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知天命
展开全部
“孔子自述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自己在50岁的时候就知道了天命之所在。我们都知道,这里的天命指的肯定不是那种类似于命运之类的天命。这里的天命,说的是孔子知道了自己的目标,知道了上天赋予自己的使命。这相当于是一个比喻,而孔子把它形容为“知天命”。
有一次,孔子和冉有路过了一处人很多的地方。孔子还感叹说:“这里的人可真多啊!”冉有就问他:“人多了之后,下面该干什么呢?”孔子回答说:“应该让他们富起来。”冉有又问:“接下来又应该干什么呢?”孔子回答说:“教之。”这里的教,指的就是教学,教育。我们了解,孔子终其一生的志向就是恢复礼乐制度,让天下人都明白礼乐制度,让天下人都懂“礼”。以前人的时代,只有贵族子弟才可以学习“礼”。而且在当时,“礼”只不过是用来随便学一学,懂一点最基础的就可以了。而孔子的想法是,他希望平民百姓也可以学习“礼”,让这个时代重新染上以前礼乐制度的一丝气息。
因为孔子当时在鲁国的出色政绩,所以获得了天下人对他的认可。于是在他来到卫国之后,他很快就被这里的国君,卫灵公所看重。卫灵公甚至还问他以前在鲁国的时候有多少的俸禄。要知道,孔子在鲁国的时候,基本上已经是宰相的职务了。已经全权的掌握了当时的政治,所以他的俸禄自然也是极高的。而在这时候,卫灵公却直接给了他一份与鲁国相同的俸禄,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来,当时孔子的所作所为引得了天下人的赞赏,也导致卫灵公对他这么看好。但是,卫灵公有一个特别不好的毛病,就是多疑。当时,就是因为有人在他面前陷害孔子,再加上孔子带来的那一批能力十分强大的弟子,于是他就开始怀疑孔子是不是想要有什么谋反的心思。这个毛病确实是特别不好的。这也导致了孔子害怕自己获罪,于是直接干脆点离开了卫国。其实这样一来,对孔子来说也是一个挺大的打击。这时候他刚刚在鲁国堕三都失败,此时到了卫国,又因为国君的猜疑只好再次去周游。不过正是这一点,反而给了孔子更大的动力。他现在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也正是因为这一次的失败,他会更加渴望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渴望完成自己的心愿。所以孔子肯定不会在这一次就放弃,而是会更加的勇往直前。
孔子离开卫国之后,随即来到了陈国。当时,他们在行路的过程中路过了匡这个地方。首先是因为阳虎曾经的手下的来到让匡人以为阳虎再次来了。再加上,因为孔子跟阳虎长得很像,于是他们还把孔子给关了起来。孔子的弟子们都感到害怕。不过,孔子却在这个时候说了一句话,而正是这句话的我们才真正的体会到了孔子。他说:“就算周文王此时已经死了,但是礼乐制度和周礼却无处不在。既然上天没有让礼乐制度消失,那就说明上天有意不让它消失。既然如此,那么匡人又能对我们怎么样呢?”正是在这个时候,孔子真正的体会到了上天所赐予他的天命。上天就是把传播礼乐制度的这个任务交给了孔子,让他恢复礼乐制度,让他重新拯救这个世界。其实光是这一句话,就可以将孔子的一生和孔子的所有思想哲学贯穿起来。孔子的理想是恢复礼乐制度,而这句话正是表明了他如此的意愿,表明了他的理由。其实此时的孔子还处在危险之中,但是正是因为他的这个想法重新给了他力量,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要恢复礼乐制度的这个理想。
