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影视行业为什么没拍出好的科幻电影?
我觉得这跟我们科技起步晚有点关系,毕竟有些差距还是要正视的,也有努力的方向。
2014年10月,电影《三体》宣布项目启动,随后“中国科幻电影元年”这个概念被炒了许久,但是三年过去了,《三体》经历了一系列波折至今没有上映,而它所代表的国产科幻电影则说不上“起步”。
“对国产片的印象不好,因为科幻片前面加了一个国产,就会觉得和其他国产电影一样烂。”在电影数据咨询公司“凡影”进行的一场观众访谈中,一名受访者这样说道。不仅观众持怀疑态度,中国科幻电影的从业者们也处境艰难。
与欧美、日本等科幻工业成熟国家相比,中国科幻土壤尚薄,虽然前有刘慈欣的《三体》一举拿下雨果奖,后有郝景芳的《北京折叠》在大众舆论中引发热议,但科幻文化在中国仍然相对小众,而缺少类型化产品的中国电影产业,对于科幻题材则一直抱有期望。
其实中国并非没有拍摄过科幻片,那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当时流行一句话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知道吗?我们落后太久了,当国门打开时我们发现了差距,于是全国上下涌动着一片学习的热潮,知识(理工科知识)成了国人如饥似渴获取的目标,而中国的第一部科幻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正是在这种氛围下上映,这部用今天眼光看来太土太垃圾的半科幻电影根本不够档次,但它还是大大地吸引了当时观众的眼球。
距离感和想象力是一个科幻电影演员的重要素质。与现实作品不同,科幻电影面对大量无实物表演,对演员的演技有着更高的要求,甚至常年面对实物表演的一些优秀电视剧演员都难以胜任。而距离感就是,在科幻这样一个陌生的幻想世界里,从飞船里走出了王宝强可能会让观众感到费解。新演员新面孔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