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街道地名

香港街道地名古怪,甚至有英国词语... 香港街道地名古怪,甚至有英国词语 展开
 我来答
家和万事兴2306
高粉答主

2019-10-30 · 关注我不会让你失望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643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0.9万
展开全部

1、弥敦道

弥敦路,香港最著名的街道之一,位于香港九龙,连接着Mong Kok和Tsim Sha Tsui的两个主要商业区。它是九龙区的主要道路。从尖沙咀的海边到九龙半岛以北的界街,两边有许多商住楼。佐敦至尖沙咀段已逐渐成为购物区。夜晚,游人如鱼得水,各种霓虹灯招牌令人眼花缭乱。

2、荷李活道

好莱坞路,有时被称为好莱坞路,是一个必要的旅游景点,游客参观香港。它位于香港上环的中央。这是香港开埠后修建的第一条街道,“好莱坞之路”这个名字与美国电影界的好莱坞无关,而是源于早期好莱坞周边的好莱坞。

好莱坞路东端与兰桂坊相连,旧的中央警察局也位于这条街上,老中央警卫站中央广场上的“龙I”酒吧吸引了很多足球明星来香港游玩。连接中部和中部山区的中央至中部山区自动扶梯系统也穿过好莱坞路。上环尽头楼梯街附近的一段河里霍路,是著名的河里霍路文武寺所在地。

3、煤气灯街

煤气街,也被称为“大理街”,一直是许多香港电视剧和电影的场景,大多把它作为香港的缩影。煤气街本身就是一条小街,只有一头可以通车,这条街和学昌街之间有一个花岗岩楼梯。楼梯两侧有四盏煤气灯,这是目前香港仅有的四盏灯。

在50年代以前,香港的煤气灯并不少见。他们是香港的主要照明路灯。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煤气灯已经被电灯取代。现在只剩下四个了,这很珍贵。煤气灯的这一部分被列为1979年8月15日香港的法定纪念碑。现在,这部分煤气灯每天从下午6点一直亮到早上6点,用于路灯照明。

4、庙街

庙街位于香港九龙油尖旺区油麻地,是香港独特的街道,这条街道由北向南延伸,连接了文明巷和约旦路,它以出售廉价商品的夜市而闻名。它被称为香港的民间夜总会,由于庙街的性质与旺角的“女子街”相似,游客以男性为主,所以也有“男子街”的称号。

庙街也有许多香港特色的摊位,包括海鲜、大米砂锅和各种面食。由于价格的普及和良好的口碑,他们非常受居民和外国游客的欢迎。

5、石板街

石板街的正式名称是“店扎街”,这是香港的一条街道,位于香港岛的中环。这条街道连接着山上的好莱坞路和山脚下的甘诺路,其中皇后路中间到好莱坞路的路段比较陡,所以这条路是用石头铺成的,设计成凹面和凸面两部分,方便行人上下,雨水从两边流过。因此,人们习惯称之为“石板街”。

1858,香港政府把这条街命名为“滇扎街”,以纪念香港第一任省长,滇查,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已将石板街列为一级历史建筑。

参考资料来源:

人民网-最有香港味的九大街道!

ao608
推荐于2017-09-25 · TA获得超过6581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27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香港一些街道或建筑物都以历届港督名字命名的.

  1.砵甸乍爵士(Sir Henry Pottinger)1843-1844(砵甸乍街,砵甸乍山郊游径)

  2.戴维斯爵士(Sir John Francis Davis)1844-1848(爹核士街)

  3.文咸爵士(Sir Samuel George Bonham)1848-1854(般咸道、文咸东街、文咸西街)

  4.宝宁爵士(Sir John Bowring)1854-1859(宝灵街)

  5.罗士敏勋爵(Lord Rosmead)1859-1865(罗便臣道、乐善美道)

  6.麦当奴爵士(Sir Richard Graves Mac Donnell)1866-1872(麦当奴道)

  7.坚尼地爵士(Sir Arthur Edward Kennedy)1872-1877(坚尼地道、坚尼地城海旁)

  8.轩尼诗爵士(Sir John Pope Hennessy)1877-1882(轩尼诗道)

  9.宝云爵士(Sir George Ferguson Bowen01883-1885(宝云道)

  10.德辅爵士(Sir George William Des Voeux)1887-1891(德辅道西、德辅道中)

  11.罗便臣爵士(Sir William Robinson)1891-1898(罗便臣道)

  12.卜力爵士(Sir Henry Arthur Blake)1898-1903(布力架街)

  13.弥敦爵士(Sir Mattew Nathan)1904-1907(弥敦道)

