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简·爱》这本书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它讲述的是一个爱与尊严的故事,并告诉人们一个人生的真谛。
简·爱生存一个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遗弃、表姐的歧视和表哥的侮辱和毒打……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性格,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她坚定不移地去追求一种光明的、圣洁的、美好的生活。
当简·爱认识罗切斯特先生,并与罗切斯特互生爱慕之情,即将步入婚姻殿堂之时,却发现罗切斯特早有妻室——一个被囚禁在阁楼里的疯女人。伤心之余,简·爱孤身逃离庄园,四处流浪,后来因为心中一直对罗切斯特念念不忘,又重新回到他身边。这是庄园已是面目全非,罗切斯特也双目失明,但简·爱毅然地和他走到了一起。
这部小说情节引人入胜,语言质朴无华,景物描写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许多环境描写也是既真实又典型的。如简·爱在舅母家里的生活、在孤儿院里的遭遇以及她和牧师圣·约翰的关系等,都是对当时英国社会生活的如实描写。而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是对孤儿院的描写。在《简·爱》中,夏洛蒂是用第一人称来叙述的,同时包含着强烈的感情,因此对孤儿遭受摧残的心理状态的描写更为细腻、真实,从而加深了对这一现实的揭示和控诉。
简·爱是一代又一代的女性心中最平易近人的偶像,她不会难以靠近,她的影子飘散在我们的周围。简·爱这个艺术形象之所以能够震撼和感染一代又一代各国读者,正是她以自爱和自尊为人生的支柱,才使得自己的人格魅力得以充分展现。倘若把《简·爱》和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做比较,简·爱比那个不愿意活在男人的荫蔽下而选择离家出走的娜拉走得更远、更具有革命性。在《简·爱》中,有这么一段话,是简·爱对罗切斯特说的。“你以为我穷、不美,我就低你一等?你错了。我们是平等的。就像我们同样穿行过坟墓,同样站在上帝的脚跟前,我们是平等的。因为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女主人对爱情追求发自心底的平等,并带有宗教般的虔诚。这样的话在任何时候都是激动人心的,而出自一个独立人格、自尊心强的女性之口则显得更加有力量。
这部作品,语言文字的优美流畅,那何须我多说。而女主人公那份坎坷曲折的经历和她追求平等真挚爱情的执著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我真的很喜欢她。
简·爱自幼失恃,寄养在舅母家,不幸她舅母是个蛮横凶残的母夜叉,她没有的到起码的关怀和爱抚。不是把她视为亲戚,而是把她看作下人,备受种种的歧视和凌辱,可贵的是她并没有因痛苦的折磨打垮下去,而是坚强地反抗着那种种的不公平,哪怕自己的力量是多么微弱,也没有轻易地屈服,而是无所畏惧地表现自己的愤怒和抗拒。可想而知,她的激烈举动,无视主人的权威,让一些一辈子谦恭本分的奴仆感到万分的震动,难以理解,以为她简直是疯了,对主人如此不敬。当然她的反抗是要付出代价的,遭到了严厉的惩罚,"关黑屋"的禁闭,那会多么严重地伤害一个幼小的渴望温情爱抚的心灵呵,那里的黑暗、凄冷、恐怖、无助、孤单,即使换成大人,也是难以承受的,何况是一个小孩,她舅母也实在太残忍了,简直不可理喻。这份可怕的经历或许影响了她的一生,使得她在坚强的性格中仍有特别敏感的自尊,那种怕再受到伤害而采取的谨慎自卫的态度不能说与此无关。那时她的感觉是整个世界都要来压迫她,能依靠的唯有她自己,这便是那种经历使她形成的人生观念。后来在教会学堂里遭受了不少磨难,只是让她越来越坚强,形成鲜明独立的个性。遇到罗切斯特后,发生的一切,更是把她个性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简·爱在罗沃德教会学校生活的那一节内容给我不少教益和启示。看到可恶的牧师布鲁赫斯特视察学校发表的那发陈腐、尖酸、刻毒的无理说教时,我内心忍不住要咒骂起来,且不指责那学校非常恶劣的物质生活条件,单看那精神上的重重桎梏在不断损耗少年儿童的生命活力,就让我感到难以言明的压抑。在那里,天真活泼遭到批判,谦恭本分得到提倡,他们培养的决不是身心健全的人,而是绝对顺从的忠实奴仆。许多小孩在这种冷酷压制的管教下已经习惯麻木而不知反抗了,唯有海伦和简·爱没有迷失自我,仍以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不满的情绪,仅凭一点微小的力量便于不公正作勇敢的斗争,即使为此遭受重罚也毫不在乎,勇敢地承受下来,坚强地捍卫着自我的尊严,绝不向那邪恶势力低头屈服。我真的很欣赏简·爱那种坚强鲜明的个性,绝不用虚伪的方式去换取别人一点可怜的"爱",而是真诚地按自己的真实愿望和想法去生活,率真地流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绝不会违心地把讨厌说成喜欢,哪怕为此遭罚也绝不改悔,那份坚持与勇气能不让我产生钦佩之情吗?