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虚弱的人怎么办?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几种中医术语的基本概念
气:“气的含义很广,一般指人体的生理功能,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
1)由抗除病邪(致病因子)的作用,即指人体的抵抗力。古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说法,即包含有这种意思。
2)指人体各器官、组织的生理机能,认为人体生命活力就是靠“气”进行的,如:“气”推动“血”才能流(血得气乃行):“胃”有胃气,才能消化食物,“脾”有脾气,才能进行消化吸收;“肺”有肺气,才能进行呼吸活动;“肾”有肾气才能使人体进行正常的生长发育、代谢和生殖功能等。
“气”在体内是运行不息的,而且有一定的运行方向和规律,如“胃”气,“胃”气向下顺,向上为逆;“脾”气,肾气向上为顺,向下为逆,逆就是“气”运行失常,就要引起疾病,如:“肺”气上逆就要引起喘咳,“胃”气上逆就会引起呕吐,“脾气”下陷就会引起脱肛,故喘咳或呕吐者常用降气药,脱肛者常用补气升提药。如:“气运行不畅就会引起气滞,发生胀闷,疼痛,多为游走性,气运行不畅往往会导致血行不畅,引起气滞血瘀,则疼痛转为固定,持续,如:肝痛,常由于肝气郁结,或气滞血瘀之故。气滞者可选用理气药。
“气”虚:指全身或某个脏腑功能的减退,常见于大病之后,慢性病或体质虚弱者,“气”虚症表现为面色苍白或萎黄,全身倦怠,四肢无力,气短懒言,言语音低,稍动即喘,胃口不好,脉细无力,舌质淡胖等。如兼有某一脏腑的症状,则称某脏虚,如:心气虚,肺气虚,脾气虚等。
血:中医学中的“血”,部分是指血液的意思,但不等同。如:贫血,中医认为是“气”“血”两虚之故,但中医所指的血虚,则不一定都是贫血。中医对血的认识:
1)“血”有形,来源于饮食,经脾胃消化吸收,讲营养物质变化为“血”,同“气”并行循环于五脏六腑、四肢等全身各部位。
2)“心”主血,认为心脏管理血液循环。“脾”统血,“脾”脏统帅学业,使血液循环于血管内,如果“脾”失去统帅的作用,就会使血溢于血管外,“肝”藏“血”指肝有调节血液供应的作用。所以认为“血”的生理功能与“心”、“脾”、“肝”等脏器有关。
“血”的生理功能失常,就会有以下病症:
1)血虚:即指“血”不足的意思,常见于贫血时及其他慢性病症时,主要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或萎黄,指甲口唇苍白,头昏,心悸,失眠,或有手足发麻、脉细、舌质色淡等。如:血虚症并有心虚症状时称心血虚,兼有肝虚症状称肝血虚。
2)“血”瘀:血行不畅,常继发于气滞,常称气滞血瘀,常见于肝脾肿大,肿瘤,月经闭结伴下腹痛,产后恶露不行伴腹痛,称为血瘀,主要症状表现为固定部位的疼痛,或伴有块物的痛,皮肤粘膜、舌质、指甲发青或有瘀斑,或有毛细血管扩张、蜘蛛痣等。
3)出血:出血的原因常由于:(1)热伤血脉,(或称为热则逼血妄行),热血处于外,如在某些急性传染病伴出血倾向时,则用情热凉血止血法。如某些慢性病的虚热造成的出血,则用滋阳凉血法。(2)气不摄血,主要由于脾气虚造成脾不统血,常见有便血,妇女有崩漏及其他出血症状,可选择健脾止血。
津液:“津液”是指人体的水液,也包括汗液、唾液和尿液等。中医对津液的认识:
1)津液的来源与血液一样,由食物转化而来。
2)津液随气运行于周身体表,弥散到全身各部,湿润皮肤肌肉,排泄于皮外为汉,下输膀胱为尿,总之津液流遍全身,有滋润内脏、皮肤、肌肉、滑利关节等功能。
3)脏腑功能失调,气化运行失常,就会影响津液的转化和排泄,形成湿和痰的病症。
4)高热、持续性发热,或其他慢性疾病时身体体液消耗过多,都可以造成津液的不足,津液的不足可以引起口干、咽燥、鼻干、皮肤干燥,大便干结、小便量少、舌苔干或光剥,可用养阴润燥的药。
