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怎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1更新教学理念
1.1学生的大脑不仅是知识的容器.更是知识的加工厂由于传统价值取向造成的强大惯性和当前我们的选人、用人机制及教育体系本身固有的缺陷,使很多人的思想仍然定位在应试上,造成教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为应试而学的现实。不少教师为了让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在教法上偏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在学法上偏重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机械的重复记忆;在对学生掌握知识状况的要求上,强调一字不漏地死记硬背。这样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却无法运用所学知识对各种社会现分析和解释,无法做到学以致用,更不用说创新了。因此我认为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老师必须要更新教学理念,不能仅仅只是把学生的大脑当成知识的容器,更要让它成为知识的加工厂。作为历史教师必须要注重培养他们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能力,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1.2教学活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以致用为本”的原则: 在教学活动中:只有“以学生为主体”,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到主动探讨知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也只有将历史和现实相结合、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才能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并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才能到达“学以致用”的目的,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2教学中大胆改革创新
2.1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参与备课: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现在许多农村的学生都能在家上网了,只要引导得当,这对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我首先在班上统计能在家上网的学生,然后以他们为组长,将全班分为几个学习小组;组长对组员进行分工,可分为信息息整理员、小组发言人、小组出题人等。每次上新课前两三天就将要学的内容如:人物、事件等提前告知学生,让他们通过网络或查阅相关资料,由组长全权负责一个小组共同讨论并写出学习方案。
2.2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唱主角,参与上课:在学生分组写出学习方案的基础上,以预习的问题为线索,小组发言人先陈谵自己小组的意见,其它小组的发言人可以提出不同意见,各抒己见,进行广泛的交流。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只起组织和引导作用,不轻易肯定和否定谁的观点,也不要告知学生自己的想法。如果哪个小组的观点比较新颖、深刻,还可以为他们加分,以此作为鼓励。
在各组交流完毕后,教师就可以充分根据刚才学生的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引导了。这时教师的讲解不必面面俱到,而是讲精、讲透、讲深、讲广、讲活。
所谓讲精、讲透:就是针对重点、难点知识,进行恰到好处的点拨。比如:历史上有很多的难以理解的名词和问题,而这些问题既难理解又很重要,不仅需要老师讲精、讲透,更需要老师能深入浅出地分析,生动形象地对比,才能让学生真正明白这些问题。
讲深、讲广:是指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对知识的把握不能仅仅局限在一课、一个单元、一本书或者是一个学科,而要对该课的如识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延伸,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打开,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条理化、网络化,在掌握知识方面能做到收放自如。如,在讲日本的明治维新的时候,引导学生联系中国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俄国的废除农奴制的改革进行多角度的对比(背景、原因、改革的力量、改革的内容、影响、成败的原因等),甚至可以联系中国古代史上的商鞅变法、日本的大化改新等知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归纳总结,从中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坚持改革和创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推翻落后的封建制度,改革是不会成功的;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能救中国等。
讲活:就是将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目前的热点问题联系起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眼界,带领学生从历史知识中发掘出对我们今天有用的东西,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复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时候, 我让学生举出每天自己能享受到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还重点联系目前的“世博会”这个热点,通过介绍世博知识,介绍有代表性的第一届伦敦世博会、1876年美国为纪念诞生100周年举办的费城世博会(这个也是中国第一次参加的世博会),比较了1937年在战争阴影笼罩下的巴黎世博会和2010年在仝球金融危机下的上海世博会。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世博会不仅是世界各国政治、 经济、 文化和科技水平交流的奥林匹克盛会,而且在推动人类的进步方面发挥着积极地作用当今各国都希望把参与上海世博会作为摆脱危机,振兴本国经济的机会。最终引导学生认识到现在学习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对自己对国家和社会是多么重要。
2.3改革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创新:为了让学生保持积极思考、敢于创新的劲头,我专门设计了一个评分的标准,根据学生小组备课、和上课时的表现进行分数奖励,记入平时成绩,每个单元结束时进行总分、评比,将表现好的通报班主任和家长。
通过上述方法的尝试,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非常浓厚,上课敢于思考,大胆发言,能用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形成自己的主张和观点,既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敢于创新的能力~