我想做人就该那样,爱憎分明,真诚率直,纵使这样做会失去一些所谓的"好处",甚至招致灾难,但人生唯有经历这些挫折磨练后才有希望走向成熟和坚强,温室里的花朵不经风雨终究是弱者,因此,不要逃避,勇敢地向世界大声宣布:风雨尽管来,好汉不惧怕。 她便是我心中理想女性的化身,聪慧、坚定却不乏温柔,心地纯洁善良,诚实坦白,像一颗闪耀夺目光辉的明珠,人性的尊严和美在她身上那么充分地体现出来,"你难道认为,我会留下来甘愿做一个对你来说无足轻重的人?你以为我是一架机器?--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能够容忍别人把一口面包从我嘴里抢走,把一滴生命之水从我杯子里泼掉?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矮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不是想错了吗?--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姿色和充足的财富,我会使你同我现在一样难分难舍,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大学时校园广播站就经常播放《简·爱》的电影配音选段,我对这段话感触尤深。虽然她长得不漂亮,身材瘦小,外表确实不吸引人,但她内涵丰富、气质高贵、个性鲜明,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而那才是一个女人不会被岁月吞噬的真正值得骄傲自豪的宝贵财富,不管岁月在她脸上如何无情地刻下衰老的痕迹,她内心散发的迷人芳香不会消逝,她依然是个具有独特魅力的可爱女人,因为她全力追求的不是虚饰灵魂炫耀自我的物质享受,而是一份平等相待、铭心刻骨、不容玷污的纯洁爱情,尤其是当她重回桑菲尔德庄园,出现在她面前的只是一片废墟,此时她的爱人罗切斯特已经双目失明,钱财已空,但她仍义无反顾地嫁给他,为陷入失望悲痛的他创造幸福,爱情的执著与伟大在此处闪烁灿烂光芒,令我无限感动和欣赏。多么痴情多么忠诚的奇绝女子,我到哪里寻觅你的芳踪。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它的主题思想是:通过格列佛在利立浦特、布罗卜丁奈格、勒皮他和慧骃国的种种奇遇,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社会的一些矛盾,揭露批判了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以及英国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疯狂掠夺和残酷剥削。因为早在18世纪早期,秩序更迭、工商繁荣、物欲张扬、政界腐败、党争激烈及对外扩张等共同构成了英国生活的主旋律,所以斯威夫特就敏锐地抓住了时代的特点和弊病,痛下针砭,写下了这部游记。
这本书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格列佛在慧骃国的经历。这个国家的统治者是富有理性,公正而诚实的马,供马驱使的耶胡(指人)却是一群丑陋龌龊、贪婪淫荡、残酷好斗的畜类。耶胡好吃懒做,贪得无厌,特别喜欢在田间寻找一种发亮的石头。为了争夺石头,它们就会搏斗起来,甚至发动大规模的战争。它们喜欢吮吸一种草根,吃多了以后就相互搂抱、厮打,丑态百出。它们也有自己的头目,头目还有宠臣。这些宠臣被主子抛弃以后会受到全族类的凌辱。从耶胡的种种特性来看,当时的社会罪恶者诸如贪财好斗、酗酒荒淫都集中在耶胡的身上。斯威夫特所创造的耶胡无非是对当时英国的社会政治生活和恶劣风尚的集中讽刺。
《格列佛游记》不但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具有比较完美的艺术形式。斯威夫特的艺术技巧有许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首先,斯威夫特利用虚构的情节和幻想手法刻画了当时英国的现实,同时他也是根据当时英国的现实才创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童话般的幻想世界,斯威夫特的幻想和现实是和谐统一的,格列佛在小人国、大人国、飞岛、马国的遭遇各不相同,但都安排得合情合理,毫无破绽。他每到一个幻想国度都受到不同的待遇,绘声绘色,使作品具有艺术的真实感,这种真实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从而使讽刺达到高度的效果。
本书中还存在一些保守思想,比如说,第一卷中谈到利立浦特的学校男女有别,贵族和平民的制度不同;第四卷中谈到慧骃国有的马毛色不同,智能也远逊于马主人,所以永远居于仆人的地位,不能也不会发生僭越的事。这两点都说明斯威夫特本身也有封建的尊卑等级观念。
这部小说是令人觉得值得品味的,你只要读过此游记,你的情感就会升华,因为你会为作者的神奇又丰富的想象力以及笔下的精彩描述所折服!
