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对精神境界的研究,其中有道学、儒学、佛学的论说,其他各家基本源于这三家的论说而展开的。中国艺术特别是中国绘画与中国书法,是基于传统文化及其文化精髓和中国哲学理念的熏陶和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有古代的陶器绘画、石纹刻绘、彩绘、壁画等,到宫廷仕女画、山水与花草绘画、人物描绘,到写意的绘画、现代的新中国绘画形式,深受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后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精髓其中文化学、文化哲学、文化美学、文化艺术学、文化社会学、文化心理学、文化传播学等的主流文化的作用,其精深独到之精髓都深深镂印在中国绘画与中国书法之中,艺术的境界主要的就是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后传统文化的构架与内涵的支持,成为中国艺术文化独特的奇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的最高精神境界是“道”,道是老子的宇宙观,他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又是宇宙的原动力,也是宇宙中最普遍最高的绝对的规律。道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即物质与精神世界的统一体。道是统一的“场”,无所不包、无所不至。老子的宇宙观与人生观是统一的,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七十九章)因此,人必须遵循自然之道,而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道”的惩罚,自然所不容。道的本性和道的作用就是清净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这就是按道的规律修养出来的一种境界,大道“无形”、“无名”、“无情”这是道的清净现象。只要达到“清净”或“清静”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做到了道的无为而无不为。这种修身方法可延伸到艺术是指艺术者的思想风格,一种净空虚无、寂空自我的境界,一种自然天成的道性。笔者的理解是,绘画艺术创作观依据“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定势,道的场势来构造绘画美的序,只有形构美的显现与审美观念相协调统一体的,以达到高度的物质(表现形态)与精神世界(观念的、理念的)的统一,是绘画艺术形式与内涵的整合和辩证统一,绘画的创作意境与表现意念,实际上也就是遵循着宇宙观与人生观(绘画艺术观念)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这样一个统一场的规律,就是“道”的一个最高境界。这符合绘画构思与创作的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整合要求,绘画的立意或意趣的超然、内涵与形式的高度统一,被古人推崇为艺术最高的道性境界。这就是道文化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与推动和作用,中国绘画的皴法的发明与创造及运用,也就是道文化及其传统文化思想内化的一个结果,由此看来中国绘画的艺术哲学的生成与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家文化的哲理思想是分不开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论说,可算是中国一个主流的文化成因,对艺术的影响可能也是最深远的。儒家学说也遵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人生观,认为天之理也是人之理,天赋人性。儒家的最杰出代表孔子的天具有人格化意义,集中注意和关心人的问题。孔子认为,一个良好的社会必须要有明君圣人显明之治,要有一个良好的朝政(政府)与和谐的人伦关系。孔子的最高思想境界就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就是和谐适度、不走极端,用其中于民、仁爱为本、除恶善扬,以荛舜周公为理想榜样,以德治感化、文治教化、修身养性,提高人的思想境界为治国之道。他还认为只要修养达到中庸和适度之境界,社会就能顺利发展。这需要克制自己,不能纵情性、禽兽行,心理控制的准则就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谓焉,万物育焉。”(中庸第一章)放纵是人的本性,克制是人的理性,人无理性则与动物无异。笔者的理解是,人的艺术天分具有人性化的野性特性,艺术的个性更多的表现了人的因数方面的倾向。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影响下,艺术的发展也出现了分类及专门化,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艺术评论家谢赫的著作《画品》, 书中提出六法论,它是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是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理论框架。那些古代的先贤哲人们对于绘画理论的总结和评述,就是关于绘画的基本美学理论和审美意向的总结,从感受美到发现美,再从表现美到创造美。六法论本身就涵盖了审美意向中的两大法则,感受性与表现性。谢赫六法理论的基本观点就是在绘画中感受与表现是密不可分的有机载体。在明确的赫氏理论的指引下,中国古代绘画经典的绘画作品,基本能从六法论中找到明显的韵律节拍,体现出超脱的意境,它们大都符合构图体块明显分割别致的绘画整合境界。尤其是宋代山水画的古典美,让欣赏者能如临其境如厉其险,达到物我同化的审美境界,高古幽深的山势,美伦美幻绘画风格,以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与特征,让观者晓其理智者得其而乐。如董源,巨然,荆浩,范宽等众多的山水大家留下的经典艺术作品,给中国山水画的审美价值和意义赋予更多的审美趋向,传统绘画精髓不管写实与写意,都是注重抒发个人感受和表现艺术风格的。这跟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儒家文化提倡人的---天之理也是人之理,天赋人性的人格化意义,有着一脉相承的意味与关联。