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孝?

 我来答
iumpm
2014-04-26 · 超过74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3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36万
展开全部
西周孝的内涵 “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义有:一、尊祖敬宗。施孝(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庙通过奉献供品祭祀祖先,尽孝的对象是死去的人,这带有一定的宗教形式。二、传宗接代。在周人看来,祖先是我辈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续下去,生生不息。《易经》:“先祖者,类之本也,无先祖,恶出?”孝的这种初始含义在儒家早期经典里也有描述.,《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把传宗接代摆在首位。总之,西周时期的孝是一种宗教伦理。 孔子论孝 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制走向灭亡,封建制逐步确立的时期。随着宗法奴隶制的日趋瓦解,“礼崩乐坏”。而当时的孔子认为要稳定社会秩序,必先稳定家庭,如果不树立父母家长的权威,就无法达到家庭的稳定,进而也就无法稳定社会。所以,孔子提倡“孝”。孔子对西周的“孝”进行了继承发展改造和创新具体如下: 1、强调“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孔子认为孝敬父母要真心实意,如单纯在物质上满足父母,尚不足以为孝,更重要的是要“敬”,是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籍。《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从这里可以看出,“敬”是 孝道 的精神本质。 2、把行孝与守礼结合在一起。如果说 孝道 的精神本质是“敬”,那么如何表达出这种“敬”呢?这就是:行为要符合礼,而孔子则直接将此看作是孝,《论语。为政》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无论父母生前或死后,都应按照礼的规定来行孝。 3、把“孝”与“悌”结合起来。《论语》中多次以孝悌连用,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其为人也孝梯,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悌:敬兄,而敬兄长的实质,则是要求人们将家庭血亲中的等级推广到社会关系中去,所谓“出则弟”就是这个意思,它主要表现的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准则。 4、提出“几谏”的原则。孔子认为,父母若有错,子女可以用委婉的语气进行劝谏,以免陷父母于不义,这就是他所说的“事父母几谏”《论语。里仁》。“几谏”的原则兼顾到孝敬与社会群体利益这两个方面,具有一定的民主精神。 5、孔子为传统 孝道 的合理性找到了人性的根基,解决了 孝道 存在的哲学前提——仁。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人,仁不仅是孝的人性根源,而且是孝要努力实现的终极目标。仁是人行为的最高准则,是一种普遍原则,要实现这一原则,必须有一个近的入手处,这就是孝。《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总之,孔子提出的孝实际上是一种家庭伦理,这就使孝从宗族伦理转化为家庭伦理。 曾子论孝 在孔子以后的儒学发展中,曾子可以说是儒家孝理论的集大成者。孔门中曾子不仅以其孝著称,而且在 孝道 理论方面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方面都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 孝道 思想。曾子思想以孝为核心,开创了儒家的孝治派。具体如下: 1、对 孝道 的全面泛化。 孝在孔子那里仅是一种对父母的敬爱的伦理意识,而曾子将孝发展成为一种抽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准则,使其成为道德的总和,天经地义的原则。曾子说:“民之本教曰孝。。。。。。夫仁者,仁此者也;义者,义此者也;忠者,忠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礼者,礼此者也;行者,行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在传统的儒家中,仁义忠信礼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而曾子将这些内容都和孝联系在一起,认为讲求仁爱的人,只有通过 孝道 才能体现仁爱;讲求仁义的人,只有通过 孝道 才能掌握适宜的程度;讲求忠的人,只有通过 孝道 才能真正合乎忠的要求;讲求信的人,只有通过 孝道 才能合乎真正的信实;讲求礼的人,只有通过 孝道 才能对礼有真正的体会;讲求强大的人,只有通过 孝道 才能真正表现出坚强。在这里,孝完全统摄了一切社会准则,是一切高尚品行的内在依据,是实现一切善行的力量源泉和根本。曾子还说:“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大戴礼记。曾子大孝》。曾子认为孝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将孝置于至尊的地位。这样,孝已经跨越了时间与空间,成为永恒的命题,是人类社会一切领域的终极法则。 将 孝道 与忠君联系为一体。 曾子认为:“忠”可以是作为家庭伦理观念的孝的组成部分,而与血缘关系密切相关的孝又适用于事君,成为政治原则。“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在这里,表示忠君的忠已成为孝的一部分,不忠君就是不孝,这就意味着在曾子的理论中,忠已经被纳入孝的范畴,孝所使用的对象由子女对父母的孝已经变成社会中的人对于君主的忠诚。 2、强调实践 孝道 与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曾子认为,提高修养的方法,在于孝的实践与内心的反省,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参悟,不断地开阔心灵的领域。这便是曾子突出强调的“吾日三省吾身”,讲求用内心的反省来检验自己的举止是否合乎道德的原则。 孟子论孝 一般认为,孔门以曾子最能传 孝道 ,而子思是曾子 的 学生,孟子又是就学于子思的门人,所以孟子对孝的重视程度也自然超过欧其他儒者。他对 孝道 的继承发展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 1、提出性善论,进一步完善儒家 孝道 的哲学基础。 孟子接受孔子“仁”的思想,强调人人都能达到“仁”的主观因素,“人人皆可为尧舜”,从而提出人的本质是性善的理论。人性是天赋的,孝的善德当然也是天赋的 ,人人都是生而具备的。 