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哪句诗,能说明理由吗?

 我来答
轻轻路过的酱油0t
高能答主

2022-08-07 · 有什么不懂的尽管问我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163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04万
展开全部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为宋朝无门慧开禅师所作,录入其评释古代禅门公案的《无门关》一书。
此诗琅琅上口,最为佛门弟子所爱颂。
一年四季与人生四季
一年当中,每个季节有每个季节的特征:春季的融融暖意,夏季的烈日酷暑,秋季的云淡风轻,冬季的寒气凛冽。
一年当中,每个季节有每个季节的景致:春季百花盛开,争奇斗艳,万紫千红;夏季暑热之余,独独贪恋不经意间吹来的习习凉风;秋季华灯初上,皎洁的月轮在清凉的夜晚引人遐思无限;冬季银装素裹,在踩上去咯吱咯吱响的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快乐就是这么简单。
时光在四季的回环往复里静静流淌,悄无声息,不着痕迹。
把人生无缝衔接起来的少年、壮年、暮年犹如一年里的春夏秋冬,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特征和景致。

少年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满满的活力、生机与希望。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写到,少年如朝阳,如乳虎,如侠,如戏文,如波兰地酒,如大洋海之珊瑚岛,如西比利亚之铁路,如春前之草,如长江之初发源。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由此可知,梁启超对少年人寄予了厚望。
民族英雄岳飞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一语道出奋发要始于少年,及时行乐不如及时努力,不要等头发花白时空留遗憾,嗟叹不已。
少年是人生的起始阶段,具有可塑性,然长路漫漫,充满了未知,一切亦皆有可能。
如果少年是浪漫的,那么壮年是现实的。为生活奔波,为衣食忙碌,褪去了青涩、懵懂的壮年不再是无忧无虑的少年郎,多的是成熟和瞻前顾后的担当。
“上有老下有小”的现实不允许壮年放肆轻狂,无论情愿与否,“996”、“007”横亘在眼前,纵使索然无味,各种疲累,可壮年还能怎样。

当少年匆匆落幕、壮年应时离场,暮年如约而至。不管欣然接受,或是逆来顺受,老也许会迟到,却从不缺席。
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却不是乐天派。关于老,白居易在《咏老赠梦得》里抱怨了一通:
老了以后啊,眼睛干涩,看不清小字书,经不起熬夜;懒得头发都不想梳;腿脚不利索,不是扶杖而出,就是尽日闭门而居。
这是身体随着年龄增长产生的一系列变化。尽管不容乐观,但正如刘梦得回复的那样,谁人不惧衰老?从另一角度而言,老有老的好处:经历得多了,见识也就多了,就像落日,虽已接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尚可映红满天。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对待老,要像刘禹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而不是徒留“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叹息。

从少年、壮年到老年,宋人蒋捷用一首《虞美人·听雨》简要概括了变如四季的一生:少年时,红烛罗帐,自在逍遥;壮年时,孤舟飘零,断雁叫西风;暮年时,僧庐相伴,斑白的两鬓已不复当年模样,沉着、从容的心境亦不复过往。
从朝气蓬勃到枯萎沉寂,一年四季的变化其实是人生的变化。
缺少的不是美,是发现美的眼睛
最近微博上有一热搜“你是否看到了一只鸡”,说的是一个电影导演拍了一段城市风光的电影短片,给文明尚未开化的非洲土著人看。这些人看完之后,兴高采烈地谈论起常人在画面里很难察觉到的一只鸡,却对市井风光视若无睹。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只认识那只鸡,相对于陌生的高楼大厦,鸡是他们最熟悉的。
每个人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人生经历迥然不同,对于同一事物,由于思考的角度不同,观点也就不一样,即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往往带有几分主观化。
除此之外,还可以这样解读:鸡对于人而言,是可以吃的食物,无论是鸡肉,还是鸡蛋。也就是说,非洲的土著人是从实际人的角度用实际的眼光观看电影短片,城市的高楼大厦于他们毫无用处,所以自然而然成了背景,如同虚设,不管他们看或不看,它都在那里,纹丝不动;而不是以第三方的身份用欣赏的目光客观看待短片里的内容,因此也就发现不了高楼大厦的美轮美奂、文明社会的人文景观。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以实际人的角色在现实生活里过活,于是爱憎情感、利害得失纷至沓来,却很少有闲情雅致观赏自然景观,留意四季之美。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莫将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百花、明月、凉风、雪是四季独特的美,挂在心头的闲事即是牵绊人心的俗事,若暂时将之抛却,内心通明透亮,毫无挂碍,那么心里就会有四季风光的一席之地,就会发现四季之美,也就是“便是人间好时节”。
美,就在身边,需要我们摘除有色眼镜,诚实无伪地客观看待。

顺其自然
有些事情勉强不来,顺其自然再好不过。春夏秋冬亦是如此。
春天百花盛放,“霜叶红于二月花”其实强调的仍是春花的鲜妍;夏天酷热难耐,唯有这一时节的凉风最沁人心脾;秋天的月色清亮皎洁,高高地悬于夜空,非其余季节可比;雪唯独青睐冬天,是冬天的显著标志。
每一季节有每一季节的特色,乃自然规律使然,人力无法改变。就让我们顺随大自然的规律观赏自然美景,该来的总会来,无须刻意,顺其自然而已。
中庸与极端
春、秋两季是夏、冬两季的过渡期,前者温和、柔顺,类似于不偏不倚的中庸;后者太热抑或太冷,是四季当中的两个极端。
中庸如小桥流水,平淡无奇,点到为止的适可而止却让它拥有细水长流的魔力。
极端即过犹不及,当登临最顶端,再也没有攀登的余裕,便是下滑的开始;当境遇恶劣到最大限度,便是变好的开始。生活不会一直好下去,也不会一直坏下去。
中庸与极端,我更中意于前者。所以春夏秋冬当中,我喜欢春、秋两季,虽然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就一晃而过,二者柔和的气质是冬、夏所不能比拟的。

知己是另一个自己
有时候,我们想要的朋友莫过于性情相投,能够交心,彼此互相理解,你的心意他明白,他的意思你懂得。这样的朋友除去“知己”的称谓,可以说是另一个自己。
806年,与元稹离别后,白居易面对渐浓的秋意,触景生情,想到自己在长安城再无心意相通的朋友,不禁萌生孤寂落寞之情,于是写下了《别元九后咏所怀》: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相知的朋友何必求多,只要心意相通、情趣相投即可。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同心同意的他已离去,只觉整个长安城空荡荡的。
白居易和元稹的友谊即如清人何瓦琴所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所谓知己,就是与自己如出一辙的那个人,宛如自己灵魂的一部分,一旦与知己分开,就觉得少了什么似的,空落落,“坐觉长安空”。
知己,其实是另一个自己。
因此,“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诗人将性情相似的春秋、冬夏分别安置在两个句子当中,不是没有道理。
放大优点,忽略缺点
或许是对痛苦过于敏感,有时我们会对一个人的过失耿耿于怀。
不要因为某个人的某个缺点全盘否定他,也不要忘掉他的优点、他曾经待你的好。
就像北方的四季,初春时节沙尘漫天;夏季烈日暴晒,大汗淋漓;秋季枯叶零落,凄清萧瑟;冬季北风呼啸,寒意逼人。即便如此,百花让春天绚烂,凉风让夏天舒畅,明月让秋天值得期待,雪让冬天一片纯白。
春夏秋冬各有缺点,也各有优点。尽量放大优点,忽略缺点,感受大自然无私的馈赠吧。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