其中儒家的哲学思想---中庸之质,在中国绘画中的运用,反映了综合考量、权衡对比、修身养性,以提高艺术人的思想境界为要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一支也很重要的文化现象,也形成对中国绘画艺术产生一定的影响。那就是佛家的论说,即佛家的最高境界是人的佛性,即通过苦行修养达到佛国净土的理想乐园。佛家认为,丰富多彩的世界无疑是色和空,即物质和精神。色是物质、受(感觉)、想(想像)、行(行为)、识(认识)是心即思想,物质世界就是以上五蕴(五种因素)的聚合。佛家把世间分为三个世界:第一是有生命的众生世界;第二是众生依存的国土世界;第三是物质和精神相互作用的五蕴世界。佛家还进一步把整个宇宙细分为十界,十界之论就是佛家的生命观或叫生命的幸福观。十界可分为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进行认识分析境界的真谛,佛的最高境界是人与宇宙融为一体,穷尽了宇宙和生命的“终极真理”的绝对幸福境界。佛家认为生命不是一次性,而是不断轮回托生的永恒不灭的精神世界,人的行为善恶都有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关系。透析中国绘画,关于一些佛性的描写与绘画形式,如古时的佛像壁画、佛像绘画,早期的绘画形式中大多含有佛性的一个显现,也从绘画艺术人崇信佛性的精神信仰中,可反映了运用佛家苦行修养的绘画精神,以求达到佛国净土的艺术理想乐园的陶冶情趣,也强调了佛学里色与空即物质与精神世界关系的理解,绘画人性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种近乎佛性的完美。因此综合了中国佛学和外来佛学文化元素,也由于道家文化、儒家文化的共同融合与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后传统文化的理念与哲理的辉照下,形成独特的中国绘画艺术追求方法和发展路径,其中佛家的佛性文化境界也起到必不可少的助推与关联作用。佛家论说的物质和精神相互作用的五蕴世界和宇宙十界细分方法的生命观,对中国绘画艺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与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道家、儒家、佛家三大主要学派,在汉朝时期,由于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和中国将印度教文化与中国传统的道家与儒家相结合,加以中国化、综合化,组成了以道家的宇宙观为指导,儒家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为用,佛家的因果报应剐恶行善的俗风,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体系,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形象。这也就是构成人性文化的特性:遇事衡量天时地利人和、不急于求成,具有时机观点长远观念,做人要讲礼貌和孝敬长上,讲信义、与人为善、富有艰苦朴素的民族精神,具有“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内质八德和“礼、义、廉、耻”的外质四德的民族风貌。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属性。这些人性文化的特性,也存在对中国绘画艺术形成一种必然的关联。很显然,中国绘画形态作为中国文化现象的一个艺术体现方面,无不打上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烙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内质、社会审美意识与观念、社会审美功利、社会人文美的创造,赋予中国绘画的精髓和血驱,中国传统文化和后传统文化,无疑赋予了中国绘画人艺术理念与创作的崭新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中,如诗歌文学艺术的发展,也赋予中国绘画艺术形式与内涵的诗性,形态上赋予了中国绘画的一种特有艺术构成,形成中国书画艺术或中国字画艺术,共同构成诗性与绘画诗意的综合艺术意境与境界,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元素与绘画相结合的特殊现象,文学意境和绘画意境及绘画表现达到空前的高超境界。
历史发展大概已经界定美是没有国界的,只有立意、风格和表现形式的不同,美的风格和形式的变化,是社会审美趣味和审美价值的不断变化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产物,人的思想境界和思维角度和在社会中生活与阅历的不同,都会影响到艺术家的审美态度和绘画表现形式。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质与精髓,从内要上归属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基本内涵属性,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质与精髓所折射出的文化哲学思想,也从绘画艺术文化要素所透析出的艺术内涵和呈现的艺术境界,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理性文化与人性理念与精神,有着同一性与关联。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后传统文化,赋予中国绘画的生命力的全部意义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在自身的变革与发展过程中,由于外来文化的引入与吸收,包括外来绘画艺术,以至发展并融入世界大同的文化元素,不断演绎与延伸着中国文化的使命,形成中国后传统文化体系,也不断演绎与延伸着中国绘画艺术形态的变革与发展,文化变革与发展的动力和进步要求,直接抑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国绘画艺术形式的探索与发展。中国绘画艺术的中国精神,就是中国主流文化主导与作用下,呈现的中国绘画艺术形态的重要特征与风格和绘画艺术所体现的特有内涵与思想(即意境或境界)的精神专属,这就是中国绘画精神。