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有什么区别

小T爱旅行
推荐于2019-09-08 · 旅游业余爱好者,希望带大家云旅游。
小T爱旅行
采纳数:301 获赞数:193916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一、孔子是从“人”出发阐述问题的,孟子则是从“性善”出发阐述问题的。

在孔孟最大的叠加点“仁政”上,两人的立足点就很不一样。孔子从未有“性善”“性恶”之说,他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的天性差不多,后天环境的不同影响导致个体之间习性差异很大。他的“古之为政,爱人为大”“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是他“好古”也就是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结论。

孟子虽然也历览前代汲取经验,但他的“仁政”,是从所谓人人都有的“不忍人之心”生发出的“不忍人之政”。“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如此用“心”,滥觞“心学”,无怪乎荀子指斥他“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僻违无类”了。

但是,孟子在宣扬“仁政”方面比孔子走得更远,对历史的影响也超越了孔子。

二、孔子有很深的贵族情结,孟子则有明显的精英情结。

孔子是宋国公族的后裔,说起来宋国国君应该是孔子的近祖——如果他们不让贤的话。尽管孔子本人家道衰落,年轻时“多能鄙事”,但他始终不忘自己是“殷人”,赞成“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主张“贵贱有等,衣服有别”,并以“从大夫之后”为荣,等级观念很重。

孟子在这点上跟孔子没有可比性,从来没人能考证出他有多么显赫的先人,倒是“孟母三迁”这类传说透露出他少年时候贫寒的家境。因此,孟子的等级观念远比孔子淡薄,而比较得意于自己“善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定位。

如果说孔子还有一些依附倾向,孟子则是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独立的真正发端。孔子有“儒行”之说,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用世态度,决定了他不可能有很强的“遗世独立”的倾向;孟子则不然,他将孔子“鸟能择树、树岂能择鸟”的“狂简”发展到极致。

三、孟子实际上抛弃了中庸之道,表现得锐利耿介、疾言好辩,这跟孔子一生“忠恕”温良恭俭让大异其趣。

这也是荀子指责他“僻违无类”的原因。比如在对待“君”的问题上,孔子的基本态度是“忠”,无论这个“君”多么差劲,也不能做“乱臣贼子”动手把他杀掉。

孟子认为,杀掉商纣那样的独夫民贼完全符合“仁义”:“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他还直截了当地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言论完全不符合中庸原则。所以荀子说他有“罪”。

同时这也是五代以前孟子不大受待见的原因。总起来看,孟子在关于“君”、“民”的问题上,更多的接受了《书》、《诗》的观点而非孔子本人的观点。

扩展资料: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是儒家道德的理想境界和最高的政治原则。孔子和孟子作为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都对这一核心思想从不同角度作了深入的阐述。

《论语》里面,“仁”字出现了109次,分布于15章五十几个章节,孔子立意高远,从众多领域对“仁”的体、相、用进行了描述。

《孟子》里面,“仁”字出现了163次,每一章都有,分布于71个小节,孟子激情满怀,对“仁政”、“仁义”情有独衷,并对产生“仁”的人性和修养“仁”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二者虽各有侧重,但却一脉相承,共同使“仁”的思想趋于完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思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思想

索初0Hw8d5
推荐于2017-11-23 · TA获得超过3433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2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5万
展开全部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大学者(公元前551~前479年),他首开私学,创立儒家学

派。孟子是战国时 期的大学者(生卒年不详,一说前385~前304年,一说前372~

前289年),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 对儒家学派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孔子生于今日山东曲阜,孟子生在距曲阜仅数十里的邹县, 他们都曾沐浴着以 泰

山为中心的齐鲁文化。

----公元前2 世纪中叶,汉武帝认识到孔子学说有利于中央集权大一统的社会格局,

因而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中国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

建社会时期,一直尊奉孔子为圣人,尊称孟子为亚圣;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

以及孔子后裔和孟子后裔,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相信或认为孟子的学术思想与孔子一

脉相承或完全一致,简言之即所谓的孔孟一家。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或许

也是一个持续两千年的政治阴谋。因为,实际情况是,孟子的学术思想一部分继承

于孔子的思想,另一部分则是孟子自己的创造,而这后一部分内容已经大大地超越

了孔子。

----孔子倡导的社会结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致命的问题在于,当君

王不尽君王的责任时,或君王胡作非为时,人们没有正当合法的途径去纠正君王的

错误或更换君王。对这个难题,孔子心里是非常明白的,但是他没有找到或不敢(

不愿?)提出解决的办法。对比之下,孟子则鲜明地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在中国的历史中,是他第一个明确主张,民众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朝