  14.卢嘉勋爵(The Lord Lugard)1907-1912(卢吉道)

  15.梅含理爵士(Sir Francis Henry May)1912-1918(梅道)

  16.司徒拔爵士(Sir Reginald Edward Stubbs)1919-1925(司徒拔道)

  17.金文泰爵士(Sir Cecil Clementi)1925-1930(金文泰道,金文泰中学)

  18.贝璐爵士(Sir William Reel)1930-1935(贝璐道、卑利街)

  19.郝德杰爵士(Sir Andrew Caldecott)1935-1937(郝德杰道)

  20.罗富国爵士(Sir Geoffry Alexander Stafford Northoote)1937-1941(罗富国径、施他佛道,罗富国校友会学校)

  21.杨慕琦爵士(Sir Mark Aitchison Young)1941-1947(没有)

  22.葛量洪爵士(Sir Alexander William George Herder Grantham)1947-1957(葛量洪医院)

  23.柏立基爵士(Sir Robert Brown Black)1958-1964(柏立基健康院,柏立基堂)

  24.戴麟趾爵士(Sir David Clive Crosbie Trench)1964-1971(呈祥道,戴麟趾夫人诊所)

  25.麦理浩勋爵(Lord MacLehose of Beoch)1971-1982(麦理浩径,麦理浩夫人度假村)

  26.尤德爵士(Sir Edward Youde)1982-1986(东区尤德夫人那打素医院)

  27.卫亦信勋爵(Lord Wilson of Tillyorn)1987-1992(卫亦信径)

  28.彭定康爵士(Christopher Francis Patten)1992-1997(没有)

  其他古怪街道名称:

  众坊街(Public Square Street)(九龙区)
  在一九七○年代之前,油麻地众坊街称为公众四方街,论者谓「公众四方」乃英文「Public Square」的误译,正确的译名应该是「公众广场」。这广场是指街上俗称为榕树头的空地。入夜后江湖卖艺者会在此地聚集,占卦算命、唱曲讲古。后来在改正街名的时候称为众坊街,便是取其公众聚集场所之意

  染布房街(九龙区)
  以前有一个很大规模染布工作的地方.

  洗衣街(九龙区)
  最早用洗衣机洗衣服的地方.

  西洋菜街(九龙区)
  以前是种西洋菜的低洼地区,现在却不同了.

  七姊妹道(Tsat Tsz Mui Road)(港岛区)
  当时这个海湾的海边,有七块礁石,排列在海湾岸边,潮水退时,七块礁石露出来,它们排列成行,最大的一块在西面,沿西向东排列,第二块比第一略小,而第二块又比第二块略小,七块礁石一级一级的,最后的一块最小,在海湾上担任运石到上,中环的船家,见这七块礁石形同女人头一样,便叫该七石为七块石,不可驶近.
  传说七姊妹道之名来自七个义结金兰的少女的故事。吴坝陵(笔名鳌洋客)在其遗作《香港掌故》第一辑〈七姊妹神话〉中,认为这个故事「不但香艳,而且神怪」。据说当时有七个女子,性情相投,形影不离,极为亲爱,於是便结为金兰,发誓「自梳」。「自梳」是当时广东顺德一带流行的风俗,由於未婚女子梳辫,已婚女子梳髻,女子出嫁之时便会由长辈替她把辫子梳为发髻,故「自梳」即无须他人替自己梳头,也就是不出嫁的意思。后来七少女中的三妹遭父母强迫出嫁,投海自尽,其余六位姊妹遵从「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之誓辞,跟她一起投水而亡。有说在捞起她们的尸体之时,七人还是手牵著手的。另一说法是无法找到她们的尸身。第二天有七块礁石自投水之处冒出,由高至矮排成一行,状似牵手并立的七姊妹,人们便把它们称为「七姊妹石」。「七姊妹石」后因填海工程而掩埋在泥土之下,新填地区称为「七姊妹」,在二十世纪初为颇受欢迎的游泳棚。游泳棚时常发生男泳客溺死的意外,好事者传说是七姊妹的阴魂作祟,但也有认为她们已经达到了纯粹女儿世界的梦想,没有必要再四处为她们厌恶的男子生事.
  七姊妹道位於香港岛东北部北角与(同:鱼则;音:则)鱼涌之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修筑的道路,全路共分七段,段落间错落相连,第六段和第七段更被模范村分隔,使第七段给人孤单零落的感觉。曾经有考古学家尝试沿七姊妹道发掘因填海而掩埋在地下的「七姊妹石」遗址。他们根据许多不确切的谣传推测出七个可能的地点,其中包括路旁的邮箱和花店下面。结果他们在七个地方分别挖掘出七个各自绞缠著一把长长的头发的木梳子.

