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夜》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这首诗写夜雪,是从哪些感觉角

《雪夜》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1.这首诗写夜雪,是从哪些感觉角度来的?2.这首诗写出了夜雪的什么特色?透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求学霸解答。... 《雪夜》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这首诗写夜雪,是从哪些感觉角度来的?
2.这首诗写出了夜雪的什么特色?透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求学霸解答。
展开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4-10-22
展开全部
解决方案1:
角度; 温度,第一句,从诗人感觉到天气变寒来突出雪之冷.
亮度和颜色,第二句,深夜之中,原本应该伸手不见五指却"复见窗户明",所以由此展现出雪的洁白和晶莹,可以照亮黑夜.
雪之大,一个"重"字最能体现这一特点,而最后一句,"折竹"更从侧面衬托出雪大,形象生动,曲折有致.
2,大雪夜间降临,原本应该悄无声息,但诗人被寒意惊醒,一个"冷",一个"折竹声"婉转表达出诗人被贬后的寂寞冷清之状和些许愁思和感慨
解决方案2: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用:
已讶衾枕冷- 触觉
复见窗户明- 视觉
时闻折竹声- 听觉
共同感受雪夜的彻夜辗转难眠。
折竹:表示积雪之厚重。
作者似有孤寂和忧愁的感觉。
解决方案3:
用:
已讶衾枕冷- 触觉
复见窗户明- 视觉
时闻折竹声- 听觉
共同感受雪夜的彻夜辗转难眠。
折竹:表示积雪之厚重。
作者似有孤寂和忧愁的感觉。
追答
决方案1:

白居易避开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手法,全用侧面烘托,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夜夜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已。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

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
匿名用户
2014-10-22
展开全部
满意回答
在白居易的诗作中,这是很特别的一首。白诗的特点是浅显易懂,而此诗却十分朦胧。诗人用20个字写下了一幅村夜雪景:在风雪凄迷的深夜,诗人独坐窗前,屋内灯影昏昏,窗外暗雪纷纷,风雪中传来了残雁的叫声……无情之景,当是死景,而此诗即使用现代白话翻译,也仍然诗味盎然,它让人觉得一股凄冷之情寒彻周身。诗人写景,意在写情,此诗可谓情景交融。据考证,此诗是诗人41岁时所作,与讽谕诗中的<<村居苦寒>>作于同一时期,其时诗人正在老家为母亲居丧,因而可想而知诗人当时的心 情是何其落寞凄凉!

赏析:这首《村雪夜坐》表达了作者在寒冬中客宿他乡的寂寞之情。其中“背灯坐”、“暗纷纷”、深村夜、残雁等词汇莫不透出浓浓的孤独凄清之感。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5f0dd1a
2018-05-09
知道答主
回答量: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668
展开全部
发电厂lpooo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4-10-22
展开全部
?????
追问
怎麽?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观雨tL
2019-02-13 · TA获得超过399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096
展开全部
快乐的心情。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3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