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级别层序基本特征

 我来答
中地数媒
2020-01-16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中地数媒
中地数媒(北京)科技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奉行创新高效、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坚持内容融合技术,创新驱动发展的经营方针,以高端培训、技术研发和知识服务为发展方向,旨在完成出版转型、媒体融合的重要使命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5.2.2.1 短期旋回层序

在本次研究的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恩平组和珠海组地层中,短期旋回层序是根据剖面 露头、钻井岩心或测井曲线等实际资料所能识别的最小地层单元(表5-2),以Ⅴ类界面 为层序边界,与Vail的Ⅴ级旋回或准层序级别相当,但时间跨度较大,为0.04~0.35 Ma,厚度较厚,一般为十余米至数十米级(一般不大于60m)。层序由彼此间具成因联 系的若干单一岩性或多个岩性韵律层组成,层序的底、顶界面可以是小型侵蚀冲刷面、间 歇暴露面,也可以是欠补偿或无沉积作用的间断面,具有河道和泛滥平原沉积区以小型侵 蚀冲刷面为主,而河间湖泊和沼泽沉积区则以可对比的相关整合面为主的分布规律。层序的结构类型较多,变化较为复杂,理论模型可划分为3种基本类型和7种亚类型(图5- 5),不同结构类型的短期旋回层序在时空分布特征上具有特定的规律性,明显遵循可容 纳空间机制和A/S比值所决定的形成条件。在实际工作中,分析不同沉积体系和同一沉 积体系中不同相带的短期旋回层序的结构类型、沉积演化序列、叠加样式和区域分布规 律,是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等时地层对比和编制等时岩相古地理图的基础,也是 确定砂体成因类型、几何形态、产出规模及储集物性和非均质性特征的主要依据。因此详 细了解短期旋回层序的结构类型、叠加样式、沉积序列和地层旋回过程中的沉积动力学条 件是极其重要的。本项目研究中,所确定的短期旋回层序地质单元包括河道、分流河道、水下主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水下决口扇、前缘席状砂和滨岸沼泽、砂坪、泥坪、浅湖砂、浅湖泥、漫流砂、沼泽等沉积微相组合,常见的旋回结构主要有如下3种 基本类型和7种亚类型。

图5-4 惠州凹陷HZ21-1-1井古近系珠海组和恩平组

图5-5 碎屑岩地层中常见的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的相序和理论结构模型

(1)向上变 “深” 非对称型旋回(A型旋回)

此类型层序为研究区最发育的短期旋回结构类型,其主体主要由水道化砂体组成,成 因类型包括河流沉积体系中的河道砂体(主要为心滩砂体),三角洲沉积体系中的分流河 道、水下主河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以及有障壁海岸沉积体系中的障壁砂坝(或障壁 岛)砂体等(图5-6 A)。不同沉积体系水道化砂体成因特征和岩性组合虽然差异很大,但向上“变深” 非对称型旋回结构却非常一致,具有如下几个共同特点:

1)仅保留基准面上升半旋回沉积记录,下降半旋回表现为冲刷面,即受层序顶部冲刷面下切侵蚀作用造成地层缺失,相当于层序下降半旋回的时间跨度;

图5-6 XJ24-3-1井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中向上变“深” 非对称型短期旋回剖面结构

2)层序的底界面大都为具下切侵蚀作用的冲刷面,层序的剖面结构由超覆底冲刷面 的单一岩性或多个成因上有联系岩性,如砾岩、砂质粗粒砾岩、含砾中-粗粒砂岩、中-细 粒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组成向上“加深” 变细的沉积序列;

3)形成于A/S值<1的条件下,按岩性组合和沉积序列特征,可细分为低可容纳空 间(A/S< <1)和高可容纳空间(A/S<1)两种亚类型。

A.低可容纳空间向上“变深” 非对称型(A1型)

整个层序由单个或多个水道化砂体连续叠置组成,岩性组合简单,主要为含砾粗-中 粒砂岩,底为细砾岩和含砾极粗粒砂岩,层序的底、顶面都为发育于砂体之间的冲刷面,具有向上略趋“加深” 变细的沉积序列,以保存上升半旋回沉积的分流河道、水下主河 道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主(图5-6 A1),为一类最有利储层发育的短期层序结构类型,砂体之间不发育泥、粉砂质隔层,因此砂体的连通性极好。

B.高可容纳空间向上“变深” 非对称型(A2型)

