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团圆饭的风俗:
团圆饭通常是旧时关东农家中一年内最丰盛的一顿饭,必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满桌的酒菜中必须要有鱼,表示新的一年有余钱、余粮,一切都很宽裕;还必须有一碗红烧丸子,表示合家团圆。
曹保明介绍说:“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团圆饭的风俗。”
关东老百姓始终有“穷过年,富过年,不吃饺子没过年”的说法。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施立学介绍说,饺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围绕饺子的起源,民间产生过不同的传说和故事,但关东人一直崇尚春节的第一顿饺子在除夕夜子时(零点)吃,此风俗遍布关东城乡,并世代相传至今。
土家团圆饭风俗:扣肉灌海椒 两者不可少刚进腊月,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板溪乡红杏村农民许文旭家就忙开了。为了准备好这顿团圆饭,一些必不可少的传统主菜不提前十天半月准备是不行的。其中最主要的当数“扣肉”和“灌海椒”。
许文旭说,“扣肉”看似简单,但要做到真正肥而不腻、嫩滑爽口,是要下一番工夫的。“灌海椒”则是把糯米面拌上作料后填入一个个掏空的海椒中,然后放入咸菜罐子里封存半个月,到了除夕,拿出来用油一炸就可以上桌了。
令人意外的是,海带还曾一度成为土家团圆饭的主菜。因为以前土家族聚集地区吃盐都困难,医疗条件也差,经常有人因缺碘患上大脖子病。为了给家人补碘,土家人就在团圆饭上一道海带,以补充人体所需的碘。
在当时的条件下,海带对土家人来说,真可谓“山珍海味”,经常吃根本不可能,因此成了团圆饭上的一道好菜。如今,海带早已退出团圆饭的“舞台”。
土家人吃过团圆饭后,各家都会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围坐聆听老人讲故事,守岁到天亮,名叫“守田埂”,以表达对田地的热爱。
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年货,举凡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年节前要预先做好新年米饭,盛放在竹箩中,上面放红橘、乌菱、荸荠等果品及元宝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饭”。新年饮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语。江南人家新年泡茶敬客,茶盘里或碗盖上放两只橄榄,称为“无宝茶”。新年吃饭,必有炒青菜,说吃了“亲亲热热”;必吃豆芽菜,因黄豆芽形似“如意”;每餐必食鱼头,但不能吃光,叫做“年年有鱼(余)”。
北京风俗
北京民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首先进入节日的食品是“祭灶”用的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有些酸味儿,在生活不太富裕的时代,这是极好的美食。而且,家中有了糖瓜和关东糖,预示着春节已经不远了。当然,“灶王爷”不食人间烟火,这种希冀“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贿赂”,自然成为孩子们的口中之物。 老北京人,特别讲究“过年”,于是便有了:“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民谣。民谣中列举的腊八粥、炸豆腐、炖羊肉等等,都是春节老北京的美食。今天,这些都是家常便饭,但在五六十年代只能在过年时方可大饱口福。
来源于百度百科
从营养方面来说,北方人似乎显得比较粗犷,没有南方人那么讲究。南方人吃饭讲究味道和营养,而北方人则是能吃就行,各有各的特色,但是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在过年这个隆重的节日里,都会把最受大家关注的菜肴端到桌子上来,足以表现出大家对这个节日的重视。
不过也有很多朋友说,过年的时候的团圆饭,南方和北方差异是非常大的,其实网友说的也是稍微有些道理的,从两地的特色菜上就能看出来,我们今天就来看一看各个地区的代表菜吧。
首先我们先看一看南方的菜谱,过年时最有亮点的就是,各种海鲜一同上桌,不管是从味道还是从营养上来看,都是十分丰盛的。而且还带有当地最著名的菜肴,就比如湖南地区的武昌鱼,这是在过年时期最有特色的一道美食,做法难度特别高,但是制作出来的鱼就像孔雀开屏一样,十分有创意。
在广东地区也有一道十分特殊的菜,名字很响亮,叫做鸿运当头。但是这道菜并没有严谨的做法和标准,什么都可以做,不过本地人喜欢用鱼头做,烹饪起来难度也不是很大,但是他的名字就足以展现出过年的气氛,代表着红红火火。
北方人的过年菜谱,一般都是用猪肉和牛羊肉为主要食材,比起南方来,海鲜就要少很多。甚至有的人都没做海鲜,就算做,也最多只是一条鱼,一盘虾而已。北方最本土的一道特色菜就是小鸡炖蘑菇,这道菜可以说是北方人餐桌上最硬的一道菜,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北方菜之一。
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年货,举凡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年节前要预先做好新年米饭,盛放在竹箩中,上面放红橘、乌菱、荸荠等果品及元宝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饭”。新年饮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语。江南人家新年泡茶敬客,茶盘里或碗盖上放两只橄榄,称为“无宝茶”。新年吃饭,必有炒青菜,说吃了“亲亲热热”;必吃豆芽菜,因黄豆芽形似“如意”;每餐必食鱼头,但不能吃光,叫做“年年有鱼(余)”。
北京风俗
北京民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首先进入节日的食品是“祭灶”用的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有些酸味儿,在生活不太富裕的时代,这是极好的美食。而且,家中有了糖瓜和关东糖,预示着春节已经不远了。当然,“灶王爷”不食人间烟火,这种希冀“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贿赂”,自然成为孩子们的口中之物。 老北京人,特别讲究“过年”,于是便有了:“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民谣。民谣中列举的腊八粥、炸豆腐、炖羊肉等等,都是春节老北京的美食。今天,这些都是家常便饭,但在五六十年代只能在过年时方可大饱口福。
来源于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