  灯笼街(港岛区)
  灯笼街的原名为灯笼洲街.是以前一个小岛(灯笼洲),填海得来的街道.

  水坑口街(港岛区)
  水坑口街的另一层意义,常常为它的历史意义所掩盖。它的英文名称意译,应为「占领街」,因由是英国占领军首先於香港岛西北登陆之时,把此地名为占领角(Possession Point)。此处适有一由山坡入海的大水坑,所以本地人称之为水坑口.

  爱秩序街(Aldrich Street)(港岛区)
  爱秩序街位於香港岛东北部筲箕湾区,由於这裏的海湾称为爱秩序湾,而这条街的一端又贴近海边,所以沿用海湾的名字,称为爱秩序街。在街道另一端的山坡上,曾有爱秩序村.
  爱秩序湾的名字来自爱秩序少校(Major Aldrich),他於一八四二年〈南京条约〉签订后由英国军部派遣到港,负责制订英军在港驻守的详细计划。爱秩序少校提出了一个宏大的构想,当中包括一个占地广阔、设计富有几何对称美的军营,以及一套无懈可击的防卫策略,军营地点涵盖后来的金钟兵房至中区督宪山和植物公园一带。在爱秩序的想像中,香港岛将会以这座屹立不倒的巨型军事要塞为中心和象徵。但当时的总督砵甸乍坚决反对爱秩序的建议,极力保留中区作商业用途。爱秩序少校的军事城梦想始终未得实现.
  爱秩序少校在香港的主要功劳,据说反而是整顿军纪。因早年英军多水土不服或染上疟疾,军中士气低沈,加上士兵质素低劣,在占领地上视抢劫虏掠为等闲,时有酗酒和殴斗的事情发生。爱秩序少校把军纪不好的军人调离市区,派驻偏远的阿公岩,即后来的鲤鱼门炮台。另外又制订守则,加重刑罚,军人才较为收敛。大概是为了纪念爱秩序少校的贡献,政府便把筲箕湾一带的海湾,名为爱秩序湾。早在一八四五年由哥连臣中尉绘制的香港地形图上,已经有爱秩序湾的名字。把少校的名字译为爱秩序,实至为恰当不过.
  爱秩序少校的个人起居生活有条不紊,律己甚严,例如在前线战斗的枪林弹雨间,依然坚持在下午四时用下午茶。少校说话亦井然有序,层次分明,而且从不让人打岔。所以少校亦可被视为一反战分子,因为他对一切混乱深感厌恶,也不能容忍尸体横七竖八随处乱躺。爱秩序少校的神化,未知始自何时。可能由於早期本地村民饱受海盗的侵扰,而爱秩序少校派驻重兵布防的喜好维护了区内的安全,於是有村民便把他视为祈求平安的对象。后代辗转相传,爱秩序便蒙上了神秘的色彩。后有人於海湾旁建一爱秩序庙,供奉一威仪媲美关帝的爱秩序公,与附近阿公岩的谭公庙遥相辉映。据说在一九六六年因天星小轮加价而引发的暴动期间,爱秩序公曾多次显灵,嘱咐人们服从香港皇家警察队.
  在一九九七年的香港街道图上,爱秩序湾已经因填海工程而消失,爱秩序庙及爱秩序村亦不复存在.

  糖街(Sugar Street)(港岛区)
  糖街是一条位於铜锣湾怡和街和告士打道之间的短街,在地图上看来微不足道。当年在街上曾建有一间制糖厂,所以便以糖街命名。但这条街也有一个非正式的名字,叫做银圆街,因为糖厂的前身是一间造币厂。事实上,钱币和糖的更替对地区历史发展来说,并不是没有耐人寻味的意义的.
  一八六六年,政府投资四十万元於铜锣湾兴建造币厂,自行铸造英国通用银圆,以及代客以旧银圆铸造新币。但造币厂的生意未如理想,入不敷支,结果於一八六八年因财政困难而停办,造币机器以六万元售予日本,而厂址则以六万元由怡和洋行收购,改建为糖厂。然而关於造币厂的结业有另一种说法。据闻当年首次开启造币机的时候发生了怪事,工人把烧鎔的银液倒进银圆铸造机之后,制作出来的却是雪白而近乎闪亮的白糖。这种情况在其后两年持续发生,政府因为不愿张扬而以储备中的银圆向客户作出赔偿,造成严重的财政损失。这大量奢侈的造币副产品,早期只用於内部流通,供应政府高官和各部门作下午茶调糖之用,后亦曾秘密地局部於市场上出售,或运往英国在东南亚的其他殖民地,甚至是英国本土.
  论者认为把造币厂转售怡和洋行只是一种障眼法,有人甚至认为怡和洋行早就参与造币厂的建设。怡和买入造币厂之后,重新订购制造白糖的机器,把生产的白糖於本地及中国内地销售,据猜测业务十分蓬勃,可能成为怡和在鸦片以外最主要的盈利来源。老童在《香江异闻录》中引述一名曾在怡和糖厂工作的工人说,当时他们每天把提炼白糖的原材料倒进机器内,出来的却是一个又一个甜腻地闪亮著的银圆.
  糖厂后来於一八七四年的甲戌风灾中被毁,全部机器和仓库的存货也给大浪卷入海中。有海员及渔民证实,风灾后维多利亚港的海水由咸变甜,在港内捕获的渔产也有超鲜甜和过肥的现象。基於不明的理由,糖厂没有重建,原址只剩下糖街此一名字为证。老童暧昧地以一句广东俗语来总结他的记述:「正所谓一啖砂糖一啖屎也。」未知是指殖民地政治及经济权力的管治策略还是天理回圈.

