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军队的真实战斗力如何?

 我来答
大爱无疆qN淚
2018-01-29 · TA获得超过127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74
采纳率:87%
帮助的人:57.5万
展开全部

根据我从书上看到的内容,我认为,印度人自古以来就是战五渣,而且不但如此,外来的曾经很能打的侵略者一旦在这片土地定居下来(英国人那种把印度当殖民地的除外),几代人之后也变成了战五渣。

下面按年代顺序介绍一下印度简史和各个时期印度军队战斗力分析:

1.印度河文明

大家都知道,印度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文明的地区之一,比中国还要早得多,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印度本土文明是哈拉帕文化,因分布中心在印度河流域,故又称印度河文明,年代约为公元前2350?前1750年,居民一般被认为是达罗毗荼人(Dravidian),也有认为是其他民族,有出土文字,但还没有破译。

注:达罗毗荼人现在主要分布在印度南方,他们和北部的雅利安人后裔相比肤色更黑,个子更矮

这个文明早已消亡,消亡原因有人说是因自然灾害(比如洪水等),但更多的人认为是被外来入侵者灭亡,这入侵者就是著名的雅利安人。

2.吠陀文化

入侵者,也即从西北方进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创立了吠陀文化,使用梵语,通常意义上的古印度一般指的是这个时期。种姓制度也是这一时期出现,很可能是白皮肤的雅利安人为了保持自己的血统纯洁而创立的制度,这套制度几千年来在印度这片土地上超越了王朝和民族,得到了很好的实行,即便是几千年之后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它的影响和威力:现在高种姓的人一般肤色较白,相貌更类似欧洲白人,而低种姓的人一般肤色较黑。

但这些入侵者进入印度之后相当长时期之内一直处于分裂状态,这期间有“十六雄国时期”,但都是内战,没什么能体现印度战斗力的史料,直到西方的亚历山大帝国入侵。

有人说印度人成功抵抗了亚历山大的侵略,这是不对的,当时的印度根本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权,并不能像打埃及波斯那样通过一场决定性的战役胜利来取得对整个国家的控制,亚历山大本人在印度并没有失败,不但如此还打了一场著名的胜仗,海达斯佩斯河会战,但印度次大陆上的邦国林立,打败一个还有一个,而且每个国家都不大,毫无成就感。

最终亚历山大麾下的士兵全都厌倦了战争,亚历山大本人也不得不屈服,班师回朝,之后就因病去世了。

3.孔雀帝国

亚历山大帝国解体后,在印度西北方留下了权力真空,旃陀罗笈多·孔雀因势而起,建立了孔雀帝国,在他的孙子阿育王手中,孔雀帝国的疆域达到历史上最大,几乎统一了印度全境,这应该是印度历史上武功最盛的时期,此前和此后,这片土地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领土上能超过孔雀王朝。

除了统一印度之外,孔雀帝国就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了,据印度人说,孔雀王击败了西方入侵的塞琉古一世(亚历山大曾经的部将),但希腊人说,塞琉古胜利了,现代史学家一般认为双方对峙,没有决定性的战役,最终握手言和,从之后双方比较和睦的关系来看,这个观点应该比较符合事实。

4.贵霜王国

阿育王死后,孔雀帝国就走向分裂,仅仅五十年之后,孔雀王朝末代王被大臣所杀,孔雀帝国灭亡。代之以巽迦王朝、甘婆王朝、安达罗王朝等朝代,这些帝国的疆域和之前孔雀帝国比起来只能算是偏居一隅(比如巽迦王朝疆域仅限于恒河流域),影响力也有限。

之后印度人迎来了又一个征服者,贵霜王国。

贵霜王国的建立者是在中国史书上赫赫有名的月氏人,就是那个被“匈奴人打得举族西迁,连国王头颅都被匈奴人做成饮酒器具,张骞出使西域试图联络夹击匈奴,但却发现其国人已经安顿下来不愿对匈奴复仇”的月氏人。

贵霜王国被认为是当时欧亚四大强国之一,与汉朝、罗马、安息并列。但其军队战斗力却十分可疑,这个所谓四大强国其含金量真的没多少,不但祖上曾被匈奴人欺凌,还因和亲问题和汉朝打过一仗,出兵七万,被班超所败,这事在中国史书上仅仅是提了一笔。

但就是这样一个战斗力可疑的贵霜王国在印度境内却是威震一方,很长的时期之内牢牢地控制着印度西北方。

4.笈多帝国

贵霜王国延续了300多年,但势力局限于印度西北方和中亚地区,从未统一过印度北方,其在印度境内的领土后来被笈多帝国吞并。

笈多帝国是印度本土王朝的又一个高峰,它统一了北印度,从疆域面积上来说,仅次于孔雀王朝,是一个空前繁盛的王朝,它是印度正统文化——印度教文化的全盛期,被一些民族主义历史学家称为印度的“黄金时代”,著名的两大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就是在这一时期编成的。

笈多帝国的极盛时期是旃陀罗·笈多二世(即著名的超日王)时期,见图上疆域最大的时期。

但谈到军队战斗力,除了面对印度境内的对手之外,这个几乎统一印度的帝国也没多少拿得出手的,从帝国初期就始终面临西北方的??哒人的威胁,但和汉朝(灭了匈奴)唐朝(灭了突厥)甚至宋朝(勉强算是灭了辽吧)不同,笈多王朝始终没能消除这个大敌,超日王死后没多久,笈多帝国就因??哒人屡次入侵而走向崩溃。