亲亲原则的建立,使孝悌成为五伦的核心。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孟子离娄上》,“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万章上》,事亲、尊亲成了人最高的道德表现。正因为孝成了人生最高 的 道德,所以孟子才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 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在这五伦中,孟子认为父子、君臣两伦最重要,“仁之实,事亲是也;父之实,从兄是也” 《孟子离娄上》,孝悌成了五伦的 中心,所谓“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离娄上》,“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 《孟子。滕文公下》,都将孝悌作为德性的 最高表现。因此,孟子所最为推崇的 圣人是 舜,“荛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总之,孟子将孝悌作为伦理道德的中心,是对孔子孝悌合一的思想的直接继承与发展。使 孝道 进一步政治化。 孝治是孟子为君主设计的一种理想境界,他不厌其烦第向梁惠王反复宣扬孝治,“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梁惠王上》,使儒家 孝道 进一步蒙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 荀子论孝 荀子并不以 孝道 而著名,由于他坚持性恶论的人性说,其思想以“隆礼”为核心,因此,他把 孝道 仅仅看做表现家庭伦理的一般道德。但其论孝言论中的 君重于父的观点却影响深远。
众神小三260
推荐于2017-11-26 · TA获得超过15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23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126万
展开全部
孝: 《说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 孝是人可以从身边之最近处做起的人间关系德目,被称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孝经》中,子曰 :“教民亲爱,莫大于孝”。“孝之为义,初不限于经营家族。”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之民主主义》一文中指出:“《孝经》所言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孝最基本的内涵是子女对父母的孝。《礼记》:“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孝最首要的含义是尊亲,孟子:“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现在说孝,往往指子女赡养父母、晚辈赡养长辈,其实,尊敬先于赡养。至于祭祀祖先,祭享之礼,“其事似近于迷信,然尊祖敬宗实为报本追远之正务”。祖先崇拜、祭祀等等,都是家庭宗族孝文化的延伸。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拜辞先森°2c8
2014-04-26 · TA获得超过19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0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26万
展开全部
会意。从耂,从子。“耂”字从土从丿,读为“不土”,意为“不耕作”;“子”指“儿女”。“耂”与“子”联合起来表示“放弃耕作,专心侍候老人”。 本义 :尽心侍奉父母。 说明 :田间耕作是古代一个农业家庭的主要生活来源。但家中老人生病也需要子女花费时间照顾。能够舍弃生业专心侍奉老人就是一种儿女的自我牺牲。这种自我牺牲就是“孝”。 孝道 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孝道是古代社会历史的产物,不能看作是古代圣人想出来专门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09-20
展开全部
孝:
《说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 孝是人可以从身边之最近处做起的人间关系德目,被称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孝经》中,子曰 :“教民亲爱,莫大于孝”。“孝之为义,初不限于经营家族。”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之民主主义》一文中指出:“《孝经》所言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孝最基本的内涵是子女对父母的孝。《礼记》:“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孝最首要的含义是尊亲,孟子:“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现在说孝,往往指子女赡养父母、晚辈赡养长辈,其实,尊敬先于赡养。至于祭祀祖先,祭享之礼,“其事似近于迷信,然尊祖敬宗实为报本追远之正务”。祖先崇拜、祭祀等等,都是家庭宗族孝文化的延伸。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相思一生情长7387
2014-04-26 · TA获得超过20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4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68.3万
展开全部
西周时期,宗法制的出现,为维护贵族内部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又利于政局内部的和睦. 而宗法制带来的历史影响是巨大的, 认祖归宗, 尊老爱幼等,都深受宗法影响,而这样的亲情血缘的关系,也导致人情的泛滥,这就很容易理解 为什么中国人, 重人情, 重孝道. 而孝道除了宗法的亲属血缘.儒学的盛行,也导致人们孝道认知的深入,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自古以来的两个封建矛盾. 君主与宰相, 中央与地方,这两个矛盾的趋向,是君主的不断强大, 从而就需要一个有利于统治的思想, 而儒学的 仁.礼 .忠 . 孝 , 就有利于人们重视人伦道德 所谓的克己复礼,也就在于这个道理了, 如果你要理解更加精深孝, 介意你去欣赏 孝经,与庄子的书, 你会明白,.. 对了 我记得我以前高中学过一篇孝感的文章. - - ,那时候偷懒, 默写都拿纸去办公室抄的, . 不过应该是必修五文章 .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4)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