中国绘画精神,实质上就是一种“道法自然”、一种“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一种“中庸之质”、一种“理想的佛性”、一种“文学诗性”、一种“艺术自觉观”、一种“人性解放”、一种“观念脱俗”、一种“神性的伸张”、一种“美的序关系”等,反映中国文化内涵与形式的绘画艺术的高度和谐统一,就是说中国绘画精神不仅仅是体现绘画形态的艺术构成问题,最重要的是体现一个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国民文化与观念和艺术真质主流等的理性思想内核,以及反映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审美创造能力,和整体性艺术再生能动性的认同与生存的扩展和变革的能力等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的最高精神境界是“道”,道是老子的宇宙观,他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又是宇宙的原动力,也是宇宙中最普遍最高的绝对的规律。道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即物质与精神世界的统一体。道是统一的“场”,无所不包、无所不至。老子的宇宙观与人生观是统一的,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七十九章)因此,人必须遵循自然之道,而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道”的惩罚,自然所不容。道的本性和道的作用就是清净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这就是按道的规律修养出来的一种境界,大道“无形”、“无名”、“无情”这是道的清净现象。只要达到“清净”或“清静”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做到了道的无为而无不为。这种修身方法可延伸到艺术是指艺术者的思想风格,一种净空虚无、寂空自我的境界,一种自然天成的道性。笔者的理解是,绘画艺术创作观依据“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定势,道的场势来构造绘画美的序,只有形构美的显现与审美观念相协调统一体的,以达到高度的物质(表现形态)与精神世界(观念的、理念的)的统一,是绘画艺术形式与内涵的整合和辩证统一,绘画的创作意境与表现意念,实际上也就是遵循着宇宙观与人生观(绘画艺术观念)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这样一个统一场的规律,就是“道”的一个最高境界。这符合绘画构思与创作的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整合要求,绘画的立意或意趣的超然、内涵与形式的高度统一,被古人推崇为艺术最高的道性境界。这就是道文化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与推动和作用,中国绘画的皴法的发明与创造及运用,也就是道文化及其传统文化思想内化的一个结果,由此看来中国绘画的艺术哲学的生成与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家文化的哲理思想是分不开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论说,可算是中国一个主流的文化成因,对艺术的影响可能也是最深远的。儒家学说也遵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人生观,认为天之理也是人之理,天赋人性。儒家的最杰出代表孔子的天具有人格化意义,集中注意和关心人的问题。孔子认为,一个良好的社会必须要有明君圣人显明之治,要有一个良好的朝政(政府)与和谐的人伦关系。孔子的最高思想境界就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就是和谐适度、不走极端,用其中于民、仁爱为本、除恶善扬,以荛舜周公为理想榜样,以德治感化、文治教化、修身养性,提高人的思想境界为治国之道。他还认为只要修养达到中庸和适度之境界,社会就能顺利发展。这需要克制自己,不能纵情性、禽兽行,心理控制的准则就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谓焉,万物育焉。”(中庸第一章)放纵是人的本性,克制是人的理性,人无理性则与动物无异。笔者的理解是,人的艺术天分具有人性化的野性特性,艺术的个性更多的表现了人的因数方面的倾向。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影响下,艺术的发展也出现了分类及专门化,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艺术评论家谢赫的著作《画品》, 书中提出六法论,它是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是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理论框架。那些古代的先贤哲人们对于绘画理论的总结和评述,就是关于绘画的基本美学理论和审美意向的总结,从感受美到发现美,再从表现美到创造美。六法论本身就涵盖了审美意向中的两大法则,感受性与表现性。谢赫六法理论的基本观点就是在绘画中感受与表现是密不可分的有机载体。在明确的赫氏理论的指引下,中国古代绘画经典的绘画作品,基本能从六法论中找到明显的韵律节拍,体现出超脱的意境,它们大都符合构图体块明显分割别致的绘画整合境界。尤其是宋代山水画的古典美,让欣赏者能如临其境如厉其险,达到物我同化的审美境界,高古幽深的山势,美伦美幻绘画风格,以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与特征,让观者晓其理智者得其而乐。如董源,巨然,荆浩,范宽等众多的山水大家留下的经典艺术作品,给中国山水画的审美价值和意义赋予更多的审美趋向,传统绘画精髓不管写实与写意,都是注重抒发个人感受和表现艺术风格的。这跟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儒家文化提倡人的---天之理也是人之理,天赋人性的人格化意义,有着一脉相承的意味与关联。其中儒家的哲学思想---中庸之质,在中国绘画中的运用,反映了综合考量、权衡对比、修身养性,以提高艺术人的思想境界为要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一支也很重要的文化现象,也形成对中国绘画艺术产生一定的影响。那就是佛家的论说,即佛家的最高境界是人的佛性,即通过苦行修养达到佛国净土的理想乐园。佛家认为,丰富多彩的世界无疑是色和空,即物质和精神。色是物质、受(感觉)、想(想像)、行(行为)、识(认识)是心即思想,物质世界就是以上五蕴(五种因素)的聚合。