再后来,他其实又回到过一次卫国。而这次当他回到卫国之后,卫灵公的夫人南子还因为欣赏孔子的才华而召过他一次。对于这位南子夫人吗…孔子其实是特别不想见她的。因为这位夫人的名声不是很好,外面有传言说她不守妇道。而孔子对于这样的人,自然也是能避开则避开。但是这次不一样,因为这位夫人在召他来的时候已经给他下了最后通牒。告诉他如果想跟国君有一个好的关系的话,就必须要先来见她。而孔子想想,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还是去吧。孔子最终还是去到了南子夫人那里。而子路肯定无法理解孔子的所作所为,于是他就很生气地来找孔子,问他为什么要见她。而孔子也无法跟他解释清楚,于是就干脆直接发了个毒誓。而子路为什么无法理解孔子呢?因为孔子此时最重要的心愿就是恢复礼乐制度,这被他摆在了头号位上。而子路肯定无法理解孔子此时到底有多么强烈的心愿,所以孔子也没有跟他做过多的解释。不过,就是因为孔子这一见,还让他惹出了很多绯闻。后来有一次,卫灵公乘车上街,他跟南子夫人一起坐在了第一辆车中,但是却把孔子安排在后面一辆车中。而就是因为这一下,让孔子直接离开了卫国。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孔子不会就因为国君没有跟他坐在一起就生气走了吧?肯定不是这个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卫灵公对于美色和道德的重视程度竟然是一样的!既然他对于孔子的道德如此不感兴趣,那么孔子跟他就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了。而且孔子自己也非常厌恶他这样的行为。不过,就算孔子这一次再次离开,我们都知道,他肯定也不会就此放弃或者归隐什么的。有的时候,挫折总是能反向激起人们的勇往直前。
而在此时,而孔子所背负的天命,其实正是他为什么会有恢复礼乐制度这个理想的理由。孔子所期望看到的就是自己再次将礼乐制度发扬起来,重新见证一个西周那样的伟大王朝。如果上天有意毁灭礼乐制度,那么为什么现在我们却可以知道呢?这也正说明了孔子迫切的意愿,子路无法理解他,很多人都无法理解他。但只有他自己才了解,他之所以如此的渴望恢复礼乐制度,正是因为礼乐制度有多么的重要。重要到足以让他这么不顾一切的去追求。而此时的孔子也理解了,到底什么,才是上天赋予给自己的“天命”。
有一次,孔子和冉有路过了一处人很多的地方。孔子还感叹说:“这里的人可真多啊!”冉有就问他:“人多了之后,下面该干什么呢?”孔子回答说:“应该让他们富起来。”冉有又问:“接下来又应该干什么呢?”孔子回答说:“教之。”这里的教,指的就是教学,教育。我们了解,孔子终其一生的志向就是恢复礼乐制度,让天下人都明白礼乐制度,让天下人都懂“礼”。以前人的时代,只有贵族子弟才可以学习“礼”。而且在当时,“礼”只不过是用来随便学一学,懂一点最基础的就可以了。而孔子的想法是,他希望平民百姓也可以学习“礼”,让这个时代重新染上以前礼乐制度的一丝气息。
因为孔子当时在鲁国的出色政绩,所以获得了天下人对他的认可。于是在他来到卫国之后,他很快就被这里的国君,卫灵公所看重。卫灵公甚至还问他以前在鲁国的时候有多少的俸禄。要知道,孔子在鲁国的时候,基本上已经是宰相的职务了。已经全权的掌握了当时的政治,所以他的俸禄自然也是极高的。而在这时候,卫灵公却直接给了他一份与鲁国相同的俸禄,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来,当时孔子的所作所为引得了天下人的赞赏,也导致卫灵公对他这么看好。但是,卫灵公有一个特别不好的毛病,就是多疑。当时,就是因为有人在他面前陷害孔子,再加上孔子带来的那一批能力十分强大的弟子,于是他就开始怀疑孔子是不是想要有什么谋反的心思。这个毛病确实是特别不好的。这也导致了孔子害怕自己获罪,于是直接干脆点离开了卫国。其实这样一来,对孔子来说也是一个挺大的打击。这时候他刚刚在鲁国堕三都失败,此时到了卫国,又因为国君的猜疑只好再次去周游。不过正是这一点,反而给了孔子更大的动力。他现在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也正是因为这一次的失败,他会更加渴望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渴望完成自己的心愿。所以孔子肯定不会在这一次就放弃,而是会更加的勇往直前。
