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被称之为弱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评价呢?
宋朝之所以有“弱宋”之称是因为这一王朝对外的军事力量比较弱。宋朝建立者是赵匡胤,而赵匡胤能够登上皇位主要是依仗手中兵权。赵匡胤本是后周的一名武将,他自郭威还未建立后周之前便一直跟随郭威南征北战,郭威也因此对他颇为倚重。而待后周皇位传至柴荣手中之后,这位皇帝对赵匡胤的信任更是有增无减。凭借皇帝的信任以及战功的积累,赵匡胤手中的兵权日渐壮大。
等到柴荣去世之后,后周皇位落到了其年幼的儿子头上。而就在这位幼帝登基的第二年,赵匡胤便在其手下亲信的拥戴之下“被迫”黄袍加身。因为自己是武将出身,所以赵匡胤在称帝之后也是尤为忌惮武将。基于忌惮,赵匡胤在建立北宋之后便开始设法控制兵权,打压武将。方法之一就是废除都点检等禁军官职,同时又将禁军相关机构改为殿前司与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这三个部门合称为“三衙”,部门负责人大都由资历浅的将领担任。不过这些将领并不具备调兵权,禁军的调配由皇帝直接管辖的枢密院负责。
此外,赵匡胤维护皇权的另一举措就是“杯酒释兵权”。这一事件发生于建龙二年的七月,他以这一方式从石守信、王审琦等武将手中成功收回兵权。然后,赵匡胤又下令将各地的精锐军队全部收归至中央禁军名下。基于这一措施的实施,作为宋朝军队主力的中央禁军被多数集中在京师及其附近,边境以及地方州县的安全则厢军、乡兵、藩兵负责。这样的兵力部署也被称为“守内虚外”,而这也是导致宋朝对外军事力量较为薄弱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赵匡胤为了提防武将,他还规定禁军每隔一至两年便要换防。再有就是,统兵将领也需不定期进行更换。基于这两方面措施的执行,宋朝军队出现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形成有效避免了军队私有化,武将个人势力壮大等一些对朝廷存有不利的情况。此外,如果有战争爆发,皇帝还会派遣文臣、或者宦官前往军中坐镇监督。从中不难看出,朝廷对于武将的限制是非常多的。而朝廷对武将权力的过度牵制其实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宋朝军事力量的发展,毕竟“将不专兵,动相牵掣”。
基于以上这些军事制度,宋朝军队虽然配备有先进且充足的军事装备,但是对外的军事力量却一直不是很强。为此,宋朝在其统治过程中也是经常被外敌打得节节败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