这几天,读了一篇小说名叫《格列佛游记》,它已清晰的文字把我带入一个奇特的意境,以幽默而讽刺的语言描述了一个混浊的社会。读完之后,所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如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当然其中一波三折的剧情,也使我为之心惊肉跳,然而,另我印象深刻的要数主人公在小人国的经历。
曾经来往繁密,友好的两个国家,不来夫斯古帝国和利里浦特国,受贪婪野心的驱动,导致兵戈相向,发动战争,主人公帮助利里浦特人打败了不来夫斯古帝国的入侵,受到厚赏。而之后主人公因心存正义而直接拒绝他国国君的无理要求,却让国君无法接受,从此在国君心中种下憎恨的幼苗,再加上官员暗中中伤主人公,他在国君心目中的形象一下子宛如天使变为魔鬼,以至与个别朝廷官员想把主人公置之死。
这就如同书中所说“伟大的功绩在君王眼里能算什么,如果一时你拒绝满足君王的奢望,即使你从前立过大功也绝不能得到宽恕”。
读到此刻,我颤抖了,不由得感到一丝心寒;所谓忠言逆耳,忠臣自然不得国君心喜;小人对君子的猜忌之心,君子自然被诋毁形象。想到这,我不由得感叹历史上的忠臣最终能得到君王善待的又有几个呢?但至少主人公近乎是其中的一个。
这篇游记写出来的,在我脑海呈现出的,是一个浑浊,无情的生活,是过去的生活的缩影!从作者描写隐含的嘲讽和蔑视中,处处体现出抗争精神。而游记反映出来的当时英国的社会风貌,也让我明白到在时代进步的背后往往充斥着不幸与荆棘,但无论如何,它毕竟是生活,这篇小说可谓悲喜交织
简·爱生存一个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遗弃、表姐的歧视和表哥的侮辱和毒打……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性格,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她坚定不移地去追求一种光明的、圣洁的、美好的生活。
当简·爱认识罗切斯特先生,并与罗切斯特互生爱慕之情,即将步入婚姻殿堂之时,却发现罗切斯特早有妻室——一个被囚禁在阁楼里的疯女人。伤心之余,简·爱孤身逃离庄园,四处流浪,后来因为心中一直对罗切斯特念念不忘,又重新回到他身边。这是庄园已是面目全非,罗切斯特也双目失明,但简·爱毅然地和他走到了一起。
这部小说情节引人入胜,语言质朴无华,景物描写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许多环境描写也是既真实又典型的。如简·爱在舅母家里的生活、在孤儿院里的遭遇以及她和牧师圣·约翰的关系等,都是对当时英国社会生活的如实描写。而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是对孤儿院的描写。在《简·爱》中,夏洛蒂是用第一人称来叙述的,同时包含着强烈的感情,因此对孤儿遭受摧残的心理状态的描写更为细腻、真实,从而加深了对这一现实的揭示和控诉。
简·爱是一代又一代的女性心中最平易近人的偶像,她不会难以靠近,她的影子飘散在我们的周围。简·爱这个艺术形象之所以能够震撼和感染一代又一代各国读者,正是她以自爱和自尊为人生的支柱,才使得自己的人格魅力得以充分展现。倘若把《简·爱》和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做比较,简·爱比那个不愿意活在男人的荫蔽下而选择离家出走的娜拉走得更远、更具有革命性。在《简·爱》中,有这么一段话,是简·爱对罗切斯特说的。“你以为我穷、不美,我就低你一等?你错了。我们是平等的。就像我们同样穿行过坟墓,同样站在上帝的脚跟前,我们是平等的。因为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女主人对爱情追求发自心底的平等,并带有宗教般的虔诚。这样的话在任何时候都是激动人心的,而出自一个独立人格、自尊心强的女性之口则显得更加有力量。
这部作品,语言文字的优美流畅,那何须我多说。而女主人公那份坎坷曲折的经历和她追求平等真挚爱情的执著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我真的很喜欢她。
