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的时候,为什么会出现三家分晋的情况?
出现三家分晋的主要原因是晋国一向是国无公族制度,其次晋国处于北方,长期与戎狄等民族通婚,当地已经没有多少宗法血缘观念。
晋国国无公族制度的形成在晋国社会上以异姓、异氏为主体的卿大夫势力显得异常活跃,他们在晋国社会政治运动中发挥着十分重要作用,而同期其它诸侯列国以公室近支公族为主体。
国公无族的形成,源于晋国从西周末年开始的为争夺君权而发生的内乱。
在曲沃小宗代晋绛大宗这一长期的大内乱过程中,晋君先后有六位被就,大宗公族大多已随晋故君作了牺牲品,剩下为数不多的大宗旧公族,地位也日益下降,几乎沦为庶人。
这就为异姓、异氏势力的兴起提供了时机。但当时异姓、异氏宗族在诸侯列国中虽有弑君之能,但却不能自为国君。
晋国在北方少数民族环绕的环境中,晋献公时,大夫狐突之族即来自于戎狄。
献公也与戎狄有多次的婚姻关系,受戎狄的文化影响,也削弱着晋国的宗法血缘观念。宗法血缘观念的崩溃,为“国无公族”制度的形成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骊姬为乱时,在晋献公宠臣异姓势力支持,害太子申生,立其子奚齐为太子,后又害怕群公子威胁奚齐的地位,唆使晋献公杀戮驱逐公子重耳、夷吾。
血缘观念淡薄的晋献公不仅依其计,而且尽逐群公子,将其父武公和自己的支庶公族尽行驱逐,并紧接着于公元前656年制定了“国无公族”制度。
国公无族就是近支公族不得为卿执政和受封食邑。
国无公族”制度不仅使国君公室失去屏卫,造成公族与国君的离心离德,而且也迫使国君弃同即异,依靠异姓、异氏的势力,形成不可逆转之势。
晋国的不断扩张又导致异姓、异氏势力壮大晋文公回国后,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对外扩张、谋求霸业的活动。公元前632年城淮一战,晋国成为中原霸主,直至晋悼公时期,晋国常盛不衰。
在这期间,以异姓、异氏为主的卿大夫,在经济上采邑领土大大增加,并受列国贡贿,经济实力大为增长。
在军事上,不仅掌握了晋国军队的领导权,而且拥有属于个人所有的武装力量“私属”。在政治上,形成了卿大夫强族专政的局面。
晋文公回国治政对于跟从自己的勋臣大加重用。这些勋臣大多为异姓、异氏。他们身居要职,维护着非公族的利益。
之后晋国的衰落,以异姓、异氏为主的卿大夫转向对国君公室的削弱公元前552年范、中行、知、赵联合驱逐了公族架氏,并大肆捕杀了包括许多公族在内的栗氏党羽。后两年又联合魏氏诛灭奈氏全族,没收其采邑入公室。
而后又辗转瓜分了其中的大部分。亲氏是旧公族中能够与异姓、异氏卿大夫抗衡的唯一强族,亲氏的诛灭,晋国就只有范、中行、知、赵、魏、韩六大强族了,他们基本上控制了晋国政权。
在公室公族已无可供兼并的领土的情况下,六卿必然走向相互兼并,所以才会有三家分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