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 我来答
抛下思念17
2022-07-03 · 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798
采纳率:99%
帮助的人:39.9万
展开全部

  新一代的“格物致知”精神才是最实在的,也是我们应有的精神。

  ----题记

  在明朝,曾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教育家。他的思想----“格物致知”(出自《四书·大学》),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而他就是王阳明。一代英雄朱元璋就曾学他“格”过竹子。可惜最后一无所成,放弃了这条路。

  可见王阳明的格物早已落后了。他的“格物”其实是“格己”。那么,“格物”就真的不对了吗?《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就为我们重新解读了“格物”。还记得小学有一篇课文中,一位老师问他的学生们,如果把一条金鱼放进一个装满水的水缸里,水为什么不会溢出来?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出自己的答案。答案五花八门,令人发笑。直到有一名小女孩依照老师的做法做了一次试验后才知道,原来水缸里的水是会溢出来的,而不是被金鱼吃掉或者藏在鱼鳞里。这个答案虽出乎意料,但却告诉我们,正确答案并不是依靠抽象思维想出来的,而是大胆的动手多试验而得来的。无数的先人都证实了这一点。如果我们要“格”竹子就要有计划地,积极地去栽种竹子,观察记录他的生长发育,解剖竹子,了解它的内部结构,把它放到显微镜下观察,而不是搬张凳子坐在凳子上死死地瞪上一天。如今,许多学生仍被这种思想所洗脑,不会通过实验汲取知识,才会出现“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学生,俗称“书呆子”。所以我们既要学会读书,又要学会动手实验。

  “格物致知”的精神中还有怀疑求真的态度。另一个故事则是这样的。一位老师拿了一个马的头骨,对学生谎称这是一个新物种,并传授一些子虚乌有的知识给他的学生。结果学生们无一有怀疑之心,都信以为真,认真地做下笔记。可其实这些都是他编出来的。可见,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能力,而不是盲目的相信“学术权威”,不要有“老师就是对的”的思想。如果没有人质疑《天圆地方说》,就不会有人环球旅游,从而发现地球是一个球体;如果没有人质疑“女娲造人”,也不会有《达尔文进化论》。谁知道,又敢保证哪一条真理永恒?“学术权威”也不一定对!

  不要再被中国传统的学习方法所误导,新一代的“格物致知”精神——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才是我们应有的“格物致知精神”。


  【本文作者:八仁班 黄子晏。(公众号:阳光作文周刊)】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