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现象: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工人远离工厂?“用工荒”怎么破?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给各国各地区带来了巨大的伤害,至今仍然未见有消停的迹象。
不管是人的安全,还是经济发展,全球一片“萧条”,而我国,因为处置得当,把影响降到了最低。2020年,在全世界GDP一片负增长中,我国独树一帜(增长2.3%)。
能够取得如此成就,离不开合理的统筹部署和人民团结一致的心,更是离不开强大的制造业。
经过这次新冠疫情,也让世界看到了我们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地位。
我国制造业有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国际工业体系上分为39个大类,191个中类和525个小类,我们几乎拥有了所有类型的生产和研发能力,中国确实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不过,虽然如此,制造业大国地位目前面临了一些瓶颈。
高端技术被“卡脖子”,中低端技术又难以攻克,造成成本高等困难。
就我现在从事的行业,一般核心设备如离心机,就来自德国、比利时等制造业强国。
电机、减速机来自德国西门子,设备轴承来自瑞典(SKF)。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造业强国品牌,更是数不胜数,如徕卡、日产、丰田、本田、奔驰、大众等。
其实,高端技术一时落后不可怕,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只要花上时间,凭借中国人的智慧和勤劳,必然能够迎头赶上。
更大的问题是制造业缺人,不要说技术型人才,连一线操作型都缺。
根据人社部公布的2021年第二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榜,新进排行30个职业中,近半数与制造业等相关。
机修钳工、冲压工、金属热处理工等职业呈现短缺程度加大的趋势。
总之一句话,制造业缺人,很缺!
2004年,当时首选之地是广东东莞,那个时候的招聘市场是人山人海。
如今再观,招聘市场一片冷清,当然,也许是网络发达的缘故,转移到了网上。
当年我国的总人口并没有如今多,2004年总人口在13亿左右,但却不缺人,而现在是14亿人口,却是到处“用工荒”。
特别是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缺人更严重。
以至于,招不到人之后,把工厂往内地搬迁,内地不行再往附近国家搬迁,如东南亚等国家。
“用工荒”这个词,大家并不陌生,它的存在已有好几年,或者说在90后和00后开始步入 社会 后,这个词出现的频率是越来越高。
我国是人口大国,工人起码有几亿,按正常逻辑来说,不应该缺人,虽然,生育率持续降低,老龄化进一步加重,老年人口占比越来越高,但也没到招不到人的局面。
事实也确实如此,身边其实有不少人是待业在家的,或者说是所谓的“自由职业者”。
这些人不想工作吗?
并不是,反而非常想要拥有一份工作,只不过,要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并不容易,只能暂时打打临时工,“骑驴找马”。
工厂都出现“用工荒”了,“闲”着的人就是望而不进,仿佛工厂就是雷区。
在有的地区,连老板都亲自上阵,就是想用三寸之舌招几个如意的员工,就是招不到,即使有的工厂开出8000至上万的“高薪”。
招不到员工,留不住工人,很多企业,把主意打到了学生身上,每逢暑寒假,是浩浩荡荡的一片景象,学生被劳务公司安排到不同的工厂,很多工厂也把生产计划尽量排在暑寒假期。
一边招不到人,靠学生来弥补用工荒,一边找不到工作,这样的现象,并不是少见。
对于制造业工厂“用工荒”的根本性原因,最主要是 年轻人认为进工厂当工人是一件“不体面”的工作,每逢与长辈聊天都“羞于启齿”。
工资待遇,工作环境问题,管理不人性化,工厂的倒班制度,这些是让工人觉得不体面的最主要因素。
这也是造成工人不愿继续在工厂发展的原因。
或者,在工厂上班就谈不上发展,未来可预见。
身处工厂,不难发现,很多工厂是月月招人,而最后留下来的渺渺无几,不少人更是前脚刚进后脚就走。
直接的原因就是工资低,制造业用工荒并不是没人,缺的是“廉价”的工人,一匹不吃草就可以干活的马。
只要工资高,根本不愁招。
前几年上海特斯拉招聘,不知道大家是否还有印象,那是人山人海,上万人去面试。
当时特斯拉定的基本工资6500,要知道上海的基本工资也才2480(现在2590)!
除此之外,就是管理问题,时代进步,管理并没有太大改变,反而是越来越落后。
在职场常听见; 一流企业文化管人,二流企业制度管人,三流企业人管人。
如果细心观察,大部分工厂还处在三流企业,甚至连三流都不如,别看这些工厂制度堆积如山,真正对企业有帮助的没几条。
而且,大部分管理者也并没有按照规章制度来管理,同样的一件事情,因管理者的喜好,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
而在如此多的制度中,唯独少了很重要的一条,那就是对管理者的约束制度。
而且,管理者喜欢谈理想,谈未来,讲奉献精神。
之前公司来了一个年轻的新员工小陈,95后,入职公司不久,就因为不适应公司的管理氛围,与领导发生了强烈的争执。
在争执中这位员工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也感叹工厂的变化。
这段话愿意是这样,“ 不要给我画大饼,我不是小孩,不要用老一辈思想观念来管理,我不是上一代人,没那么高的觉悟,给多少钱干多少活”!
这句话一出,领导红遍了脸,也让一旁80后的我尴尬万分!
通过小陈的话,也有了一丝思考。
年轻人并不是没有奉献精神,在新冠疫情初期,冲在前线的很多医护人员就是90后,你能说年轻人没大爱,没奉献精神?
为国家繁荣富强,为百姓幸福安康,即使再危险,任何一个年龄段的人都会放下个人利益冲锋在前。
70和80后在工厂努力耕耘,用身体 健康 ,用青春在为发展贡献力量,在工厂是有过付出的,出过力,流过汗,也是奉献。
只不过,随着发展,70和80渐渐迷茫了。
吃苦耐劳的结果并没有得到回报,若说一视同仁也就罢了,事实却不是这样的情况,工厂管理者、企业老板,甚至连不干活的明星与工人形成了明显反差。
工人并不仇富,仇的是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 ,更让工人无法接受的是不少挣着国人的钱却把钱花在了国外,或者干脆移民!
不少长着国人的脸在中国挣钱,一查其实是外国人!
比如,海底捞创始人张勇、SOHO中国前董事长潘石屹妻子张欣,在 娱乐 行业更是数不胜数。
工人可以两班两倒和996,更是可以无私奉献,但,不会为不劳而获的人无私奉献。
所以,你看到了工人的离开,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的现象。
工资待遇、工厂管理环境、作业制度等只是表面原因,最主要还是要从 社会 价值观导向,分配合理性,思想教育上要多一份思考。
好消息是,《中国制造2025》的出现,说明国家非常重视制造业,最近的一系列教育改革,说明重视教育,所以,未来不管是制造业还是教育,随着国家的重视,一定会越来越好!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