孔子离开卫国之后,随即来到了陈国。当时,他们在行路的过程中路过了匡这个地方。首先是因为阳虎曾经的手下的来到让匡人以为阳虎再次来了。再加上,因为孔子跟阳虎长得很像,于是他们还把孔子给关了起来。孔子的弟子们都感到害怕。不过,孔子却在这个时候说了一句话,而正是这句话的我们才真正的体会到了孔子。他说:“就算周文王此时已经死了,但是礼乐制度和周礼却无处不在。既然上天没有让礼乐制度消失,那就说明上天有意不让它消失。既然如此,那么匡人又能对我们怎么样呢?”正是在这个时候,孔子真正的体会到了上天所赐予他的天命。上天就是把传播礼乐制度的这个任务交给了孔子,让他恢复礼乐制度,让他重新拯救这个世界。其实光是这一句话,就可以将孔子的一生和孔子的所有思想哲学贯穿起来。孔子的理想是恢复礼乐制度,而这句话正是表明了他如此的意愿,表明了他的理由。其实此时的孔子还处在危险之中,但是正是因为他的这个想法重新给了他力量,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要恢复礼乐制度的这个理想。
再后来,他其实又回到过一次卫国。而这次当他回到卫国之后,卫灵公的夫人南子还因为欣赏孔子的才华而召过他一次。对于这位南子夫人吗…孔子其实是特别不想见她的。因为这位夫人的名声不是很好,外面有传言说她不守妇道。而孔子对于这样的人,自然也是能避开则避开。但是这次不一样,因为这位夫人在召他来的时候已经给他下了最后通牒。告诉他如果想跟国君有一个好的关系的话,就必须要先来见她。而孔子想想,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还是去吧。孔子最终还是去到了南子夫人那里。而子路肯定无法理解孔子的所作所为,于是他就很生气地来找孔子,问他为什么要见她。而孔子也无法跟他解释清楚,于是就干脆直接发了个毒誓。而子路为什么无法理解孔子呢?因为孔子此时最重要的心愿就是恢复礼乐制度,这被他摆在了头号位上。而子路肯定无法理解孔子此时到底有多么强烈的心愿,所以孔子也没有跟他做过多的解释。不过,就是因为孔子这一见,还让他惹出了很多绯闻。后来有一次,卫灵公乘车上街,他跟南子夫人一起坐在了第一辆车中,但是却把孔子安排在后面一辆车中。而就是因为这一下,让孔子直接离开了卫国。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孔子不会就因为国君没有跟他坐在一起就生气走了吧?肯定不是这个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卫灵公对于美色和道德的重视程度竟然是一样的!既然他对于孔子的道德如此不感兴趣,那么孔子跟他就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了。而且孔子自己也非常厌恶他这样的行为。不过,就算孔子这一次再次离开,我们都知道,他肯定也不会就此放弃或者归隐什么的。有的时候,挫折总是能反向激起人们的勇往直前。
而在此时,而孔子所背负的天命,其实正是他为什么会有恢复礼乐制度这个理想的理由。孔子所期望看到的就是自己再次将礼乐制度发扬起来,重新见证一个西周那样的伟大王朝。如果上天有意毁灭礼乐制度,那么为什么现在我们却可以知道呢?这也正说明了孔子迫切的意愿,子路无法理解他,很多人都无法理解他。但只有他自己才了解,他之所以如此的渴望恢复礼乐制度,正是因为礼乐制度有多么的重要。重要到足以让他这么不顾一切的去追求。而此时的孔子也理解了,到底什么,才是上天赋予给自己的“天命”。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