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认知的培养方法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利用教材,提高道德认识
以教材施教,就是利用各科教材中有关内容实施德育。在教学中,各门学科不但有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认识,而且是各门学科应有的任务。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任何学科的教学,都要对学生教学道德教育。”政治课、历史课教学实施道德认识教育显得极为明显。语文课教学来说,学生的道德认识既寓于课文之中,也寓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更为重要的是文学作品教学,文学作品与道德关系密切,因为道德是文学表现的重要主题之一。文学作品是一定历史时代的反应,积淀了一个民族一定的文化和时代的道德思想。也就是说文学作品永远不能回避对道德的描写,那怕是比较隐讳的;也不能逃避对其描写对象进行道德价值判断的,那怕是含蓄的。同时,文学是美的集中体现,“美是道德纯洁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斯中学》)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美的感染和启发,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体验加强,从而,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逐渐提高对道德思想的认识。
二、通过交流,提高道德认识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道德的、理性的、审美的高尚情感。”情感教育是各种教育中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它具有无形的力量。“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信念的不要条件,也是产生道德意志和行为的内部动力。”(叶上雄《中学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在现实中,个人的真挚感情最易于打动他人,所表达的思想他人也最易于接受。在教育中,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每个教育工作者对此都是知道的。“亲”就是师生在情感上的融洽。要达到“亲”,师生间的情感疏通或交流就显得特别重要,同时“亲”使交流也就显得更为和谐。学生自觉接近教师,实际上师生关系已达到了融洽。情感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教师以平等的、说理的、平易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在“亲其师”中,自觉接受老师的教育,最终达到实现学生对道德的认识。
三、开展活动,提高道德认识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思想道德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发生、发展和形成。活动具有极大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表现出较大吸引力。针对中小学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学校、家庭、社会结合起来,形成德育一体化,有的放矢的展开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有趣、不拘一格的活动。通过诸如时事政治教育课、主题班会、知识竞赛、讲故事,演讲会,歌咏比赛,文娱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营造教育氛围。在和谐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活动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注重思考和总结。这样,学生不但体验到生活的美好与艰辛,通过人际交往,学会辨别是非善恶,而且在活动中受到启发,道德情感被唤起,更为重要的是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四、利用榜样,提高道德认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道德教育中,优秀榜样的动人事迹、先进的思想,给学生以真实的感受和启发。学生从丰富的形象性、感染性和可信性的榜样中受到深刻的教育,感受到美好和伟大,认识到崇高与卑贱。从而在思想上得到净化,道德上得到提升。由于学生受到榜样的感召,心理和行为受到影响,提高道德认识,自觉形成自己的人生理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道德认识。这些榜样重要有一些古今中外的革命者、科学家等,他们的事迹,他们非凡的成就和巨大贡献,以及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的曲折历史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会真正感动学生,能使学生认识人生以及人生的价值。出此之外,还有学生身边的一些先进典型,如,同学、老师等,在某方面作为学生个体某种信念的体现者,也是学生实实在在所见,他们更有助于带动学生,也具有一定的道德示范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以教材施教,就是利用各科教材中有关内容实施德育。在教学中,各门学科不但有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认识,而且是各门学科应有的任务。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任何学科的教学,都要对学生教学道德教育。”政治课、历史课教学实施道德认识教育显得极为明显。语文课教学来说,学生的道德认识既寓于课文之中,也寓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更为重要的是文学作品教学,文学作品与道德关系密切,因为道德是文学表现的重要主题之一。文学作品是一定历史时代的反应,积淀了一个民族一定的文化和时代的道德思想。也就是说文学作品永远不能回避对道德的描写,那怕是比较隐讳的;也不能逃避对其描写对象进行道德价值判断的,那怕是含蓄的。同时,文学是美的集中体现,“美是道德纯洁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斯中学》)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美的感染和启发,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体验加强,从而,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逐渐提高对道德思想的认识。