1.1学生的大脑不仅是知识的容器.更是知识的加工厂由于传统价值取向造成的强大惯性和当前我们的选人、用人机制及教育体系本身固有的缺陷,使很多人的思想仍然定位在应试上,造成教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为应试而学的现实。不少教师为了让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在教法上偏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在学法上偏重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机械的重复记忆;在对学生掌握知识状况的要求上,强调一字不漏地死记硬背。这样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却无法运用所学知识对各种社会现分析和解释,无法做到学以致用,更不用说创新了。因此我认为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老师必须要更新教学理念,不能仅仅只是把学生的大脑当成知识的容器,更要让它成为知识的加工厂。作为历史教师必须要注重培养他们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能力,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1.2教学活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以致用为本”的原则: 在教学活动中:只有“以学生为主体”,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到主动探讨知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也只有将历史和现实相结合、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才能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并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才能到达“学以致用”的目的,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2教学中大胆改革创新
2.1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参与备课: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现在许多农村的学生都能在家上网了,只要引导得当,这对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我首先在班上统计能在家上网的学生,然后以他们为组长,将全班分为几个学习小组;组长对组员进行分工,可分为信息息整理员、小组发言人、小组出题人等。每次上新课前两三天就将要学的内容如:人物、事件等提前告知学生,让他们通过网络或查阅相关资料,由组长全权负责一个小组共同讨论并写出学习方案。
2.2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唱主角,参与上课:在学生分组写出学习方案的基础上,以预习的问题为线索,小组发言人先陈谵自己小组的意见,其它小组的发言人可以提出不同意见,各抒己见,进行广泛的交流。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只起组织和引导作用,不轻易肯定和否定谁的观点,也不要告知学生自己的想法。如果哪个小组的观点比较新颖、深刻,还可以为他们加分,以此作为鼓励。
在各组交流完毕后,教师就可以充分根据刚才学生的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引导了。这时教师的讲解不必面面俱到,而是讲精、讲透、讲深、讲广、讲活。
所谓讲精、讲透:就是针对重点、难点知识,进行恰到好处的点拨。比如:历史上有很多的难以理解的名词和问题,而这些问题既难理解又很重要,不仅需要老师讲精、讲透,更需要老师能深入浅出地分析,生动形象地对比,才能让学生真正明白这些问题。
讲深、讲广:是指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对知识的把握不能仅仅局限在一课、一个单元、一本书或者是一个学科,而要对该课的如识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延伸,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打开,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条理化、网络化,在掌握知识方面能做到收放自如。如,在讲日本的明治维新的时候,引导学生联系中国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俄国的废除农奴制的改革进行多角度的对比(背景、原因、改革的力量、改革的内容、影响、成败的原因等),甚至可以联系中国古代史上的商鞅变法、日本的大化改新等知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归纳总结,从中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坚持改革和创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推翻落后的封建制度,改革是不会成功的;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能救中国等。
讲活:就是将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目前的热点问题联系起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眼界,带领学生从历史知识中发掘出对我们今天有用的东西,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复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时候, 我让学生举出每天自己能享受到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还重点联系目前的“世博会”这个热点,通过介绍世博知识,介绍有代表性的第一届伦敦世博会、1876年美国为纪念诞生100周年举办的费城世博会(这个也是中国第一次参加的世博会),比较了1937年在战争阴影笼罩下的巴黎世博会和2010年在仝球金融危机下的上海世博会。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世博会不仅是世界各国政治、 经济、 文化和科技水平交流的奥林匹克盛会,而且在推动人类的进步方面发挥着积极地作用当今各国都希望把参与上海世博会作为摆脱危机,振兴本国经济的机会。最终引导学生认识到现在学习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对自己对国家和社会是多么重要。
2.3改革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创新:为了让学生保持积极思考、敢于创新的劲头,我专门设计了一个评分的标准,根据学生小组备课、和上课时的表现进行分数奖励,记入平时成绩,每个单元结束时进行总分、评比,将表现好的通报班主任和家长。
通过上述方法的尝试,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非常浓厚,上课敢于思考,大胆发言,能用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形成自己的主张和观点,既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敢于创新的能力~
汉开
2024-12-11 广告
2024-12-11 广告
艺体生在复习文化课时,应注重时间管理,平衡艺术训练与文化学习。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分阶段、有重点地复习各科知识。利用碎片时间巩固基础知识点,多做真题以熟悉考试题型。同时,要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课堂上紧跟老师节奏,积极参...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汉开提供
展开全部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学历史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历史教师应该勇于站在时代的前列,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当代社会的进步和高科技发展的要求,我们要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科学理论观念为指导,进行教学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呢?