佛家把世间分为三个世界:第一是有生命的众生世界;第二是众生依存的国土世界;第三是物质和精神相互作用的五蕴世界。佛家还进一步把整个宇宙细分为十界,十界之论就是佛家的生命观或叫生命的幸福观。十界可分为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进行认识分析境界的真谛,佛的最高境界是人与宇宙融为一体,穷尽了宇宙和生命的“终极真理”的绝对幸福境界。佛家认为生命不是一次性,而是不断轮回托生的永恒不灭的精神世界,人的行为善恶都有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关系。透析中国绘画,关于一些佛性的描写与绘画形式,如古时的佛像壁画、佛像绘画,早期的绘画形式中大多含有佛性的一个显现,也从绘画艺术人崇信佛性的精神信仰中,可反映了运用佛家苦行修养的绘画精神,以求达到佛国净土的艺术理想乐园的陶冶情趣,也强调了佛学里色与空即物质与精神世界关系的理解,绘画人性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种近乎佛性的完美。因此综合了中国佛学和外来佛学文化元素,也由于道家文化、儒家文化的共同融合与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后传统文化的理念与哲理的辉照下,形成独特的中国绘画艺术追求方法和发展路径,其中佛家的佛性文化境界也起到必不可少的助推与关联作用。佛家论说的物质和精神相互作用的五蕴世界和宇宙十界细分方法的生命观,对中国绘画艺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与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道家、儒家、佛家三大主要学派,在汉朝时期,由于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和中国将印度教文化与中国传统的道家与儒家相结合,加以中国化、综合化,组成了以道家的宇宙观为指导,儒家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为用,佛家的因果报应剐恶行善的俗风,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体系,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形象。这也就是构成人性文化的特性:遇事衡量天时地利人和、不急于求成,具有时机观点长远观念,做人要讲礼貌和孝敬长上,讲信义、与人为善、富有艰苦朴素的民族精神,具有“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内质八德和“礼、义、廉、耻”的外质四德的民族风貌。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属性。这些人性文化的特性,也存在对中国绘画艺术形成一种必然的关联。很显然,中国绘画形态作为中国文化现象的一个艺术体现方面,无不打上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烙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内质、社会审美意识与观念、社会审美功利、社会人文美的创造,赋予中国绘画的精髓和血驱,中国传统文化和后传统文化,无疑赋予了中国绘画人艺术理念与创作的崭新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中,如诗歌文学艺术的发展,也赋予中国绘画艺术形式与内涵的诗性,形态上赋予了中国绘画的一种特有艺术构成,形成中国书画艺术或中国字画艺术,共同构成诗性与绘画诗意的综合艺术意境与境界,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元素与绘画相结合的特殊现象,文学意境和绘画意境及绘画表现达到空前的高超境界。
历史发展大概已经界定美是没有国界的,只有立意、风格和表现形式的不同,美的风格和形式的变化,是社会审美趣味和审美价值的不断变化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产物,人的思想境界和思维角度和在社会中生活与阅历的不同,都会影响到艺术家的审美态度和绘画表现形式。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质与精髓,从内要上归属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基本内涵属性,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质与精髓所折射出的文化哲学思想,也从绘画艺术文化要素所透析出的艺术内涵和呈现的艺术境界,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理性文化与人性理念与精神,有着同一性与关联。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后传统文化,赋予中国绘画的生命力的全部意义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在自身的变革与发展过程中,由于外来文化的引入与吸收,包括外来绘画艺术,以至发展并融入世界大同的文化元素,不断演绎与延伸着中国文化的使命,形成中国后传统文化体系,也不断演绎与延伸着中国绘画艺术形态的变革与发展,文化变革与发展的动力和进步要求,直接抑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国绘画艺术形式的探索与发展。中国绘画艺术的中国精神,就是中国主流文化主导与作用下,呈现的中国绘画艺术形态的重要特征与风格和绘画艺术所体现的特有内涵与思想(即意境或境界)的精神专属,这就是中国绘画精神。中国绘画精神,实质上就是一种“道法自然”、一种“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一种“中庸之质”、一种“理想的佛性”、一种“文学诗性”、一种“艺术自觉观”、一种“人性解放”、一种“观念脱俗”、一种“神性的伸张”、一种“美的序关系”等,反映中国文化内涵与形式的绘画艺术的高度和谐统一,就是说中国绘画精神不仅仅是体现绘画形态的艺术构成问题,最重要的是体现一个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国民文化与观念和艺术真质主流等的理性思想内核,以及反映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审美创造能力,和整体性艺术再生能动性的认同与生存的扩展和变革的能力等等。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