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宇宙”?
客观实存之外物,存在于宇宙之中。《尸子》有云,“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因此“宇”就是空间(space),“宙”就是时间(time)。狭义的宇宙,指绝对时空,也就是三维空间加一维时间;而广义的宇宙,还包括存在于绝对时空之中的万物。万物的本源是道体,是道体不同层面的聚合物,时刻处在聚合-发散的动态过程之中。
历尽劫波不知始 无上妙品六感中
宇宙是何时诞生的?如何诞生的?我们不知道,往圣先贤也未给出合理的解释。这是因为,人类的文明,在漫长的宇宙演化史上,不过是沧海一瞬,人类观照宇宙,恰似管中窥豹,坐井观天,靠五根办不到,只能依靠第六感,如此,则超乎形上,入于幽微,极尽玄妙,是谓形而上学,或曰玄学。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在《道经》中,谈到了道体这个自然本原的诞生,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道经》有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句话是说,道体是在天地剖判之前很久,就已经诞生了,不依赖任何它物而客观实存,周游六虚,永无止息,是天地万物之本原。但是,先天地生是什么时候呢?“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是说,我不知道它是怎么产生的,姑且用它来指代天地剖判之前的样子。在这里,老子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佛教的宇宙体系,蔚为大观,但一涉及到宇宙何时产生,如何产生,则是无能为力,只能巧妙地予以规避。从时间上来看,宇宙“前前无始”,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后后无终”,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终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不知道,“法而如是”。来的过程如何?不知道。正如其所以来(just as it comes),是谓“如来”。去的过程又如何?不知道。正如其所以去(just as it goes),是谓“如往”。当今如何?“如今”。性状、形态如何?“如是”。
宇宙空间无边无际,宇宙时间无始无终,而人类的文明也不过是沧海一瞬,人类的认知能力也是受到认知系统硬体配置和软体算法的局限,因而对于未知的玄学,只能巧妙地予以回避。于是,《道经》说,“道,可道也,非常道也”,是说,有限的认知能力,有限的语言系统,如何能够准确完备表达玄妙无比的宇宙呢?佛藏之中,遍布“如来”、“如往”、“法而如是”,巧妙地回避了宇宙诞生的问题,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根植于认知系统的硬体配置和软体算法,因而难以全面彻底探索宇宙之规律。故而,《金刚经》中,仅仅作为五根之一的“眼”根,便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这个法力渐强之系列,以便认识欲界六天、色界十二天、无色界四天这二十二重质能体系,以至于“不住于相”,以便无限逼近自然的本原,即作为“一合相”元组分的道体。
连太上道祖、佛陀世尊,都在历尽劫波,修炼不止,可见人类认识宇宙之本原,是多么的艰难。在这一从已知到未知的探索过程中,我们面对的很多是幽微难测的规律,是谓“玄学”,历程是极其艰辛的,却又是妙在其中,乐在其中,是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仅靠人类已知的所谓科学(人类已经掌握的、自认为正确的规律),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充分利用“心”这个灵妙体,运用“心”的第六感,才可以一重境界、一种境界的日益精进,逐步接近大道至简的无上妙境,从而物我两忘,直通道体,渐次定慧,彻底忘掉俗世之烦恼,是谓“绝学无忧”。
人类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心”内为主,“心”外为客,以如是之视角,去观照宇宙之中客观实存之外物,即为“客观”与“主观”,以有主观,乃成心相,并以文字这个工具进行交流,是谓“物相文”三元体系。吾今得之,以飨诸君。未知诸君意下如何,欢迎交流分享。
客观实存之外物,存在于宇宙之中。《尸子》有云,“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因此“宇”就是空间(space),“宙”就是时间(time)。狭义的宇宙,指绝对时空,也就是三维空间加一维时间;而广义的宇宙,还包括存在于绝对时空之中的万物。万物的本源是道体,是道体不同层面的聚合物,时刻处在聚合-发散的动态过程之中。
历尽劫波不知始 无上妙品六感中
宇宙是何时诞生的?如何诞生的?我们不知道,往圣先贤也未给出合理的解释。这是因为,人类的文明,在漫长的宇宙演化史上,不过是沧海一瞬,人类观照宇宙,恰似管中窥豹,坐井观天,靠五根办不到,只能依靠第六感,如此,则超乎形上,入于幽微,极尽玄妙,是谓形而上学,或曰玄学。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在《道经》中,谈到了道体这个自然本原的诞生,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道经》有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句话是说,道体是在天地剖判之前很久,就已经诞生了,不依赖任何它物而客观实存,周游六虚,永无止息,是天地万物之本原。但是,先天地生是什么时候呢?“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是说,我不知道它是怎么产生的,姑且用它来指代天地剖判之前的样子。在这里,老子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佛教的宇宙体系,蔚为大观,但一涉及到宇宙何时产生,如何产生,则是无能为力,只能巧妙地予以规避。从时间上来看,宇宙“前前无始”,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后后无终”,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终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不知道,“法而如是”。来的过程如何?不知道。正如其所以来(just as it comes),是谓“如来”。去的过程又如何?不知道。正如其所以去(just as it goes),是谓“如往”。当今如何?“如今”。性状、形态如何?“如是”。