一、大力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青少年都有自己的爱好,自己的秘密,自己的一块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趣味的小天地,在这个天地里倾注着自己的热情和精力。而传统的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的是一个封闭的、禁锢的、狭窄的、高压的学校牢笼。学生在这种环境下,自己的个性被抹平了,创造力就不易被激发出来。缺少富有创造力的学生,也就不可能有诸多富有创造力的人才。没有人才,在经济的大潮中,我们就不可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要想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必须要有一种宽松、自主、自由、丰富多采的教育氛围。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冒险和主动精神,是我们在教学中的永恒追求。
二、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志向和信心
“学林探路贵深远,无人迹处有奇观”。立志是创造成功的大门,信心是它的立脚点。没有伟大的自信,是注定干不出伟大的事业的。创造性的工作只有永葆积极的精神状态才能取得成功。而增加自信心,才可能变得更富有创造性。古往今来,许多有作为的人物都具备这种特性,在历史教学中,积极挖掘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进行分析,必要时对部分内容作适当的补充,这样给学生一种创造性的榜样,使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薰陶。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也是具有创新精神人才大展才华的时代,作为中学生,首先应具有独创的理想和信心,这样以后才能成为经济大潮的弄潮儿。
三 、现实性、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当今在课程改革的氛围中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教师要积极主动地把课本中的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讲述的内容综合化、开放化,从而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讲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我提出以下问题:台湾是何时通过何种方式被日本割占?我国政府通过什么政策争取台湾回归?请你预测一下海峡两岸关系的走向?这些问题把学生的思路从历史引入现实,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学习历史能起到“鉴古知今,经世致用”的作用.。这样,通过引入开放性的内容,既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又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达到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方法
思维是创新的载体,没有思维也就没有了创新,因此创新首先要学会思维。中学生是思维最敏锐最活跃的阶段,又是思维定型的最关键阶段。因而引导中学生形成多维的思维意识和思维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在历史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对不同事物进行不同的分析,和对同一事情进行多角度的分析,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重性,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打下基础。其次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是创造人才从事创造性活动并取得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导引和诱因。浓厚的兴趣引起创造人才的高度的创造热情和对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的高度、集中的注意和执着的爱好,并进而引起对感兴趣和爱好的事物和现象的要求。
五、磨练学生的创新意志
所谓创新意志是指创造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克服创造活动中的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活动是人们从事的主要活动。既然是创新,就预示着风险。面对创新路上的困难,人们只有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始终不懈地坚持创新,才可能最终获得创新的硕果。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应该是历史学科的优势。
六、大胆进行“作业的革命”
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已经注意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但是,同样作为学习的重要环节的作业练习,教师却往往忽视了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认识事物,也没有鼓励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其学习、思考的结果,最终每一段丰富多彩的历史都成为单调的“原因、过程、意义”或者“背景、内容、作用”等的固定陈述。
要改变这种现状,赋予单一的文本作业丰富多彩的形式与内容。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可以用图画、照片、剪报、互联网资料来表达,甚至可以用手工制作、排练的短剧或小品来表现……鼓励学生以看、听、触、闻和想像等多种手段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学问的探讨,完成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作业。
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我们教育工作者只有顺应时代,从各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实际出发,寻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途径,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一代作出自己的贡献。
一、大力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青少年都有自己的爱好,自己的秘密,自己的一块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趣味的小天地,在这个天地里倾注着自己的热情和精力。而传统的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的是一个封闭的、禁锢的、狭窄的、高压的学校牢笼。学生在这种环境下,自己的个性被抹平了,创造力就不易被激发出来。缺少富有创造力的学生,也就不可能有诸多富有创造力的人才。没有人才,在经济的大潮中,我们就不可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要想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必须要有一种宽松、自主、自由、丰富多采的教育氛围。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冒险和主动精神,是我们在教学中的永恒追求。
二、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志向和信心
“学林探路贵深远,无人迹处有奇观”。立志是创造成功的大门,信心是它的立脚点。没有伟大的自信,是注定干不出伟大的事业的。创造性的工作只有永葆积极的精神状态才能取得成功。而增加自信心,才可能变得更富有创造性。古往今来,许多有作为的人物都具备这种特性,在历史教学中,积极挖掘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进行分析,必要时对部分内容作适当的补充,这样给学生一种创造性的榜样,使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薰陶。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也是具有创新精神人才大展才华的时代,作为中学生,首先应具有独创的理想和信心,这样以后才能成为经济大潮的弄潮儿。
三 、现实性、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当今在课程改革的氛围中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教师要积极主动地把课本中的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讲述的内容综合化、开放化,从而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讲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我提出以下问题:台湾是何时通过何种方式被日本割占?我国政府通过什么政策争取台湾回归?请你预测一下海峡两岸关系的走向?这些问题把学生的思路从历史引入现实,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学习历史能起到“鉴古知今,经世致用”的作用.。这样,通过引入开放性的内容,既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又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达到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方法
思维是创新的载体,没有思维也就没有了创新,因此创新首先要学会思维。中学生是思维最敏锐最活跃的阶段,又是思维定型的最关键阶段。因而引导中学生形成多维的思维意识和思维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在历史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对不同事物进行不同的分析,和对同一事情进行多角度的分析,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重性,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打下基础。其次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是创造人才从事创造性活动并取得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导引和诱因。浓厚的兴趣引起创造人才的高度的创造热情和对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的高度、集中的注意和执着的爱好,并进而引起对感兴趣和爱好的事物和现象的要求。
五、磨练学生的创新意志
所谓创新意志是指创造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克服创造活动中的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活动是人们从事的主要活动。既然是创新,就预示着风险。面对创新路上的困难,人们只有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始终不懈地坚持创新,才可能最终获得创新的硕果。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应该是历史学科的优势。
六、大胆进行“作业的革命”
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已经注意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但是,同样作为学习的重要环节的作业练习,教师却往往忽视了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认识事物,也没有鼓励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其学习、思考的结果,最终每一段丰富多彩的历史都成为单调的“原因、过程、意义”或者“背景、内容、作用”等的固定陈述。
要改变这种现状,赋予单一的文本作业丰富多彩的形式与内容。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可以用图画、照片、剪报、互联网资料来表达,甚至可以用手工制作、排练的短剧或小品来表现……鼓励学生以看、听、触、闻和想像等多种手段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学问的探讨,完成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作业。
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我们教育工作者只有顺应时代,从各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实际出发,寻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途径,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一代作出自己的贡献。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