  骆克道(港岛区)
  骆克的英文全名应译为史超活.骆克, 因他的全名为 j.steward lockhat. 他是1898年时香港的辅政司.” 骆克” 这中文名字, 是官式的译名, 是以没有第二种译法, 跟其他香港的高官的译名有很多译法不同. 这是因为他和中国订过一张协定, 在签字时, 需在中文本上有一官定的译名所致. 而港府用他的名字名命骆克道, 也正是和这一张协定<香港英新租界合同>有关.

  皇龙道(港岛区)
  在铜锣湾天后庙后面,有一条街道名为"皇龙道",英文名称为dragon ROAD,即是龙道,这条路,就是由大坑乡人舞火龙而得名的,该路从前是山路,舞火龙时,会绕行此出发.
  本港每逢出会景,都必有舞龙表演,会景巡游,是一种驱灾解难的"傩礼",则舞龙的目的,是将不良的影响力,借助龙的神力驱去,而使上天降下吉祥的力量於人间.

  黄泥涌道(港岛区)
  跑马地地区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坟场,第二阶段是马场, 第三阶段是才是住宅区.但在未发展之前,即英国人未到香港之前,该区已经有一条古老的乡村,村名”黄泥涌村”.现在围绕马场的那条马路名叫黄泥涌道,正是以黄泥涌村命名的.
  凡农田必有水源以利灌溉,灌溉这幅广阔的农田的是一条小涌,这小涌从村后的山上流下来,它就是黄泥涌.
  从山上流下的小涌,因为涌水经常为黄色,是以人们称之为黄泥涌.这条小涌流经的位置,是现时的成和道,也就是在黄泥涌村边流到村前的农田上,.这条涌一直流出海边.由於流出海的涌形狭长,形如鹅颈,因此黄泥涌出海的那一段也称为”鹅颈”,即是今日坚拿道东和坚拿道西之间的地段 .

  摩理臣山道(港岛区)
  香港闻名的摩理臣(MORRISON)有两个,父为罗拔.摩理臣,子为约翰.摩理臣.基督教把罗拔.摩理臣通译为马礼逊,因他是基督教的第一传教人.
  罗拔.摩理臣在鸦片战争之前已经死了,但他的儿子约翰.摩理臣,则是鸦片战争时的主要译员,而且参与香港开埠工作.无法考证,是以摩理臣街和摩理臣山道纪念约翰.摩理臣还是父亲罗拔.摩理臣.

  坚拿道(港岛区)
  坚拿道东的英文路名为CANAL ROAD EAST. 坚拿道西的英文路名为CANAL ROAD WEST.很明显,”坚拿”即是CANAL这个英文字的译音,这个字可解作河流或运河.即是说,这两条道路,位於运河之东的叫坚拿道东,位於运河之西的叫坚拿道西.但是,现在的拿道东和坚拿道西之间,没有运河,原本,这条运河,是覆盖在地底下的,是以看不见,.