二、通过交流,提高道德认识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道德的、理性的、审美的高尚情感。”情感教育是各种教育中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它具有无形的力量。“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信念的不要条件,也是产生道德意志和行为的内部动力。”(叶上雄《中学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在现实中,个人的真挚感情最易于打动他人,所表达的思想他人也最易于接受。在教育中,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每个教育工作者对此都是知道的。“亲”就是师生在情感上的融洽。要达到“亲”,师生间的情感疏通或交流就显得特别重要,同时“亲”使交流也就显得更为和谐。学生自觉接近教师,实际上师生关系已达到了融洽。情感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教师以平等的、说理的、平易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在“亲其师”中,自觉接受老师的教育,最终达到实现学生对道德的认识。
三、开展活动,提高道德认识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思想道德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发生、发展和形成。活动具有极大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表现出较大吸引力。针对中小学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学校、家庭、社会结合起来,形成德育一体化,有的放矢的展开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有趣、不拘一格的活动。通过诸如时事政治教育课、主题班会、知识竞赛、讲故事,演讲会,歌咏比赛,文娱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营造教育氛围。在和谐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活动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注重思考和总结。这样,学生不但体验到生活的美好与艰辛,通过人际交往,学会辨别是非善恶,而且在活动中受到启发,道德情感被唤起,更为重要的是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四、利用榜样,提高道德认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道德教育中,优秀榜样的动人事迹、先进的思想,给学生以真实的感受和启发。学生从丰富的形象性、感染性和可信性的榜样中受到深刻的教育,感受到美好和伟大,认识到崇高与卑贱。从而在思想上得到净化,道德上得到提升。由于学生受到榜样的感召,心理和行为受到影响,提高道德认识,自觉形成自己的人生理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道德认识。这些榜样重要有一些古今中外的革命者、科学家等,他们的事迹,他们非凡的成就和巨大贡献,以及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的曲折历史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会真正感动学生,能使学生认识人生以及人生的价值。出此之外,还有学生身边的一些先进典型,如,同学、老师等,在某方面作为学生个体某种信念的体现者,也是学生实实在在所见,他们更有助于带动学生,也具有一定的道德示范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展开全部
道德素质的养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径1、经常开展大学生道德认知教育活动,逐渐提高道德水平。加强道德认知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主要应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有关的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应本着科学、认真的态度建立起一个系统、科学、有效的现代德育课程体系,搞好德育教材建设,保证德育教育,内容目标化、系统化、有序化;加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没有合格优秀的教师,教育是不会取得成功的。开展课内外教育活动,保证有序进行。注重运用和发挥其他的学科产生的道德内容的教育成果,向德育课堂要质量,使道德认知通过有益的教学活动变成大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提高道德认知能力;另一方面;应向教育者强调指出的是道德认知教育内容和方式的确定要与大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和道德发展水平相适应,平时要注重开发和调动他们的心理潜能,以便更好的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延展性,从而实现德育效果内化为大学生的个性品质,良好的道德习惯。教育者应鼓励受教育者对现实道德原则以及一些相关的问题进行准确的道德评价,引导他们实事求是地看待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着眼于社会的发展主流,使大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判断道德问题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另外教育者在设计教育程序和教育内容、方法时应充分考虑其他学科和一些学校开展的全员活动中包含有道德认识教育成分在德育中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有效的调整道德养成要素之间的和谐、统一、有序的关系,避免重复无效教育,使大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够主动自觉地增强道德认识能力,提高道德认识水平,提高道德认识能力是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2、培养大学生在道德认知教育活动中增强道德自我完善意识,在实践中提高道德责任感。一方面开展各种各样有益的校园活动,培养学生自尊、自重、自立、自爱、自强不息的精神,提高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体验主人翁的自豪感。