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直很想了解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现在终于有机会拜读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巨人三传》中的《贝多芬传》,从中不仅看到了贝多芬坎坷的生活和艰辛的创作历程,同时看到了这位艺术大师伟大的心灵。 首先真的要感谢罗兰大师为我们创造了这部享誉文坛的巨作,他用生动而又通俗的语言以及丰富的材料向人们道出:任何伟人的天才必定要经过一个与同他对立的社会激烈斗争的过程,才能完全展现他们的天才,完成他们的创作。欣赏《贝多芬传》时,与其把它当作是一部人物传记,不如把它当成是文学作品来欣赏,因为它既有大量翔实的史料,又有通俗生动的文学语言,既有传记的真实性,又有文学作品的审美观。罗兰的《贝多芬传》在揭示贝多芬面对各种困难——爱情的破灭、贫困的侵扰、致命的耳聋——但在精神上依旧坚贞不屈,而且最终在欢乐的凯歌中完成了举世闻名的第九交响曲乐章,从中投射出了罗兰对伟人强烈的敬仰之情。 这部作品的一大特点是抒情贯穿始终。贝多芬是一个音乐伟人,于是罗兰在诠释他的人生时,又犹如诠释他的交响乐一般,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我在欣赏这篇传记时觉得它也像贝多芬的交响乐一样激昂的原因吧。这篇作品的抒情格调,就犹如贝多芬的交响乐一样抑扬顿挫,其中,罗兰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满怀激情的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中充满欢乐的情调描绘出来,并且将这种格调贯穿了全篇作品,于是《贝多芬传》自然而然地也成了一部激昂的交响曲。 虽然《贝多芬传》充斥了抒情的格调,但在谋局布篇上,罗兰还是忠于传记的写法,以贝多芬的生平事迹为主线展现主人公的顽强意志。首先,罗兰用了一大段的文字来刻画贝多芬的肖像,让读者对贝多芬的形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仿佛贝多芬那充满忧郁的双眼就在我们的眼前。在有了第一观感的时候,罗兰带领我们走进了贝多芬的生活,霎时间,贝多芬的喜怒哀乐又让读者与其同喜同悲,仿佛我们是在身临其境地陪伴贝多芬走过他的人生。 这里最值得一说的是罗兰对贝多芬之死的描写,如果要说贝多芬的一生是坎坷的,那么他的死是平静而震撼人心的。原文中有这么一段描写,让我感觉内心波澜壮阔。罗兰把他的一生比作一天——一个有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然后是一阵复一阵的狂风,黄昏将近,雷雨也随着酝酿。然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夹带着大风雨。接着有了一个大转变:“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给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又重还给了我们。”这是罗兰笔下的贝多芬的震撼人心的死,让我们既感受到了伟人死前的悲壮,也将伟人的精神永远铭记在心。这种写作手法就好象是电影中常用到的“蒙太奇”,不断变换镜头,罗兰最后引领读者从狂风骤雨中走出来,回到晴朗的白天,我想,他是要告诉我们:贝多芬的一生虽然历尽风雨黑暗,但他给后人留下的,永远是明朗的白天! 以上就是我对《贝多芬传》印象最深刻的两点。 《贝多芬传》的立意也是很高的,以我的理解,罗兰选取贝多芬作为他的写作对象,主旨是在于歌颂克服困难和战胜痛苦的精神。罗兰崇敬贝多芬,崇敬贝多芬的英雄主义,所以英雄主义精神贯穿整部作品。真可谓是英雄眼中看英雄。 通过这部作品,我既看到了文学大师罗曼.罗兰的光辉,又看到了音乐家贝多芬的才华。在文学史和音乐史上,他们都各有一席之地,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写下一篇又一篇的文章和乐章,所以,在我的眼中,他们都是我们值得尊敬的英雄!
