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阴阳学大家及著作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早至春秋时代的易传以及老子的道德经都有提到阴阳。阴阳理论已经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哲学,历法,中医,书法,建筑堪舆,占卜等。
中国春秋战国时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和著作。《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等10家 。
阴阳家是流行于战国末期到汉初的一种学派,齐人邹衍是其代表人物。《史记》称其:“深观阴阳消息,而作迂怪之变。”其思想主要源于孔子创立的儒家和儒家所推崇的"六经"。在自然观上,利用《周易》经传的阴阳观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论;又从《尚书·禹贡》的"九州划分"进而提出"大九州"说,认为中国为赤县神州,内有小九州,外则为"大九州"之一(胡适曾在其《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中,大为赞叹阴阳家的这一地理观念);在历史观上,则把《尚书·洪范》的五行观改造为"五德终始"(下面还会谈到)说,认为历代王朝的更替兴衰均由五行所主运;在政治伦理上,亦"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赞成儒家仁义学说。同时强调"因阴阳之大顺",包含若干天文、历法、气象和地理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阴阳家则是先秦诸家中唯一专精于天文历算的一家。
《吕氏春秋》则直接受到邹衍学说的影响。大体而言,邹衍的阴阳家思想表现在将自古以来的数术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并试图进一步的发展,用来建构宇宙图式,解说自然现象的成因及其变化法则。
"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易经》,"五行"的概念最早见于《尚书》,但两种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 到战国时代,阴阳和五行渐渐合流,形成一种新的观念模式,便是以"阴阳消长,五行转移"为理论基础的宇宙观。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也称"阴阳五行学派"或"阴阳五行家"。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列"阴阳家"为六大学派之首。
太史公司马迁“论六家要旨”把阴阳家列为六家之首,虽然评价并不最高,也还是一种特别表示。没有任何直接的资料依据,但事实上很明显存在一个理由,那就是司马氏祖传世袭的专业是天文历算,阴阳家则是先秦诸家中唯一专精于天文历算的一家。
《汉书·艺文志》引用刘歆的《七略》开列了当时的书目,一共有不到六百部书。这种书目在现代是开不成了!那六百种中很多都已失传。其中阴阳家有21部,第一部就是《宋司星子韦》,第四和第五是《邹子》和《邹子终始》。这邹子应即为邹衍。齐有三邹,邹忌不是阴阳家,邹奭名气小,后面第十二部就是《邹奭子》。其中《容成》、《张苍》两部也是今人能断定内容为历算的书。刘歆为这21家所作评介是:“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司马迁也说阴阳家特长是“序四时之大顺”。
《汉书·艺文志》载:阴阳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公梼生终始》十四篇。《公孙发》二十二篇。《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乘丘子》五篇。六国时。《杜文公》五篇。《黄帝泰素》二十篇……等等,但现存少量残文外,均已亡佚。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现在有本专门说阴阳家的书叫《阴阳家语录》全彩图本。
张介宾:《类经图翼》卷一《五行通论》)---“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生害。生克循环,运行不息。”
张隐庵:《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八《六微旨大论》---“盖五行之中,有生有化,有制有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所以说,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宋代周敦颐《太极图说》---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阴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的化生源于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哲学思想始自先秦诸家。
《荀子·礼记》---“天地和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又说:“天地感而为万物化生。”从而指出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的变化和根本条件,其中的“合”,“接”,“感应”等都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之意。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
希望能帮到你,O(∩_∩)O~~
中国春秋战国时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和著作。《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等10家 。
阴阳家是流行于战国末期到汉初的一种学派,齐人邹衍是其代表人物。《史记》称其:“深观阴阳消息,而作迂怪之变。”其思想主要源于孔子创立的儒家和儒家所推崇的"六经"。在自然观上,利用《周易》经传的阴阳观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论;又从《尚书·禹贡》的"九州划分"进而提出"大九州"说,认为中国为赤县神州,内有小九州,外则为"大九州"之一(胡适曾在其《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中,大为赞叹阴阳家的这一地理观念);在历史观上,则把《尚书·洪范》的五行观改造为"五德终始"(下面还会谈到)说,认为历代王朝的更替兴衰均由五行所主运;在政治伦理上,亦"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赞成儒家仁义学说。同时强调"因阴阳之大顺",包含若干天文、历法、气象和地理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阴阳家则是先秦诸家中唯一专精于天文历算的一家。
《吕氏春秋》则直接受到邹衍学说的影响。大体而言,邹衍的阴阳家思想表现在将自古以来的数术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并试图进一步的发展,用来建构宇宙图式,解说自然现象的成因及其变化法则。
"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易经》,"五行"的概念最早见于《尚书》,但两种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 到战国时代,阴阳和五行渐渐合流,形成一种新的观念模式,便是以"阴阳消长,五行转移"为理论基础的宇宙观。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也称"阴阳五行学派"或"阴阳五行家"。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列"阴阳家"为六大学派之首。
太史公司马迁“论六家要旨”把阴阳家列为六家之首,虽然评价并不最高,也还是一种特别表示。没有任何直接的资料依据,但事实上很明显存在一个理由,那就是司马氏祖传世袭的专业是天文历算,阴阳家则是先秦诸家中唯一专精于天文历算的一家。
《汉书·艺文志》引用刘歆的《七略》开列了当时的书目,一共有不到六百部书。这种书目在现代是开不成了!那六百种中很多都已失传。其中阴阳家有21部,第一部就是《宋司星子韦》,第四和第五是《邹子》和《邹子终始》。这邹子应即为邹衍。齐有三邹,邹忌不是阴阳家,邹奭名气小,后面第十二部就是《邹奭子》。其中《容成》、《张苍》两部也是今人能断定内容为历算的书。刘歆为这21家所作评介是:“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司马迁也说阴阳家特长是“序四时之大顺”。