这样就能比较有效的促进大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肯定,对崇高品质和人格的渴求;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通过学习和活动自主寻找自身道德品质的恶源,帮助他们确立有效克服自身缺点的方式和方法,从教育者和管理者的角度,应充分信任学生们,让他们感到自己有能力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不能事事必躬,包办代替。增强道德责任感是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的基础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责任感是调节着个人与集体、社会之间的关系。道德责任感具有超越功利动机的先天目的性,使履行道德责任感的行为具有神圣高尚的价值。所以,必须教育大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责任的自律性,以此来体现行为主体的自由选择和高尚意识。也就是说,当现实生活中人们陷入道德与不道德,正义与非正义的两种境地时,就需要我们大学生能够主动自觉地选择更高一层次的道德责任,如牺牲局部利益,牺牲个人利益保存集体利益等,以此增强对集体、对民族、对国家的道德责任感,推进整个社会文明进程。3、必须坚持教育和管理两手抓,要把道德规范转变为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把他律变成自律。学生就必须在“内化”和“外化”两个方面下功夫。“内化”就是通过学习、教育,解决道德的思想认识问题。“外化”就是通过养成、管理,解决道德的行为实践问题。管理者不仅要着眼于大学生本身道德素质的养成,而且要着眼于建立一个有一定免疫力的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为大学生道德素质养成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加强教育渗透,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把教育和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起一整套的教育和管理机制,如教育培养机制、舆论导向机制、风习熏陶机制、行政奖惩机制、法律强制机制等,形成一个良性教育互动系统。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道德认识的形成与培养
道德认识的形成是品德形成的第一步。道德认识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认识人际关系或接受社会现成的道德规范的结果。一个人只有形成了道德认识,懂得什么是善与恶,知道应该怎样行动,为什么要这样行动,才会自觉地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道德认识的形成,不仅包括对道德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包括依据这些道德知识评价判断自己和别人的道德行为,从而把这些行为规范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满足自己的需要和追求。
道德认识的形成
道德认识的形成表现在三个方面: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和道德信念的产生。
道德知识的掌握
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常常是以道德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学生一旦掌握了道德概念,就能够概括地去解释人行动的本质特点,并以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人的行为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而不是像幼儿那样直观的去认识道德现象。
学生的道德观念有一个逐步掌握和发展的过程。研究表明,儿童对是非好坏的理解最初是具体的和个别的,比如他们认为“好”就是那些得到表扬、称赞和认可的事情,“坏”就是那些带来惩罚、斥责和禁止的事情。八九岁的儿童,一般是按照他自己对个人关系的体验去判断是非。九岁以后,儿童的道德概念在本质上就变得比较概括,不再把偶尔发生的争执、过失等当作不可饶恕的坏事。直到青年期,才会掌握诸如诚实与虚伪、正义与非正义等更概括和抽象的概念。
根据陈欣银(1987)的研究,我国中小学生道德概念可分为八个范畴:第一,律己:礼貌、谦虚、纪律、合作;第二,利他性:助人、不苛求;第三,报答;第四,尊老:尊老、听话;第五,责任;第六,真诚;第七,集体;第八,平等。
道德认识的形成是品德形成的第一步。道德认识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认识人际关系或接受社会现成的道德规范的结果。一个人只有形成了道德认识,懂得什么是善与恶,知道应该怎样行动,为什么要这样行动,才会自觉地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道德认识的形成,不仅包括对道德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包括依据这些道德知识评价判断自己和别人的道德行为,从而把这些行为规范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满足自己的需要和追求。
道德认识的形成
道德认识的形成表现在三个方面: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和道德信念的产生。
道德知识的掌握
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常常是以道德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学生一旦掌握了道德概念,就能够概括地去解释人行动的本质特点,并以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人的行为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而不是像幼儿那样直观的去认识道德现象。
学生的道德观念有一个逐步掌握和发展的过程。研究表明,儿童对是非好坏的理解最初是具体的和个别的,比如他们认为“好”就是那些得到表扬、称赞和认可的事情,“坏”就是那些带来惩罚、斥责和禁止的事情。八九岁的儿童,一般是按照他自己对个人关系的体验去判断是非。九岁以后,儿童的道德概念在本质上就变得比较概括,不再把偶尔发生的争执、过失等当作不可饶恕的坏事。直到青年期,才会掌握诸如诚实与虚伪、正义与非正义等更概括和抽象的概念。
根据陈欣银(1987)的研究,我国中小学生道德概念可分为八个范畴:第一,律己:礼貌、谦虚、纪律、合作;第二,利他性:助人、不苛求;第三,报答;第四,尊老:尊老、听话;第五,责任;第六,真诚;第七,集体;第八,平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因材施教。实践活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