20世纪初,有感于欧洲资产阶级日趋颓靡,法国青年作家罗曼.罗兰一度希望借助“英雄”人物来感召人们变革现实,先后创作了多部名人传记,其中《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被称为世界“三大英雄传”,又称“巨人三传”或《名人传》。
无论是音乐大家贝多芬,伟大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还是文坛泰斗托尔斯泰,在那闪耀着灼人光芒的背后,却是一个个的孤独者,精神上的孤独者,像是在茫茫无际的沙漠上徒步的行人,他们在不断地探索。
这是一种伟大的悲哀。精神上的痛苦让他们变得决绝,思想上的那种既受压抑又想冲破束缚追求自由的矛盾的内在爆发力,成就了他们无与伦比的艺术才华。
如果没有这种精神上的绝对的孤独,伟大的艺术作品该如何产生。音乐、雕塑、文学领域将平庸无奇,所谓的艺术再也不能称之为艺术。
贝多芬的孤独让人感动,他在孤旅中努力地寻找一个个突破口,希望能凿开一个小孔,他用音乐与外界的人沟通。
米开朗基罗,他的脚步是如此的匆忙,他的手永远是不停息地在抚摸着那一块块光洁的大理石,然后,在狂热的目光的注视下将这些冷冰冰的大理石一击一凿雕刻成一尊尊美丽的塑像。
托尔斯泰他拥有显赫的地位,多情的家人,可是他确确实实是一个孤独者,在精神的沙漠中为了创造一片片绿洲而努力开垦的行人。他永远渴望着人与人之间的爱,退让、宽恕、微笑、质朴、明净,这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美丽。
古人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印证了三位巨人孤寂的人生旅程,然而,他们却创造了人类艺术的辉煌,他们的作品流传千古
20世纪初,有感于欧洲资产阶级日趋颓靡,法国青年作家罗曼.罗兰一度希望借助“英雄”人物来感召人们变革现实,先后创作了多部名人传记,其中《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被称为世界“三大英雄传”,又称“巨人三传”或《名人传》。
无论是音乐大家贝多芬,伟大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还是文坛泰斗托尔斯泰,在那闪耀着灼人光芒的背后,却是一个个的孤独者,精神上的孤独者,像是在茫茫无际的沙漠上徒步的行人,他们在不断地探索。
这是一种伟大的悲哀。精神上的痛苦让他们变得决绝,思想上的那种既受压抑又想冲破束缚追求自由的矛盾的内在爆发力,成就了他们无与伦比的艺术才华。
如果没有这种精神上的绝对的孤独,伟大的艺术作品该如何产生。音乐、雕塑、文学领域将平庸无奇,所谓的艺术再也不能称之为艺术。
贝多芬的孤独让人感动,他在孤旅中努力地寻找一个个突破口,希望能凿开一个小孔,他用音乐与外界的人沟通。
米开朗基罗,他的脚步是如此的匆忙,他的手永远是不停息地在抚摸着那一块块光洁的大理石,然后,在狂热的目光的注视下将这些冷冰冰的大理石一击一凿雕刻成一尊尊美丽的塑像。
托尔斯泰他拥有显赫的地位,多情的家人,可是他确确实实是一个孤独者,在精神的沙漠中为了创造一片片绿洲而努力开垦的行人。他永远渴望着人与人之间的爱,退让、宽恕、微笑、质朴、明净,这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美丽。
古人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印证了三位巨人孤寂的人生旅程,然而,他们却创造了人类艺术的辉煌,他们的作品流传千古
2011-02-15
展开全部
书名:《爱的教育》
作者:亚米契斯
主要内容:这本书介绍了意大利小孩安利柯的生活和学习。写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戒启发性的文章,以及十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故事”。每章每节,都把“爱”表现得精髓深入、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爱的教育》里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它所写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卖炭人、小石匠、铁匠的儿子、少年鼓手、带病上课的教师……以及他们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把读者带入一个爱的世界,让我们在爱中受到教育。这本书里充满了爱。充满了让人羡慕的爱。
感受:在《爱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他们的爱里有宽容,有谦让,有亲情,有友谊。《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
作者:亚米契斯
主要内容:这本书介绍了意大利小孩安利柯的生活和学习。写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戒启发性的文章,以及十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故事”。每章每节,都把“爱”表现得精髓深入、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爱的教育》里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它所写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卖炭人、小石匠、铁匠的儿子、少年鼓手、带病上课的教师……以及他们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把读者带入一个爱的世界,让我们在爱中受到教育。这本书里充满了爱。充满了让人羡慕的爱。
感受:在《爱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他们的爱里有宽容,有谦让,有亲情,有友谊。《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