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曾国藩家书
展开全部
读《曾国藩家书》仅仅是因为无聊,看到书网评分还可以,所以就点进去看了。
才看了十来封家书吧,就有点不太想看。
倒不是因为文字不易懂,虽然形式上还是古文风格,但是书信平白能懂,不是什么大问题。
书信也是正常的家书,谈的话题都是以家为中心来写,细无巨细的告家人之类的叙述。
为什么不太想看呢,主要还是没有小说有情节吸引人,所以大多时候我看的小说比较多,要么是些励志型的版本,这种家书为主的叙述,我是第一次看。
不管怎么说,称作文学名著,都有需要学习的地方,虽然我不爱看,只读了几章,但也学到了一点皮毛,或者说自己喜欢的一些东西。
很不好意思的说,看这篇文之前,我不知道有个词叫“梦熊之喜”,问了一下度娘才知道是祝贺生男孩的意思。
电视里倒是听过“弄璋之喜”,大概也是这个意思,“梦熊”倒是第一次听说,涨了一点知识。
然后因为是“梦熊之喜”,才知道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的乳名叫“甲三”,这个就有点个人好奇的意味了,本来也是个闲谈之举。
道光二十一年里有一封家书是写到曾国藩因手头紧没办法寄钱回家的,跟祖父是这样秉明的:
孙等在京别无生计,大约冬初即须借账,不能备仰事之资寄回,不剩愧悚。
仰事之资大约能懂,意思就是钱、俸禄、工资的意思,不能备仰事之资寄回,也就是没有钱寄回家。
第一次看到这种说法,还是觉得很新鲜的,古人的文采令人望尘莫及。
家书里有一个书信格式我挺喜欢的,就是开头结尾的部分,写给祖父的家书是,
孙男国藩跪禀祖父大人万福金安。
结束语会再次
禀祖母大人万福金安或者祖父母万福金安 。
写给父亲的家书也就换成了父亲,
男国藩跪禀父亲大人万福金安。
承袭着百善孝为先的精神,很是尊重长辈。
上小学中学的时候,我们也流行写信,写到这个学校那个学校去交笔友。
开头都是,
亲爱的某某某,你好,近来可好。
然后就开始长篇大论,实则废话一堆,有的没的都写,不亦乐乎。
到最后结尾的时候基本上就是
此致敬礼
或者后面就更加随意了,
祝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笑口常开、天天有个好心情 之类的常用祝福语。
到现如今,随着手机网络的发达,手写信也就退出了时代的舞台。
少了那份等信的期待,拿到信的那种喜悦之情大概以后也体验不到了。
有点遗憾,这大概就是时代进步的一种无法弥补的缺失吧,很珍贵的缺失。
有时候我很想写一封信,寄给好友,体验一把过去的那种等待的喜悦之情,但是上哪买邮票呢,报刊亭没有卖了,信封也没有了。
网上倒是很多,买来的大多是对记忆的一种怀念,然后把它封尘。
快递纸封也有,但是已不是小信封那种情怀,现在的快递有种火急火燎的感觉,不像以前,买60分或者80分的邮票,几毛钱,然后等待一个星期。
那种感觉,就像是,有一种盼望,知道会隔着方圆十几公里或者几十公里的地方马不停蹄的赶到自己身边来,报告朋友那边的消息,由着邮差的连线,隔空能画出一座彩虹天桥,把生活都填满了友谊之花。
很怀念那个年代的交往方式。
十几年前,叔叔整理爷爷的遗物时翻出以前写给小姑的一封信,似乎是家里缺钱,希望在外打工的小姑能寄点工资回家,内容不大记得了,倒是有种古文的形式感:
开头是爱女红花亲启,近日在外身体安康否?.......
那是我第一次感觉到爷爷是跟我不同一个时代的人,或者说不在一个世纪,那种久远的,让人产生敬意的古色古香。
木心先生说,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以前那种旧时光,回不去,也就变得无比怀,书信也是一种怀念。
忽然有点居安思危起来,以后的以后,是不是纸质书也会慢慢被替代,再也闻不到那种书香,夹着花或者叶子标本的那种书香?