简·爱自幼失恃,寄养在舅母家,不幸她舅母是个蛮横凶残的母夜叉,她没有的到起码的关怀和爱抚。不是把她视为亲戚,而是把她看作下人,备受种种的歧视和凌辱,可贵的是她并没有因痛苦的折磨打垮下去,而是坚强地反抗着那种种的不公平,哪怕自己的力量是多么微弱,也没有轻易地屈服,而是无所畏惧地表现自己的愤怒和抗拒。可想而知,她的激烈举动,无视主人的权威,让一些一辈子谦恭本分的奴仆感到万分的震动,难以理解,以为她简直是疯了,对主人如此不敬。当然她的反抗是要付出代价的,遭到了严厉的惩罚,"关黑屋"的禁闭,那会多么严重地伤害一个幼小的渴望温情爱抚的心灵呵,那里的黑暗、凄冷、恐怖、无助、孤单,即使换成大人,也是难以承受的,何况是一个小孩,她舅母也实在太残忍了,简直不可理喻。这份可怕的经历或许影响了她的一生,使得她在坚强的性格中仍有特别敏感的自尊,那种怕再受到伤害而采取的谨慎自卫的态度不能说与此无关。那时她的感觉是整个世界都要来压迫她,能依靠的唯有她自己,这便是那种经历使她形成的人生观念。后来在教会学堂里遭受了不少磨难,只是让她越来越坚强,形成鲜明独立的个性。遇到罗切斯特后,发生的一切,更是把她个性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简·爱在罗沃德教会学校生活的那一节内容给我不少教益和启示。看到可恶的牧师布鲁赫斯特视察学校发表的那发陈腐、尖酸、刻毒的无理说教时,我内心忍不住要咒骂起来,且不指责那学校非常恶劣的物质生活条件,单看那精神上的重重桎梏在不断损耗少年儿童的生命活力,就让我感到难以言明的压抑。在那里,天真活泼遭到批判,谦恭本分得到提倡,他们培养的决不是身心健全的人,而是绝对顺从的忠实奴仆。许多小孩在这种冷酷压制的管教下已经习惯麻木而不知反抗了,唯有海伦和简·爱没有迷失自我,仍以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不满的情绪,仅凭一点微小的力量便于不公正作勇敢的斗争,即使为此遭受重罚也毫不在乎,勇敢地承受下来,坚强地捍卫着自我的尊严,绝不向那邪恶势力低头屈服。我真的很欣赏简·爱那种坚强鲜明的个性,绝不用虚伪的方式去换取别人一点可怜的"爱",而是真诚地按自己的真实愿望和想法去生活,率真地流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绝不会违心地把讨厌说成喜欢,哪怕为此遭罚也绝不改悔,那份坚持与勇气能不让我产生钦佩之情吗?我想做人就该那样,爱憎分明,真诚率直,纵使这样做会失去一些所谓的"好处",甚至招致灾难,但人生唯有经历这些挫折磨练后才有希望走向成熟和坚强,温室里的花朵不经风雨终究是弱者,因此,不要逃避,勇敢地向世界大声宣布:风雨尽管来,好汉不惧怕。 她便是我心中理想女性的化身,聪慧、坚定却不乏温柔,心地纯洁善良,诚实坦白,像一颗闪耀夺目光辉的明珠,人性的尊严和美在她身上那么充分地体现出来,"你难道认为,我会留下来甘愿做一个对你来说无足轻重的人?你以为我是一架机器?--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能够容忍别人把一口面包从我嘴里抢走,把一滴生命之水从我杯子里泼掉?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矮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不是想错了吗?--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姿色和充足的财富,我会使你同我现在一样难分难舍,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大学时校园广播站就经常播放《简·爱》的电影配音选段,我对这段话感触尤深。虽然她长得不漂亮,身材瘦小,外表确实不吸引人,但她内涵丰富、气质高贵、个性鲜明,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而那才是一个女人不会被岁月吞噬的真正值得骄傲自豪的宝贵财富,不管岁月在她脸上如何无情地刻下衰老的痕迹,她内心散发的迷人芳香不会消逝,她依然是个具有独特魅力的可爱女人,因为她全力追求的不是虚饰灵魂炫耀自我的物质享受,而是一份平等相待、铭心刻骨、不容玷污的纯洁爱情,尤其是当她重回桑菲尔德庄园,出现在她面前的只是一片废墟,此时她的爱人罗切斯特已经双目失明,钱财已空,但她仍义无反顾地嫁给他,为陷入失望悲痛的他创造幸福,爱情的执著与伟大在此处闪烁灿烂光芒,令我无限感动和欣赏。多么痴情多么忠诚的奇绝女子,我到哪里寻觅你的芳踪。