岩性组合相对较复杂,由粗-中粒砂岩、细-粉砂岩、泥岩、有序地叠置组成向上连续 变细“加深” 的沉积序列,底部往往为含砾粗-中粒砂岩,与下伏地层大多数呈岩性突变 的冲刷接触关系。与A1型比较,不仅位于层序中下部的河道砂体保存较完整,而且位于 层序上部的细粒堤泛沉积往往也可得到不同程度的保存(图5-6 A2),因此,储集砂体主 要出现在层序的中下部,上部为局部隔层的发育位置,也为一类很有利于储层发育的短期 层序结构。

(2)向上变浅非对称旋回(B型旋回)

此类型为较为少见的短期旋回层序结构,主要发育于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前缘亚相中,层序的主体主要由溢出河道的决口扇或远砂坝和河口坝砂体组成,以超覆前三角洲泥岩的 远砂坝和河口坝砂体最为常见(图5-7),砂体成因包括泥、粉砂岩薄互层组合的远砂坝、以粉-细砂岩为主的砂质河口坝,和以含砾砂岩、砂质砾岩、砾岩为主的砾质河口坝,岩 性组合虽然差异很大,但向上变浅的非对称型旋回结构非常一致,基本特点为:

1)仅发育基准面下降半旋回沉积记录,上升半旋回表现为无沉积间断面或水进冲刷 面,相当于层序下降半旋回的时间跨度;

2)层序由超覆无沉积间断面或水进底冲刷面的单一岩性或多个成因上有联系的岩 性,如泥岩、粉砂岩、砂岩、含砾砂岩、砂质砾岩、砾岩组成向上加粗变浅的沉积序列;

3)按岩性组合和沉积序列特征,可细分为低可容纳空间和高可容纳空间两种亚类 型,前者由水进冲刷面与单一向上变粗的薄至中厚层状砂岩组成,底为水进底冲刷面 (图5-7 B1),形成于A/S<1的沉积条件下,主要出现在沉积速率较高的三角洲前缘河口 坝(或理论上的海底扇中扇→外扇过渡带);后者由欠补偿沉积间断面→薄互层泥、粉砂 岩→薄中层状层砂岩夹泥岩组成向上变浅和略趋加粗的层序,底为无沉积间断面,但冲刷 强度明显弱于中-粗砂质和砾质河口坝(图5-7B2),形成于A/S >1的沉积条件下,主要 出现在沉积速率较低的前三角洲→远砂坝沉积序列中。

图5-7 HZ19-3-2井海相三角洲沉积体系中向上变浅非对称型短期旋回剖面结构

(3)对称型旋回结构(C型旋回)

此类型层序形成于沉积物供给率等于或略小于可容空间增长率(A/S≥1)的条件下,为各沉积体系中最为发育的短期旋回层序结构类型之一,共同的特点为:

1)层序由基准面上升和下降两个半旋回叠加组成,具有相对较完整的韵律性湖 (海)进-湖(海)退旋回性和二分时间单元的沉积记录,说明此类层序形成于沉积与沉 降处于相对均衡或弱欠补偿条件下,因此层序的上升和下降两个基准面半旋回沉积记录均 得以保留。其沉积相序列通常由薄的河道微相的中-细粒砂岩→溢堤(或漫滩)沉积的粉 砂岩、泥岩组成向上变细的上升半旋回,下降半旋回则由决口扇(或决口河道)微相的 粉砂质泥岩、粉砂岩或细-粉砂岩组成向上略变粗的反粒序。对应洪泛面,为河道间(或 分流间)小型湖泊或沼泽微相的泥岩、炭质泥岩或煤层发育位置;

2)层序内发育有两类界面,其一为层序的底、顶界面,即层序的边界面,其成因或 为小型冲刷面,或为相关整合界面,其二为短期洪泛面,位于进积(或加积)→退积→ 加积(或进积)作用形成的由粗变细复变粗(或由浅变深复变浅)沉积序列的中部,相 当于短期基准面由上升折向下降的相转换面位置;

3)以洪泛面为对称轴,按层序中的上升半旋回与下降半旋回厚度变化状况,可进一 步细分为对称性变化各不相同的3个亚类型,即以上升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上升 半旋回与下降半旋回相等的近完全-完全对称型、下降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其中 以C1、C2型为研究区较发育的短期旋回结构类型,而C3型研究区内不甚发育。

4)在同一沉积体系或同一相带的不同位置,3个亚类型层序结构的对称性变化和沉 积演化序列具有一定的差别,空间分布规律遵循可容纳空间机制所决定的A/S比值条件。

A.以上升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以下简称C1型)

