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至清中国古代地方官制和中央官制的演变过程并总结演变特点?
展开全部
中央官制 中国古代官制的发展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连续性,即历朝官制总是前后沿袭,先后继承。二是可变性,即不同时期的官制又有所不同。每当一个新王朝出现,总要对前朝官制进行总结,斟酌损益,有所继承,同时又根据本朝情况,加以变动。 秦汉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两个统一的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机器在这期间建立,作为上层建筑的官制,充分反映了这一时代特点。秦在完成统一以后,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以及地方行政组织的日趋整齐精密,产生了一套完整的官制,汉代的官制基本上沿袭秦代而稍有改变,汉以后各代封建王朝又基本上沿袭着秦汉的官制。秦汉官制是我国官制之源,对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产生深远影响。 从秦代起,我国官制即分为中央、地方两支。 中央官设三公及列卿。 三公为,丞相:最高行政长官;太尉:最高军事长官;御使大夫:一方面为丞相之副,一方面供内庭差遣,另外又握有监察百官之权。 列卿为,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门户;廷尉:主管刑狱;治粟内史:主管财政经济;典官:主管归附各部族事务;宗正:管理皇族事务;卫尉:掌管宫门卫屯兵;太仆:掌管皇宫车马和国家马政;典属国:管理内附各部族入朝侍子;主爵中尉:主管列侯封爵;少府:掌管山海池泽之税,以供皇室享用;将作少府:主管宫室修建。此外,还有宫官,宫官是皇后、皇太子门下的官吏。 至西汉中央仍设三公,只是丞相改称相国,列卿中又有九卿之称,九卿后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地位一般高于其它列卿。王莽簒汉建新朝对西汉官制大事更易,有“九卿分属三公”的办法,被东汉官制吸收,“三公九卿”便为后中央官制的基本体制。 自东汉末年起,除西晋短暂的统一外,中国又出现了长达三四百年的分裂动荡局面。同一时间,皇帝往往有几个,地位也不巩固,如何实现国家统一,怎样才能重新恢复皇帝在国家政权中的至尊地位,各国君主都煞费苦心,反映在官制上,就是频繁地调整,总趋向是从秦汉时的“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过渡,它预示着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政体迈入一个更成熟的阶段。 三省即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尚书省,秦少府属官有尚书,在内掌文书,东汉设尚书台,群臣章奏,都要经过尚书,南北朝时始称尚书省,是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 中书省,魏、晋始置,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 门下省,东汉称侍中寺,以伺应皇帝为主要职务。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