宇宙空间无边无际,宇宙时间无始无终,而人类的文明也不过是沧海一瞬,人类的认知能力也是受到认知系统硬体配置和软体算法的局限,因而对于未知的玄学,只能巧妙地予以回避。于是,《道经》说,“道,可道也,非常道也”,是说,有限的认知能力,有限的语言系统,如何能够准确完备表达玄妙无比的宇宙呢?佛藏之中,遍布“如来”、“如往”、“法而如是”,巧妙地回避了宇宙诞生的问题,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根植于认知系统的硬体配置和软体算法,因而难以全面彻底探索宇宙之规律。故而,《金刚经》中,仅仅作为五根之一的“眼”根,便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这个法力渐强之系列,以便认识欲界六天、色界十二天、无色界四天这二十二重质能体系,以至于“不住于相”,以便无限逼近自然的本原,即作为“一合相”元组分的道体。
连太上道祖、佛陀世尊,都在历尽劫波,修炼不止,可见人类认识宇宙之本原,是多么的艰难。在这一从已知到未知的探索过程中,我们面对的很多是幽微难测的规律,是谓“玄学”,历程是极其艰辛的,却又是妙在其中,乐在其中,是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仅靠人类已知的所谓科学(人类已经掌握的、自认为正确的规律),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充分利用“心”这个灵妙体,运用“心”的第六感,才可以一重境界、一种境界的日益精进,逐步接近大道至简的无上妙境,从而物我两忘,直通道体,渐次定慧,彻底忘掉俗世之烦恼,是谓“绝学无忧”。
人类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心”内为主,“心”外为客,以如是之视角,去观照宇宙之中客观实存之外物,即为“客观”与“主观”,以有主观,乃成心相,并以文字这个工具进行交流,是谓“物相文”三元体系。吾今得之,以飨诸君。未知诸君意下如何,欢迎交流分享。
宇宙是广袤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宇宙是物质世界,它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淮南子·原道训》注:“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即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宇”是空间的概念,是无边无际的;“宙”是时间的概念,是无始无终的。宇宙是无限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的统一。宇宙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任何宇宙空间无一不是物质的或由物质构成的,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具有多样性,一部分物质以电磁波、星际物质(气体、尘埃)等形式呈连续状态弥散在广漠的空间中,另一部分则积聚成团,表现为各种堆积形式的实体,如地球、月球、行星、恒星和星云等。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当代最大的光学望远镜已可观测到200亿光年的遥远目标,这就是现今人类所能观测到的宇宙部分,它只是无限宇宙的一个小小局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范围将不断扩大。
宇宙的起源和性质是科学和哲学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起源于约138亿年前的一次巨大爆炸,随后不断膨胀和演化。宇宙的膨胀导致了星系的分离和星系团的形成,形成了我们观测到的宇宙结构。
宇宙中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是由物理学来研究的。宇宙中的物质包括普通物质(如原子、分子、行星等)、暗物质(不发光、无法直接观测到的物质)和暗能量(一种推动宇宙加速膨胀的理论上的能量形式)等。天体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通过观测和理论模型来研究宇宙的性质、结构和演化。
总之,宇宙是一个复杂而广阔的存在,我们对它的理解仍在不断发展。科学家们通过不断的研究和观测,努力揭示宇宙的奥秘。
表示未来、当下、曾经。这些都是时间的词语,人作为个体的时间是有限的,星系形成亦或许也存在时间,但我们不了解时间从何时起或是有没有终点。所以,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时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宙代表无限时间也推翻不了。宇宙泛指物质和时空,是由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所构成的统一体的叫宇宙。宇宙是万物的总称,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宇宙是物质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客观存在,并处于不断运动和发展中,在时间上没有开始没有结束,在空间上没有边界没有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