廷的利益要服从民众的利益,君王的利益要服从民众的利益和朝廷的利益。

----为了约束君王的行为,孟子主张在任命或罢免官员的问题上,不能由君王一个

人说了算,也不能由少数几个大臣说了算,而是必须要征求国人的意见;在定罪量

刑上,也不能由君王一个人说了算,也不允许君王的亲信左右或大臣私自说了算,

同样必须征求国人的意见。对于不称职的君王,孟子以大无畏的精神提出:“君有

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孟子·万章下》)。”在君臣关系上,孟子

也坚持人格的尊严与平等,他曾当面对齐宣王说:“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

寇雠(《孟子·离娄下》)。”

----事实上,孟子的上述主张,都是孔子未曾提出过的,这表明孟子的学术思想、

政治理念与孔子有着相当大的差异,严格说来他们并不是一个学派,孔孟并非一家。

其实,孟子与孔子思想存在着本质不同,封建帝王及其御用文人心里都是明白的。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对《孟子》一书的许多主张都大为恼火,一怒之下要把孟子像

从孔庙里迁出,但是他冷静下来后却发现把孟子像放在孔庙中实在是太有必要了。

这是因为,只要宣扬孔孟一家,那么孟子便永远屈居亚圣地位,孟子思想主张的正

确与否,也就必须以孔子思想为准;这样便可以用正圣压制亚圣,用孔子的思想埋

没孟子的思想,从而扼杀了孟子倡导的民主思想的传播。

----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代,墨子主张民众有权参与国家政事,墨子的信徒还建

立了严密的团体组织,为实现自己的主张而身体力行。对比之下,孟子则属于理论

家,而不属于政治家,他希望从理论上说服君王采纳一种类似“君主立宪”的管理

方式。但是,对于封建专制帝王来说,最有价值的学说,乃是孔子的主张,因为孔

子的主张有助于维护既成的格局,这是期望着永远坐稳天下的皇帝最欢迎的(打天

下的人都不用孔子的学说)。因此,孔子及其学说备受历代封建帝王的礼遇,而墨

子的学说则受到了冷遇,孟子的学说则受到了“招安”。遗憾的是,个中奥妙,一

般文人学者,并不明晓;至于普通百姓,更是被蒙在了鼓里,其标志即相信“孔孟

一家”。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红万烟民
2011-01-10 · TA获得超过203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4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40万
展开全部
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讲求“仁者爱人”,但是二者却有着一定的区别,试总结如下,与各位共同探讨。

首先,从两人的人格来看,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

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是个敦厚的儒者长者,这与孔子的人生经历有关,孔子早年家贫,作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他是自学成才,因而自然就养成了谦逊的性格,他向长者请教时也总是恭恭敬敬。成材后,他也将这种恭敬的习惯一以贯之,为了让年轻人少走弯路,他总是不厌其烦。他是老师,也是长者,宽恕始终是他的人生信条,但在原则问题上却是义正词严,毫不妥协的。

孟子则不然,孟子的性格更偏向愤世疾俗。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那时诸侯们交相攻伐,仁义早被抛诸脑后,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孟子便将个人与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以解民倒悬为己任,看不惯诸侯们的那一套暴政,百姓的血流在他的眼中,哀号回荡在他的心中,这激起他的愤世疾俗。

孔子也愤世疾俗,但他最大的愤怒也就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态度是出世的;孟子则不同,他是“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其态度是入世的。从对后世文人的人格的影响来看,孟子的影响要远远超过了孔子。例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被无数文人墨客奉为经典。
第二,从他们对“仁”的看法来看;如果说孔子是大厦的奠基者,那么孟子则是大厦的建立者和完善者。

孔子提出了“仁”思想,但没有形象化具体化,“仁”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而已;而孟子则在“仁”的基础上将其形象化为“不忍之心”,并建立“性善论”来对其进行论述,进而提出“仁政”的概念,由“仁”到“仁政”是一种从社会道德到社会政治的一个飞跃。

从具体的施政来看,孔子的施政纲领比较简单,孟子的施政纲领则详细具体的多。孔子治理天下,不外“礼乐”二字,他的礼就是不僭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乐就是“浴乎沂,风乎舞雩,沐而归”,简单说来,就是简政施仁,他也赞同用适当的刑罚来惩戒,但不赞成滥施刑罚。孟子则不然,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可诛杀“独夫”,虽多了点杀伐之气,却表现出其朗朗正气;他认为乐也当用来治理国家,“古之乐犹今之乐”,为君者当“与民同乐”,以此来教化百姓,但孟子不赞同刑罚,赞同教化“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的经济之道无非是“教养”二字,毕竟“仓廪实而后知礼节”。

时势造英雄,孔子和孟子的不同主要是处于不同的时代使然,对此作个总结,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孔孟思想。

参考资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434fb00100ae04.html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0o小手冰冰凉o0
2011-01-09 · TA获得超过7647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18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08万
展开全部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