气:“气的含义很广,一般指人体的生理功能,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
1)由抗除病邪(致病因子)的作用,即指人体的抵抗力。古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说法,即包含有这种意思。
2)指人体各器官、组织的生理机能,认为人体生命活力就是靠“气”进行的,如:“气”推动“血”才能流(血得气乃行):“胃”有胃气,才能消化食物,“脾”有脾气,才能进行消化吸收;“肺”有肺气,才能进行呼吸活动;“肾”有肾气才能使人体进行正常的生长发育、代谢和生殖功能等。
“气”在体内是运行不息的,而且有一定的运行方向和规律,如“胃”气,“胃”气向下顺,向上为逆;“脾”气,肾气向上为顺,向下为逆,逆就是“气”运行失常,就要引起疾病,如:“肺”气上逆就要引起喘咳,“胃”气上逆就会引起呕吐,“脾气”下陷就会引起脱肛,故喘咳或呕吐者常用降气药,脱肛者常用补气升提药。如:“气运行不畅就会引起气滞,发生胀闷,疼痛,多为游走性,气运行不畅往往会导致血行不畅,引起气滞血瘀,则疼痛转为固定,持续,如:肝痛,常由于肝气郁结,或气滞血瘀之故。气滞者可选用理气药。
“气”虚:指全身或某个脏腑功能的减退,常见于大病之后,慢性病或体质虚弱者,“气”虚症表现为面色苍白或萎黄,全身倦怠,四肢无力,气短懒言,言语音低,稍动即喘,胃口不好,脉细无力,舌质淡胖等。如兼有某一脏腑的症状,则称某脏虚,如:心气虚,肺气虚,脾气虚等。
血:中医学中的“血”,部分是指血液的意思,但不等同。如:贫血,中医认为是“气”“血”两虚之故,但中医所指的血虚,则不一定都是贫血。中医对血的认识:
1)“血”有形,来源于饮食,经脾胃消化吸收,讲营养物质变化为“血”,同“气”并行循环于五脏六腑、四肢等全身各部位。
2)“心”主血,认为心脏管理血液循环。“脾”统血,“脾”脏统帅学业,使血液循环于血管内,如果“脾”失去统帅的作用,就会使血溢于血管外,“肝”藏“血”指肝有调节血液供应的作用。所以认为“血”的生理功能与“心”、“脾”、“肝”等脏器有关。
“血”的生理功能失常,就会有以下病症:
1)血虚:即指“血”不足的意思,常见于贫血时及其他慢性病症时,主要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或萎黄,指甲口唇苍白,头昏,心悸,失眠,或有手足发麻、脉细、舌质色淡等。如:血虚症并有心虚症状时称心血虚,兼有肝虚症状称肝血虚。
2)“血”瘀:血行不畅,常继发于气滞,常称气滞血瘀,常见于肝脾肿大,肿瘤,月经闭结伴下腹痛,产后恶露不行伴腹痛,称为血瘀,主要症状表现为固定部位的疼痛,或伴有块物的痛,皮肤粘膜、舌质、指甲发青或有瘀斑,或有毛细血管扩张、蜘蛛痣等。
3)出血:出血的原因常由于:(1)热伤血脉,(或称为热则逼血妄行),热血处于外,如在某些急性传染病伴出血倾向时,则用情热凉血止血法。如某些慢性病的虚热造成的出血,则用滋阳凉血法。(2)气不摄血,主要由于脾气虚造成脾不统血,常见有便血,妇女有崩漏及其他出血症状,可选择健脾止血。
津液:“津液”是指人体的水液,也包括汗液、唾液和尿液等。中医对津液的认识:
1)津液的来源与血液一样,由食物转化而来。
2)津液随气运行于周身体表,弥散到全身各部,湿润皮肤肌肉,排泄于皮外为汉,下输膀胱为尿,总之津液流遍全身,有滋润内脏、皮肤、肌肉、滑利关节等功能。
3)脏腑功能失调,气化运行失常,就会影响津液的转化和排泄,形成湿和痰的病症。
4)高热、持续性发热,或其他慢性疾病时身体体液消耗过多,都可以造成津液的不足,津液的不足可以引起口干、咽燥、鼻干、皮肤干燥,大便干结、小便量少、舌苔干或光剥,可用养阴润燥的药。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