此亚类型以上升半旋回沉积厚度远大于下降半旋回为特征,广泛发育于三角洲和湖泊 沉积体系中:

1)在河流沉积体系中,此亚类型的上升半旋回主要由单个或多个辫状河道心滩微相 的块状砂质砾岩、含砾砂岩组成向上变细“加深” 的正韵律。下降半旋回则各由片泛或 堤泛沉积的泥、粉砂岩薄互层组合,或充填废弃河道的泥岩夹间歇河道含砾砂岩、决口扇 砂岩组成向上略趋加粗“变浅” 的反韵律,层序的底、顶界均为冲刷面(图5-8中的 C1)。有利储层发育的砂体出现在层序的中、下部,中、上部为隔层的稳定发育位置;

2)在三角洲沉积体系中,此亚类型主要出现在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沉积区,上 升半旋回各由单个或多个较厚的分流河道、水下主河道或水下分流河道含砾砂岩、中-粗 粒砂岩和薄的天然堤粉-细砂岩、分流间洼地或分流间湾泥岩组成向上加深变细的正韵律。下降半旋回大多由厚度不大的决口扇砂岩、河口坝粉-细砂岩和远砂坝粉砂岩与薄层泥岩 互层组成向上略变浅变粗的反韵律半旋回,层序的底、顶界面以小型冲刷面为主(5-8中 的C1)。有利储层发育的砂体出现在层序的中、下部,上部为隔层的稳定发育位置;

3)在湖泊沉积体系中,层序内发育有砂体的此亚类型仅出现在滨、浅湖相区,上升 半旋回由较厚的浅湖砂坝粉砂岩和薄层粉砂质泥岩、泥岩组成向上变细加深的正韵律。下 降半旋回由浅湖泥岩夹漫流粉砂岩的薄互层组成粒度略变粗和泥质含量减少的反韵律,层 序的底界面以小型冲刷面为主,顶界面大多数为整合界面(图5-9中的C1)。此亚类型为 不太有利储层发育的层序结构类型,局部发育的薄砂体主要出现在层序的下部,中、上部 为泥、粉砂岩隔层的稳定发育位置。

B.近完全-完全对称型(以下简称C2型)

此亚类型以上升和下降两个半旋回的沉积厚度近于相等或完全相等为特征。在河流沉 积体系中偶有发育,经常出现在泛滥平原中,但在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体系中广泛发育。

1)在三角洲沉积体系中,此类型主要出现在近河口的前缘部位,由分流河道含砾砂 岩、砂岩、天然堤泥质粉砂岩和分流间洼地或前扇三角洲泥岩,以及决口扇或河口坝粉-细砂岩组成由粗变细复变粗的对称型旋回。层序底界面一般以小型冲刷面和相关整合面为 主,顶界面为弱冲积面或相关整合界面(图5-10的C2)。有利储层发育的砂体出现在层 序下部和上部,以下部砂体储集物性更好,中部也为稳定隔层发育位置;

图5-8 XJ24-3-1井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中以上升半旋回为主 不完全对称型短期旋回剖面结构

2)在湖泊沉积体系中,此亚类型为滨、浅和半深湖-深湖相沉积序列中广泛发育的短 期旋回层序结构类型,除了在滨、浅湖相区的层序下部和上部发育有砂坪或浅湖砂坝微相 的粉-细砂岩,绝大多数的湖相层序主体以泥岩、粉砂质泥岩薄互层组合为主,层序的底 界面和顶界面都为相关整合界面(图5-9中的C2)。由于此亚类型主要为薄层暗色泥、粉 砂岩的互层组合,虽然不利砂岩储层发育,但非常有利于优质烃源岩和区域性有效盖层的 发育。

C.以下降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以下简称C3型)

与C1型相反,此亚类型以下降半旋回厚度大于或远大于上升半旋回为特征。广泛发 育在三角洲和湖泊和湖底扇沉积体系中,但在河流沉积体系中不发育。

1)在三角洲沉积体系中,此亚类型与C2型相似,区别主要在于上升半旋回较薄、砂体不发育,而下降半旋回较厚,具有更加明显的向上变浅和粒度加粗的反韵律结构,为 砂体的主要发育位置,层序的底、顶界以整合界面为主(图5-11C3)。有利储层发育的砂 体出现在层序的上部和顶部,中、下部为稳定隔层的发育位置,砂体的储集物性普遍较 差,但往往具备较好的生、盖组合条件。