??哒人,曾自称匈奴,西方史学家称之为“白匈奴”,和月氏人一样也是中国北方草原西迁南下的游牧民族,也和月氏人一样在印度境内打出了赫赫武功,最出名的战绩是公元500年进抵恒河流域,事实上终结了笈多王朝的统治。

5.戒日王朝

笈多王朝灭亡之后,印度陷入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时期,期间最著名和疆域最大的帝国是戒日帝国,因其创立者戒日王而得名。

戒日王朝在印度历史上是一个短暂但非常重要的时期,戒日王在中国更是出名,因为唐僧(玄奘)取经就发生在他统治时期。

戒日帝国的极盛时期和疆域最广的时期是戒日王统治时期,但也仅仅统一了北印度而已。

至于这个帝国军队的战斗力如何,有一段中国史书上默默无闻,最近才大放异彩的记载,就是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故事,大概过程如下:

公元647年,王玄策奉唐太宗之命第二次出使天竺。不料戒日王病逝,阿祖那趁乱篡位僭立,听说大唐使节来到,派人伏击唐使,王玄策与副使蒋师仁冒险逃脱,北上至尼泊尔,借得尼泊尔骑兵七千及吐蕃骑兵一千二百名,再入天竺,与阿祖那的数万大军展开激战,生擒阿祖那。

6.莫卧儿王朝

戒日王朝之后,印度长期分裂,期间,中亚的穆斯林屡次入侵北印度,在这里建立了德里苏丹国,基本征服并统治了北印度。

然后,伊斯兰教最大的一次入侵到来了,帖木儿帝国崩溃之后,其皇室后裔巴布尔率军入侵南亚次大陆建立莫卧儿帝国。从此直到现代印度共和国建立,这片土地一直被入侵者所统治(严格说来雅利安人也是入侵者,这样算的话印度自从吠陀时代以来就一直是被入侵者所统治的)。

帝国的全盛时期领土几乎囊括整个南亚次大陆以及阿富汗等地。莫卧儿帝国上层建筑是穆斯林,而基础则是印度教,波斯语是宫廷、公众事务、外交、文学和上流社会的语言。

著名的泰姬陵就是莫卧儿帝国时期建成的。

但入侵者进了印度就变弱的魔咒再次显灵,帝国极盛时期是是奥朗则布统治时期,但帝国的衰落也是从奥朗则布晚期开始的,他对南方的马拉塔帝国的征服从未成功,他死后没多久,马拉塔人便夺取了中印度,莫卧儿帝国皇帝的头衔从那时起,至少在印度中部和南部,已经成为一个虚衔。

这张图实际上夸大了莫卧儿帝国的实际控制力,马拉塔人(图上为马腊塔人)仅仅是承认莫卧儿帝国的宗主权。

奥朗则布死后,莫卧儿帝国虽名义上统治印度,但实际上已是四分五裂,北方遭受着波斯人和阿富汗人的侵略,这两个强盗都曾攻入过莫卧儿帝国的首都德里,洗劫一番之后满载而归。

南方的马拉塔人也是越战越勇,大有取莫卧儿帝国而代之的架势,但是遇到了外来的强盗还是略逊一筹----1761年,在反抗阿富汗人入侵的第三次帕尼帕特战役之中,马拉塔人遭到惨败。

7.英国殖民时期

莫卧儿帝国末期,又一批入侵者闯了进来,他们就是西方殖民者---葡萄牙人、法国人和最终成为这片土地主人的英国人。

这段历史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

大莫卧儿的无限权力被他的总督们打倒,总督们权力被马拉塔人打倒,马拉塔人的权力被阿富汗人打倒,而在大家这样混战的时候,不列颠人闯了进来,把他们全部征服了。

英国人征服印度的过程并无赫赫武功,最重要的一场战役的规模你简直难以想象:

普拉西战役,参战双方分别为英国东印度公司和受法国人支持的孟加拉王公,英国人一方出动了900个英国士兵和2000个印度士兵,印度一方出动了一万五千骑兵和三万五千步兵,以及53尊法国东印度公司送给他们的大炮和40名法国炮手。

最终,英国人以死伤75人的代价(22人死亡,53人受伤),击溃了孟加拉的5万大军(死伤500余人)。

普拉西战役的胜利,使得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了巨大利益,在孟加拉取得霸权。之后英国人又将矛头转向法国,并在随后的第三次卡纳蒂克战争中将法国的势力从印度彻底清除;自此,印度开始逐渐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英国殖民时期的印度,大约有600个土邦。

8.印度共和国时期

现代印度的独立和统一过程,大家都比较熟悉,不是靠着武力而是靠着非暴力不合作,借着二战战后民族自决和帝国主义全面后退的东风,顺势而起,就连疆域都是继承了英国人殖民时期的遗产,比如印度南部和东北方的那几个邦,曼尼普尔、阿萨姆等历史上从未被印度有效统治过,今天依然有十分活跃的分离主义势力。

实际上我非常怀疑,若没有英国人的印巴分治方案,把除巴基斯坦之外的英属印度领土一箩筐地打包赠送给印度,印度能否统一都是个未解之谜。

之后的对印自卫反击战就不多说了,大家可以去参考其他回答。

=====

最终我用马克思他老人家的一段话来结尾:

“印度过去的全部历史,如果还算得上历史的话。就是一次次被异族征服的历史。”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