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孔子编定了《春秋》,乱臣贼子非常害怕。
出自: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原因:沧海横流之时,孔子编定春秋,寓说理于叙事之中,体现出来的褒善贬恶的政治理性,成为了后世所流传的“春秋大义”.希望借此提供“历史经验”,警戒后人.这个东西后来人们称之为“春秋笔法”.《春秋》面世之后,世间有无数“微言大义”的论者,更有众多“成仁取义”的志士,让历代“乱臣贼子”为之却步.
概括一下,是“春秋大义”震慑了乱臣贼子,是“春秋笔法”刺痛了乱臣贼子,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舆论的力量.
推荐于2017-09-28 · 知道合伙人文学行家
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孔子编定了《春秋》,乱臣贼子非常害怕。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孔子忧虑的根源在于其“名不称”。要“称名”有三种途径:“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孔子感叹自己“道不行矣”,认为自己治世立功的理想和抱负终究没能够得到实现,担心“何以自见于后世”,所以选择了“立言”——作《春秋》。
孔子作《春秋》以“称名”,不是单纯文字的记载和流传,而是用历史经验的总结给后人提供现实指导。“称名”的目的在于“正名”,“正名”则是对“称名”的完成。《春秋》经孔子之手,以完全客观的方式给后人呈现历史的本来面目。在此意义上,《春秋》能够“绳当世”,其“贬损之义”,被“王者举而开之”,“天下乱臣贼子惧”成为了必然。至此,“正名”得到了实现。
孔子编定了《春秋》,乱臣贼子非常害怕。
原因如下:
沧海横流之时,孔子编定春秋,寓说理于叙事之中,体现出来的褒善贬恶的政治理性,成为了后世所流传的“春秋大义”。希望借此提供“历史经验”,警戒后人。这个东西后来人们称之为“春秋笔法”。《春秋》面世之后,世间有无数“微言大义”的论者,更有众多“成仁取义”的志士,让历代“乱臣贼子”为之却步。
概括一下,是“春秋大义”震慑了乱臣贼子,是“春秋笔法”刺痛了乱臣贼子,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舆论的力量。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98072563.html?fr=qrl&cid=201&index=1&fr2=query
惧怕的是史书上遗臭万年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