《汉书·艺文志》载:阴阳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公梼生终始》十四篇。《公孙发》二十二篇。《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乘丘子》五篇。六国时。《杜文公》五篇。《黄帝泰素》二十篇……等等,但现存少量残文外,均已亡佚。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现在有本专门说阴阳家的书叫《阴阳家语录》全彩图本。
张介宾:《类经图翼》卷一《五行通论》)---“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生害。生克循环,运行不息。”
张隐庵:《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八《六微旨大论》---“盖五行之中,有生有化,有制有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所以说,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宋代周敦颐《太极图说》---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阴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的化生源于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哲学思想始自先秦诸家。
《荀子·礼记》---“天地和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又说:“天地感而为万物化生。”从而指出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的变化和根本条件,其中的“合”,“接”,“感应”等都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之意。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
希望能帮到你,O(∩_∩)O~~
展开全部
阴阳学大家邹衍
邹衍(约公元前324——公元前250年)战国前期齐国人。因章丘城(今绣惠镇)曾建有邹衍祠,故其为章丘人。主要活动于(田)齐宣王至齐襄王当国之时。邹衍不是为谈天而谈天,他以谈天为手段,以服务于当 时的政治需要为目的。建立于阴阳五行基础上的“五德终始”说 才是他学说的核心所在。 邹衍认为,从天地剖判以来的人类社会都是按照五德(即五 行之德)转移的次序进行循环的。而五德转移是仿照自然界的五 行相克即土克水、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的规律进行 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变化同自然界一样,也是受土、木、金、火、 水五种物质元素支配的,历史上海一王朝的出现都体现了一种必 然性。邹衍说:“五德之次,从所不胜,故虞土、夏木”(《淮南 子·齐俗训》篇高诱注引《邹子》)。《文选·魏都赋》李善注引 《七略》曰:“邹子有终始五德,从所不胜,木德继之,金德次之, 火德次之,水德次之。”《吕氏春秋·应同》讲得更具体:“凡帝王 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黄 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 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 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 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鸟衔丹 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 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 事则水。”上述引文据近代学者考证,应属于邹衍的佚文,至少体 现了邹衍的学说精神。邹衍的这种学说为齐闵王称东帝,燕昭王 称北帝奠定了理论基础,因而受到他们的礼遇和重用是不难理解 的。这种学说后来被秦始皇接了去,为他的称帝及其统治服务。 《史记·封禅书》说:“邹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 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说:“东 莱吕氏曰:‘方邹衍推五德之运,人视之,特阴阳末术耳,若无预 于治乱之数也。及至始皇始采用之,定为水德。以为水德之治,刚 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于是 。急法,久者不赦,则其所系岂小哉!”邹衍的五德终始说认为人类 社会是在不断变化的,自有其合理性,然以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 来解释,就陷入了机械论。至于秦始皇的“水德之治”,错不在邹衍身上。 邹衍还有一个重要学说,即大小九州说。
邹衍(约公元前324——公元前250年)战国前期齐国人。因章丘城(今绣惠镇)曾建有邹衍祠,故其为章丘人。主要活动于(田)齐宣王至齐襄王当国之时。邹衍不是为谈天而谈天,他以谈天为手段,以服务于当 时的政治需要为目的。建立于阴阳五行基础上的“五德终始”说 才是他学说的核心所在。 邹衍认为,从天地剖判以来的人类社会都是按照五德(即五 行之德)转移的次序进行循环的。而五德转移是仿照自然界的五 行相克即土克水、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的规律进行 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变化同自然界一样,也是受土、木、金、火、 水五种物质元素支配的,历史上海一王朝的出现都体现了一种必 然性。邹衍说:“五德之次,从所不胜,故虞土、夏木”(《淮南 子·齐俗训》篇高诱注引《邹子》)。《文选·魏都赋》李善注引 《七略》曰:“邹子有终始五德,从所不胜,木德继之,金德次之, 火德次之,水德次之。”《吕氏春秋·应同》讲得更具体:“凡帝王 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黄 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 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 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 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鸟衔丹 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 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 事则水。”上述引文据近代学者考证,应属于邹衍的佚文,至少体 现了邹衍的学说精神。邹衍的这种学说为齐闵王称东帝,燕昭王 称北帝奠定了理论基础,因而受到他们的礼遇和重用是不难理解 的。这种学说后来被秦始皇接了去,为他的称帝及其统治服务。 《史记·封禅书》说:“邹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 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说:“东 莱吕氏曰:‘方邹衍推五德之运,人视之,特阴阳末术耳,若无预 于治乱之数也。及至始皇始采用之,定为水德。以为水德之治,刚 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于是 。急法,久者不赦,则其所系岂小哉!”邹衍的五德终始说认为人类 社会是在不断变化的,自有其合理性,然以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 来解释,就陷入了机械论。至于秦始皇的“水德之治”,错不在邹衍身上。 邹衍还有一个重要学说,即大小九州说。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邹衍比较有名,好象有"邹子"和"邹子终始"两本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