  马师道(港岛区)
  马师道的英文路名,其”马师”二字,写成MARSH,这显然是译音而成.从译文的典雅, 可知这条街道不�在清代建成的. 研究香港街坊的历史, 可从译名上大略知道街道建成的年代, 因为辛亥革命之前, 香港的译员水平很差, 译出的街道名称俗不可耐, 民国成立后, 译员质素不断改进, 是以香港街道的中文名称, 亦随年代而雅顺。”马师” 二字, 似歌颂这位以MARSH命名的人, 称之为师.
  马师旧译作马殊, 原名威廉. 马师(WILLAM MARSH). 他被译文师爷尊称之为师是有原因的, 因为他曾经当过三位港督的辅政司, 辅政司今译作布政司, 是港督不在香港时, 署理港督职务的法定官员. 旧译署理港督为“护督”, 换句话说, 他曾担任过三位港督的护督, 属於三朝元老,是以译员将马殊之殊字改译为师. 但这已是二十年代的事了.

  活道(港岛区)
  活道原为摩理臣山的山坡,在1924年湾仔填海时,开凿摩理臣山填海之用,由於山泥少而岩石多, 摩理臣山只开得半,另一半於战后才铲平,活道就是在开山只填海时首先坡地带铲平而筑成的街道.当时这条街道极为荒芜,不像现时是一条通往邓肇坚医院的主要通道.当此街道建成时,以当任按按察司约翰.罗.活之名命名,故称活道.

  德忌笠街(港岛区)
  德记粒街的店铺都是卖花的,布满了鲜花,又名摆花街.后来,外界地方都渐渐开了花店.因此,这样德记粒街的花店都转行了,消失了.

  海味街(港岛区)
  好久以前,海味街街上的屋都三层,低层的。整条街都以卖海产为主要的生意。有很多卖咸鱼的店铺,街上洋溢著很臭的咸鱼味。由於当时香港人口增加,於是乎政府便将这儿重建,将房屋建成高楼大厦.

  永胜街(港岛区)
  当年有一个富翁,因为赌博,得到一整条街,他便将街名命为永胜街,保佑他永远胜利.

  银幕街(港岛区)
  如果一日你到天后来走一赵, 将会找到一条银幕街。那儿的前身,曾经有栋三层高、包含电影器材、�晒、字幕机器的楼房,以及附近一带的片棚。那儿,曾经是「香港电影之父: 黎民伟」当年创建「民新制造影画有限公司」的所在,是香港第一家电影片厂……之后,「银幕街」之名便沿用至今,就像香港不少当时特色而命名的街道或地区一样.

  春园街(港岛区)
  春园街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街道之一。在开埠初年,春园已经成为英国人在岛上定居的地方,据说第一任总督的官邸也曾经设在这裏。据叶灵凤的考证,「春园」的英文Spring Garden的Spring字,不应译作「春天」而应解作「泉水」之意。叶引述约翰.鲁夫的《香港的故事》中一段文字,来形容一八四一年夏天,自港岛黄泥涌一带向西走的途中可以看见的景致:「在这段路上,在他们测定路线的地方,你会经过一个十分有趣的地点,那裏有一道冷泉从地上涌出。这可爱的地点同其余的海滨截然不同,这裏绿树成荫,几乎有一种英国风光。有一二人已经看中了它,因为那些密茂的树丛能够构成一座最受欢迎的园林。那道泉水,从地上冷冽而且甘芳的涌出,使人恍然这裏的第一个居住者给它所题的名字——泉水花园.」
  在一九九六年的街道图中,春园街不过是湾仔旧区众多狭小横巷之一,跟旁边的石水渠街没有两样。春园,或泉水花园,在修好和报复的故事间凋零,或乾涸.

  电器道(港岛区)
  电器道的命名,是和电灯公司有关的因为电灯公司最先在该发展,故以命名为电器道.
  当电器道仍然是泥路的时候,该处就只有一家电力厂.当时街道还未命名,人们就称之为"电器道".现时仍有些老香港街坊,将"气"字写成"器"时,原因是电器道是俗称,电气道是正式的官方命名.

  庙宇和教堂,常具独特的建筑风格,有些更因年代久远,或具历史意义,成为古迹或风景点。因此在城市发展时,用作所街道的名称。这种安排是方便公众和游客。例如莲花宫街、北帝街、天后庙道、教堂里、合一道和摩罗庙街.

  新的街道,往往采用发展前的业务为名。有关农牧业的有西洋菜街、农圃道、花园街和鸭寮街。有关小工业的有綄沙街、布房街、打砖坪路、炮仗街和豉油街。有关商行及货仓的有油街、琴行街和书局街.

  华人传统习俗,每每期望生活和事业皆顺遂。这些愿望,亦反映在街道名称。港岛发展初期,华人聚居的西环和太平山区的街道,都依照这个习俗,以平安和吉祥为主。例如:安宁里(身心安宁)、百子里(百子千孙)、高升街(步步高升)、兴隆街(生意兴隆) 及 三多街(多福、多寿、多男子).

参考资料: 地道香港人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