图5-9 HZ21-1-1井湖泊沉积体系中对称型短期旋回剖面结构

2)在湖泊沉积体系中,此亚类型也与C2型相似,主要出现在滨湖与浅湖的过渡带,上升半旋回由滨湖砂坪或砂坝微相的薄层粉-细砂岩与泥岩互层组成向上变细加深的正韵 律,下降半旋回由大套滨、浅湖微相的泥岩、粉砂岩和粉-细砂岩组成向上略趋变粗变浅 的反韵律(5-9中的C3)。由于砂体中砂岩粒度细,泥质含量高或泥质条带夹层多,一般 不利于储层发育,但通常具有良好的封隔性。

(4)不同结构类型的短期旋回层序分布模式

在珠江口盆地新生界地层中,各沉积体系不同结构类型的短期旋回层序分布具有特定 的规律性,明显受基准面上升期有效可容纳空间向物源山区方向溯源迁移,而下降期间则 向盆地方向顺源迁移的双向变化过程和有效可容纳空间变化机制的控制,就本研究区而 言,不同结构特征的短期旋回层序分布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

1)具A型结构的短期旋回层序,主要分布在各沉积体系靠近物源区的一侧,如冲积 扇的扇根、扇中和河控三角洲平原的上游地区,大多数由多个河道砂体连续叠加组成A 型旋回结构;

2)具C型结构的短期旋回层序主要分布在距离物源区相对较远的河控三角洲平原 中、下游部位或河口,在分流间湖泊、沼泽和泛滥平原中更为广泛,其上升半旋回主要由 充填水道的砂砾岩与溢堤沉积的泥、粉砂岩或分流间湖泊、沼泽微相的炭质泥岩和煤层叠 加组成,其厚度自上游朝下游方向逐渐减薄,尤以河道砂体的厚度减薄最明显。下降半旋回主要由泛滥平原或分流间湖泊、沼泽微相的炭质泥岩和煤层叠加组成,局部由分流河道 和决口扇砂体,夹泛滥平原泥岩叠加组成,厚度自上游向下游方向加厚,据前人的区域研 究资料,以位于盆地中部的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厚度加大最为明显。

图5-10 HZ23-2-1井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近完全-完全对称型短期旋回剖面结构

3)在同一层序的不同相带中,从各沉积体系的上游至下游都出现由A1型、A2型向 C1型、C2型,偶尔为C3型,局部出现B型结构的变化规律。据此,提出惠州凹陷盆地 古近系各沉积体系短期旋回层序结构的分布模式(图5-12)。

5.2.2.2 中期旋回层序

中期旋回层序属于长期旋回层序地层过程中的次一级沉积旋回产物,大多数具有较完 整的水进-水退旋回结构。在盆地级的层序地层研究中,以中期旋回层序最具区域等时对 比意义,因此在油、气藏勘探开发的早、中期阶段,通常以中期旋回层序为层序分析的重 点研究对象,本项目同样也以其为研究重点。理论上,中期旋回层序相当于Vail的Ⅳ级 旋回或准层序组,但时间跨度和变化范围都相当大,为0.25~1.0 Ma,厚度较厚且变化 范围较大,平均在60~120m之间,少数最厚可达到200m左右。单个中期旋回层序由数 量不定的短期旋回层序叠加组成,视中期旋回层序的保存状况而定,特点为保存越完整的 中期旋回,短期旋回层序叠加数量越多,一般由4~6个短期旋回叠加组成,以发育近完全-完全对称型旋回结构(C2型)为主,次为以上升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C1型)和以下降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C3型)。而保存较差的仅由3~5个短期旋回叠加 组成,主要分布在中期旋回层序的上升半旋回中,以发育上升半旋回厚度远大于下降半旋 回的不完全对称型(C1型),或仅保存上升半旋回的向上“变深” 非对称型结构为主 (A1和A2型)。

图5-11 HZ19-1-1A井海相三角洲沉积体系中以下降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剖面结构

1)研究区内各沉积体系中的中期旋回层序,以近完全-完全对称型(C2型)和以上 升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C1型)为最常见的结构类型,向上“变深”非对称型 (A型)和以下降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C3型)也较常见,而向上变浅非对称型 (B型)在研究区内不发育。

