遍使用的小麦做面条的原料不同,可以说明中国的先民在4000年前已经有了较完善的工艺对这些植物果实进行脱粒、粉碎、磨细并制成足以制做面条的面粉。
在中国,关于面条的最早记载是东汉年间。因为古时民间卫生条件差,常因饮食不洁而患胃肠病,面条用水沸煮,相对卫生,可大大减少疾病的发生。中国古时各时期对面条的称谓也不尽相同:东汉称之为“煮饼”;魏晋则名为“汤饼”;南北朝谓之“水引”;唐朝叫做“冷淘”。在国外,普遍的观点是面条最早在中东地区发明,后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意大利,经由意大利人进一步把面条食品传播到欧洲以及全世界。由于面条作为柔软的面食极难保存,长期以来世界上并没有发现过早期面条的直接证据,更缺乏机会研究早期面条的制作材料及加工过程。从已有的证据看,这碗面条的发现,可以说明中国人发明并制作面条的时间要大大早于世界上的其它地方。但喇家遗址发现的面条究竟是不是阿拉伯面条或者意大利面条的祖先,还需要更多的证据加以证明。
虽然只是一碗面条,但此次研究中所运用的环境-科技考古方法确为国际领先水平。作为当今国际上迅速发展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交叉的新学科,自然科学各种新方法正日益丰富着考古研究,拓宽了环境-科技考古的研究领域。这碗面条,对于新石器农业考古和古代食品文化的研究都具有独特的意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