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为什么要杀功臣?
飞鸟尽,良弓藏,在中华帝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周而复始地上演着这出闹剧。整个历史陷入一个怪圈,无论你如何挣扎,终究不能走出循环,就如齐天大圣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一般。由于每朝每代都发生了此类事情,因此从逻辑上、直觉上来说这都不应该是某个皇帝个人素质问题。
朱元璋画像
皇帝作为帝国的所有者,控制着帝国的产权,但他不可能直接治理国家,必须委托一个或数个代理人来帮助他管理国家。在这样一个委托代理关系下,皇帝给功臣们高官厚禄,对他们的要求是勤奋工作,为皇帝效命。不过皇帝最主要、最关心的还是要求功臣们不得造反。功臣们是否勤奋工作,属于激励理论,此处暂不讨论,我们集中焦点于造不造反的问题。
对任何一个皇帝来说,确保江山万代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功臣们造不造反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皇帝们绞尽脑汁来解决的问题。解决功臣们造不造反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识别到底谁会造反,但这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格局:大臣们自己知道自己造不造反,皇帝却不知道谁是*臣,谁是忠臣。
每个开国皇帝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他无法从功臣集团中分离出忠臣和*臣,但他又必须想尽办法保证自己的儿孙能顺利继承皇位。为此,皇帝们自然有自己的分离信号来进行分离,将可能造反的人清除出去,确保江山永固。“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在不能辨别忠*时,皇帝们选择了实际上也只能是这样一个分离信号:有能力造反的和没有能力造反的。对于皇帝来说,只要把有能力造反的杀掉,剩下的人即使有造反之心,也无造反之力了。
比如韩信,汉朝建国之初他就被废为淮阴侯,兵权尽无,呆在长安无所事事。即使这样,韩信最后也被灭三族。又如李世民,由于唐朝实行府兵制,李世民平定天下后回到长安其实也没有什么兵权,他在长安的实力不如李建成。在李建成被杀后,李建成的人马差点把秦王府攻破,后来*扔出李建成的人头破坏对方的军心才奠定胜局。但是,李建成可没有因为这样放松对李世民的警惕。为何功臣交出了兵权还要被清洗呢?
只要是家天下,屠杀功臣是一个走不出的死结。只有在现代民主制度下,一方面通过各种制度限制私人势力的发展,一方面通过领导人的选举,使将军们可以合法竞选最高领导人,也就是造反合法化才能走出这死结。在选举制度下,通过参选这个信号,有野心和没野心的将军们倒是可以分离出来了。
唯一的例外或许是宋朝的赵匡胤,但他却是所有开国皇帝中,没有把皇位传到自己儿子的手上的。虽史载他传给弟弟是因为儿子小,怕自己的历史会重演。但是赵匡义死并没传给赵德芳啊!真有点怀疑这是一场政变行为!
中国历史上,由汉人完成统一的王朝有西汉、东汉、隋、唐、宋、明。这些朝代中,有些朝代开国皇帝称帝之后,都是对功臣大开杀戒,尤其是明朝的朱元璋,几乎是把跟他打江山的都杀光了。宋虽然也没有杀功臣,但弄了个杯酒释兵权,不过也还算好,这些功臣起码衣食无忧了。但人们也会发现,隋唐几乎没有对功臣下手,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个人认为,这个和这些开国皇帝的出身有很大的关系,汉刘邦起义前是泗水亭亭长,一个不入流,相当于村子的官。隋杨坚起兵前是北周的隋国公,是当时皇帝的外公。唐朝李渊是镇守一方的太原留守,也是隋朝皇帝的亲戚。宋赵匡胤是殿前都点检,相当于国防部部长。明朱元璋出身比刘邦更惨了, 贫民出身,从小要饭做和尚,后来加入了红巾军,之后又是娶了马大脚,让朱元璋跟郭子兴有了关系。
纵观这些,可以看出,出身贵族的开国皇帝,对开国功臣总能宽宏仁厚,出身平民的皇帝或多或少的有大开杀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