2)非对称的A型中期旋回层序,由若干A1和A2型短期旋回层序叠置而成,主要出现在分流河道和水下主河道中(图5-6)。在垂向剖面上,由多个中厚层状河道砂体(或 障壁砂坝)的连续叠置,组成宏观上的大砂体,大部分具有含砾粗砂岩和粗-中粒砂岩、细砂岩构成的向上“加深” 变细的正粒序结构,单个河道砂体(或障壁砂坝)底都发育 有小型冲刷间断面,泥岩夹层少见或仅见于剖面的上部,顶部有时夹有煤层。部分A型 中期旋回,由若干具有正粒序的砂体组成先向上变粗的逆旋回,而在上部和顶部再次变为 正旋回,或由逆粒序和正粒序的韵律交替旋回组成,中、上部更频繁地夹有泥质岩或煤 层,显然,它们是在辫状主河道多次往复迁移改道和分流河道频繁废弃复活的复杂水流状 态条件下形成的。

图5-12 各沉积体系中不同结构类型的短期旋回层序分布模式 (据郑荣才等,2003)

3)对称的C型中期上升半旋回,主要由A型和C1型为主的短期旋回叠加组成向上 连续加深的序列,很少出现C2型。而下降半旋回则由C2型和C3型为主,偶尔出现B型 等短期旋回层序叠加,组成向上连续变浅的序列,一般不出现A型和C1型(图5-7)。在 垂向剖面上,中期上升半旋回的沉积相演化特征与A型中期旋回结构相似,下部往往也 由多个粗-中粒河道砂岩(或障壁砂坝)连续叠置成大砂体,每个单河道砂体底也都发育 有小型冲刷间断面,但中、上部的泥、粉砂岩和炭质泥岩夹层明显增多,出现向上明显变 细变薄的沉积序列,对应顶部的洪泛面,为大面积泛滥平原、河道间或分流间湖泊、沼泽 微相的杂色泥岩、炭质泥岩和煤层的广泛发育期。下降半旋回则主要由河道间或分流间湖 泊、沼泽微相与决口扇微相的炭质泥岩、煤层和粉-细砂岩互层组成,局部夹有透镜状的 分流河道或决口河道砂岩,具向上加厚变粗的反粒序。按上升与下降半旋回的厚度变化,中期旋回层序也可细分为C1型、C2型和C3型3类,但以C1型最发育,次为C2型,而 C3型则不发育。

4)不同沉积体系或同一沉积体系的不同部位的中期旋回层序往往具有不同的结构类 型,如在冲积扇、河流和三角洲平原等近物源的上游部位,一般以发育仅保存上升半旋回 或上升半旋回很厚的A型和C1型层序为主,大多数具有单一由粗变细的进积→加积→退 积序列,砂体出现在中期上升半旋回的中、下部,甚至由连续叠置的单一河道砂体组成。而地处河道间和河流中、下游至河口的部位,一般以发育C2型为主,而河口外侧则以C3 型为主,它们发育有由粗变细复变粗为标志的进积→加积→退积→加积→进积序列,砂体 出现在中期上升半旋回的下部和下降半旋回的上部,中部洪泛面的两侧为细粒泥、粉砂质 隔层的发育位置。

5)由不同沉积体系和不同相带的中期旋回层序结构变化,反映中期旋回地层过程的 沉积学响应特征类似于短期旋回,即在中期基准面上升期伴随有效可容纳空间向物源方向 的迁移,被截留在上游地区的粗粒沉积物逐渐增多,出现溯源上超为特征的退积序列,而 下游或盆内相对粗粒的沉积物则逐渐减少,出现由进积向加积、退积转化的沉积序列;反 之下降期向远物源方向的盆内低部位顺源搬运堆积作用加强,以发育下超的加积→进积→ 侵蚀序列为主。

5.2.2.3 长期旋回层序

长期旋回层序与岩石地层单位中的段和亚段相当,对应于Vail的Ⅲ级旋回发育时间 在恩平组为0.67 Ma,在珠海组为3.1 Ma。它们的厚度也都很厚,一般在200~350m之 间,最厚可达550m以上。该级别层序具有特征的区域性水进-水退旋回性,每个长期旋 回层序一般由3个中期旋回层序组成,极少数仅由两个甚至1个中期旋回层序组成,上升 半旋回大多数都具有由粗变细的正粒序结构,厚度明显大于粒度反向变化的下降半旋回,因此具备基准面缓慢上升和加速下降的地层旋回过程,并同样以基准面下降过程中有广泛 的暴露和侵蚀作用为显著特点。