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它的主题思想是:通过格列佛在利立浦特、布罗卜丁奈格、勒皮他和慧骃国的种种奇遇,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社会的一些矛盾,揭露批判了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以及英国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疯狂掠夺和残酷剥削。因为早在18世纪早期,秩序更迭、工商繁荣、物欲张扬、政界腐败、党争激烈及对外扩张等共同构成了英国生活的主旋律,所以斯威夫特就敏锐地抓住了时代的特点和弊病,痛下针砭,写下了这部游记。
这本书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格列佛在慧骃国的经历。这个国家的统治者是富有理性,公正而诚实的马,供马驱使的耶胡(指人)却是一群丑陋龌龊、贪婪淫荡、残酷好斗的畜类。耶胡好吃懒做,贪得无厌,特别喜欢在田间寻找一种发亮的石头。为了争夺石头,它们就会搏斗起来,甚至发动大规模的战争。它们喜欢吮吸一种草根,吃多了以后就相互搂抱、厮打,丑态百出。它们也有自己的头目,头目还有宠臣。这些宠臣被主子抛弃以后会受到全族类的凌辱。从耶胡的种种特性来看,当时的社会罪恶者诸如贪财好斗、酗酒荒淫都集中在耶胡的身上。斯威夫特所创造的耶胡无非是对当时英国的社会政治生活和恶劣风尚的集中讽刺。
《格列佛游记》不但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具有比较完美的艺术形式。斯威夫特的艺术技巧有许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首先,斯威夫特利用虚构的情节和幻想手法刻画了当时英国的现实,同时他也是根据当时英国的现实才创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童话般的幻想世界,斯威夫特的幻想和现实是和谐统一的,格列佛在小人国、大人国、飞岛、马国的遭遇各不相同,但都安排得合情合理,毫无破绽。他每到一个幻想国度都受到不同的待遇,绘声绘色,使作品具有艺术的真实感,这种真实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从而使讽刺达到高度的效果。
本书中还存在一些保守思想,比如说,第一卷中谈到利立浦特的学校男女有别,贵族和平民的制度不同;第四卷中谈到慧骃国有的马毛色不同,智能也远逊于马主人,所以永远居于仆人的地位,不能也不会发生僭越的事。这两点都说明斯威夫特本身也有封建的尊卑等级观念。
这部小说是令人觉得值得品味的,你只要读过此游记,你的情感就会升华,因为你会为作者的神奇又丰富的想象力以及笔下的精彩描述所折服!
这几天,读了一篇小说名叫《格列佛游记》,它已清晰的文字把我带入一个奇特的意境,以幽默而讽刺的语言描述了一个混浊的社会。读完之后,所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如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当然其中一波三折的剧情,也使我为之心惊肉跳,然而,另我印象深刻的要数主人公在小人国的经历。
曾经来往繁密,友好的两个国家,不来夫斯古帝国和利里浦特国,受贪婪野心的驱动,导致兵戈相向,发动战争,主人公帮助利里浦特人打败了不来夫斯古帝国的入侵,受到厚赏。而之后主人公因心存正义而直接拒绝他国国君的无理要求,却让国君无法接受,从此在国君心中种下憎恨的幼苗,再加上官员暗中中伤主人公,他在国君心目中的形象一下子宛如天使变为魔鬼,以至与个别朝廷官员想把主人公置之死。
这就如同书中所说“伟大的功绩在君王眼里能算什么,如果一时你拒绝满足君王的奢望,即使你从前立过大功也绝不能得到宽恕”。
读到此刻,我颤抖了,不由得感到一丝心寒;所谓忠言逆耳,忠臣自然不得国君心喜;小人对君子的猜忌之心,君子自然被诋毁形象。想到这,我不由得感叹历史上的忠臣最终能得到君王善待的又有几个呢?但至少主人公近乎是其中的一个。
这篇游记写出来的,在我脑海呈现出的,是一个浑浊,无情的生活,是过去的生活的缩影!从作者描写隐含的嘲讽和蔑视中,处处体现出抗争精神。而游记反映出来的当时英国的社会风貌,也让我明白到在时代进步的背后往往充斥着不幸与荆棘,但无论如何,它毕竟是生活,这篇小说可谓悲喜交织
参考资料: 百度知道、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