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为什么常有“通假字”?究竟是什么缘故?
因为“通假字”就是古人写错了的字,当时的人因为不知道自己写错了,或者是无法更改了,所以就只能让他流传下来。比如刻在石碑上面,或者是写在典籍上面已经无法更改了。
其实古人是经常写错字的,但是因为当时发现不了,或者是因为没有这个字,只能用其他相近的字来代替。我们为了读懂这篇文章或者字词,就只能尽量还原本字的含义和写法,慢慢的,“通假字”也就多了起来。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诗人都写错过字,比如林则徐写的西安的碑林的匾额上面有一个字就是错的,碑字少了一撇。很多人都猜测林则徐是故意写错的,因为当时的林则徐因为在朝廷上面的决策失误,所以被贬到了新疆伊犁做官,当时林则徐路过西安的时候就题了这个匾额,因为他为了抒发自己内心对朝廷的不满,所以就故意在匾额上面少写了一撇。
但是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卑字其实在古字里面确实是没有头上的一撇的。就是“甲”,其实当时的林则徐可能是想突出自己的文化,但是想不到被后人误解了。而且康熙也曾经写错过字,写“烹”“渔”这样的字时,不知道是因为疏忽还是什么原因,会少些了一点。要么下方只是写了三点,要么水字旁只写了两点,其实这些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通假字”的来源。但是有一些情况也是因为这个字的古体写法和我们熟知的不一样,但是为了和现在的字体一样,就只能否认古体字,让他们变成通假字,来让大家熟知这些字。
“通假字”这个情况非常的常见,我们只要知道他经常“通”的字,就可以理解他的含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