1)以发育上升半旋回厚度大于下降半旋回的不完全对称型(C1型,图5-13)和上 升与下降半旋回厚度近于相等的对称型(C2型,图5-14)为主,部分为下降半旋回厚度 大于上升半旋回的不完全对称型(C3型,图5-15)和向上“变深” 非对称型(A型,图 5-16)。其中A型和上升半旋回厚度大于下降半旋回的C1型层序,大多数由1个A型和1 个C型,部分仅由两个C型中期旋回叠加组成。此两种类型的上升半旋回主要由单层较 厚和连续叠置的水道化砂体组成,如滞留河床、心滩或分流河道、水下主河道或水下分流 河道微相的含砾粗砂岩、中-粗粒砂岩和粉-细粒砂岩为最常见的岩性,砂体之间经常夹废 弃河道砂岩,和包括天然堤、泛滥平原、沼泽、分流间湾微相在内的粉砂岩、泥岩、炭质 泥岩和煤层,组成向上泥、炭质组分增多和加深变细的水进序列。下降半旋回缺失或保存 很差,后者大多数由很薄的泛滥平原泥岩组成;对称型(C2型)层序一般由两个中期旋 回层序叠加组成,有A型与C型和单一的C型两种叠加样式。其自下而上由粗变细复变 粗的沉积演化序列与C1型有较大相似性,差别主要在于C2型层序上升半旋回中的河道砂 体相对较薄,而下降半旋回较厚,河间湖泊、沼泽、分流间湾、天然堤和决口扇(或决 口河道)泥岩、炭质泥岩、粉砂岩、粉-细砂岩韵律交替组成向上加粗增厚的水退序列,偶尔夹有薄煤层或煤线;

2)长期旋回层序的顶部,大多数为具有较大下切幅度的侵蚀冲刷面,与上覆层序的 底部砂体呈岩性和岩相突变的侵蚀冲刷接触关系。层序内相当长期基准面由上升折向下降转换面位置的最大洪泛面,以广泛发育河间湖泊(或洪漫湖)和沼泽(或岸后沼泽)微 相的泥岩、炭质泥岩夹煤层为重要特征;

图5-13 HZ13-1-1井滨岸-海相三角洲沉积体系中以上升半 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剖面结构

3)A型和极端C1型长期旋回结构主要发育在砂、砾质沉积作用最为活跃的河道沉积 区,为短、中期旋回过程中始终处于A/S≤1的低可容纳空间状态产物,控制了短、中期 旋回过程中河道的侧向迁移活动范围和储集砂体的时空分布规律:而C2和C3型长期旋回 结构主要发育在以接受溢堤沉积作用为主的河间区,由于短、中期旋回过程中主要处于A/S≥1的高可容纳空间状态,除层序的中、下部发育有砂、砾质沉积作用较活跃的河道,主体以接受洪泛期的泥、粉砂质沉积作用为主,不仅限制了河道砂体的侧向迁移活动范 围,同时常形成储集砂体之间的致密泥岩隔层而不利于储层发育:

图5-14 XJ24-3-1井珠海组海相三角洲沉积体系中近完全对称型剖面结构

4)无论A型、C1型还是C2和C3型长期旋回层序,它们的顶部或为高幅下切的冲刷 面,或为暴露侵蚀面,反映各类层序都经历了快速高幅的长期基准面(或湖水位)下降 过程,这正是河流相地层长期旋回层序的基本特点,也是识别河流相地层和进行等时追踪 对比的重要标志之一;

5)长期旋回层序与Vail的Ⅲ级层序之间存在如图5-17所示的对应关系,即长期上升 半旋回相域对应于低位体系域(LST)→湖进(或水进)扩张体系域(TST),下降半旋 回对应于早期高位体系域(EHST)→晚期高位体系域(LHST)。长期旋回中的中期旋回 叠加样式与各体系域的对应关系为:以第一个中期上升半旋回相域对应于低位体系域 (LST),其中期洪泛面代表首次洪(或湖)泛面(TS1)的位置,下降半旋回相域与第二个中期上升半旋回相域共同组成湖进(或水进)扩张体系域(TST),一般以第二个中期 洪泛面代表最大洪(或湖)泛面(MFS)的位置,其下降半旋回相域代表早期高位体系 域(EHST),而晚期高位体系域(LHST)往往由第三个,甚至包括第四个中期旋回叠加 组成。研究区内恩平组和珠海组下部以发育C型旋回为主,而珠海组上部则发育有结构 变异的A型旋回,显然,沉积环境对长期旋回层序的结构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并直接影 响到层序中的生、储、盖组合特征。

图5-15 HZ19-1-1A井湖泊沉积体系中以下降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长期层序剖面结构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