如果是那样的话,我可能会感觉更加遗憾。
时代在进步,但是有些东西没法替代,也不能替代。
比如,
电子书永远替代不了纸质书的情怀,键盘也替代不了笔尖的温度。
才看了十来封家书吧,就有点不太想看。
倒不是因为文字不易懂,虽然形式上还是古文风格,但是书信平白能懂,不是什么大问题。
书信也是正常的家书,谈的话题都是以家为中心来写,细无巨细的告家人之类的叙述。
为什么不太想看呢,主要还是没有小说有情节吸引人,所以大多时候我看的小说比较多,要么是些励志型的版本,这种家书为主的叙述,我是第一次看。
不管怎么说,称作文学名著,都有需要学习的地方,虽然我不爱看,只读了几章,但也学到了一点皮毛,或者说自己喜欢的一些东西。
很不好意思的说,看这篇文之前,我不知道有个词叫“梦熊之喜”,问了一下度娘才知道是祝贺生男孩的意思。
电视里倒是听过“弄璋之喜”,大概也是这个意思,“梦熊”倒是第一次听说,涨了一点知识。
然后因为是“梦熊之喜”,才知道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的乳名叫“甲三”,这个就有点个人好奇的意味了,本来也是个闲谈之举。
道光二十一年里有一封家书是写到曾国藩因手头紧没办法寄钱回家的,跟祖父是这样秉明的:
孙等在京别无生计,大约冬初即须借账,不能备仰事之资寄回,不剩愧悚。
仰事之资大约能懂,意思就是钱、俸禄、工资的意思,不能备仰事之资寄回,也就是没有钱寄回家。
第一次看到这种说法,还是觉得很新鲜的,古人的文采令人望尘莫及。
家书里有一个书信格式我挺喜欢的,就是开头结尾的部分,写给祖父的家书是,
孙男国藩跪禀祖父大人万福金安。
结束语会再次
禀祖母大人万福金安或者祖父母万福金安 。
写给父亲的家书也就换成了父亲,
男国藩跪禀父亲大人万福金安。
承袭着百善孝为先的精神,很是尊重长辈。
上小学中学的时候,我们也流行写信,写到这个学校那个学校去交笔友。
开头都是,
亲爱的某某某,你好,近来可好。
然后就开始长篇大论,实则废话一堆,有的没的都写,不亦乐乎。
到最后结尾的时候基本上就是
此致敬礼
或者后面就更加随意了,
祝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笑口常开、天天有个好心情 之类的常用祝福语。
到现如今,随着手机网络的发达,手写信也就退出了时代的舞台。
少了那份等信的期待,拿到信的那种喜悦之情大概以后也体验不到了。
有点遗憾,这大概就是时代进步的一种无法弥补的缺失吧,很珍贵的缺失。
有时候我很想写一封信,寄给好友,体验一把过去的那种等待的喜悦之情,但是上哪买邮票呢,报刊亭没有卖了,信封也没有了。
网上倒是很多,买来的大多是对记忆的一种怀念,然后把它封尘。
快递纸封也有,但是已不是小信封那种情怀,现在的快递有种火急火燎的感觉,不像以前,买60分或者80分的邮票,几毛钱,然后等待一个星期。
那种感觉,就像是,有一种盼望,知道会隔着方圆十几公里或者几十公里的地方马不停蹄的赶到自己身边来,报告朋友那边的消息,由着邮差的连线,隔空能画出一座彩虹天桥,把生活都填满了友谊之花。
很怀念那个年代的交往方式。
十几年前,叔叔整理爷爷的遗物时翻出以前写给小姑的一封信,似乎是家里缺钱,希望在外打工的小姑能寄点工资回家,内容不大记得了,倒是有种古文的形式感:
开头是爱女红花亲启,近日在外身体安康否?.......
那是我第一次感觉到爷爷是跟我不同一个时代的人,或者说不在一个世纪,那种久远的,让人产生敬意的古色古香。
木心先生说,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以前那种旧时光,回不去,也就变得无比怀,书信也是一种怀念。
忽然有点居安思危起来,以后的以后,是不是纸质书也会慢慢被替代,再也闻不到那种书香,夹着花或者叶子标本的那种书香?
如果是那样的话,我可能会感觉更加遗憾。
时代在进步,但是有些东西没法替代,也不能替代。
比如,
电子书永远替代不了纸质书的情怀,键盘也替代不了笔尖的温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