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士兵打仗结束后为何不能马上脱铠甲?
据史料统计,古代的铁质盔甲,轻则30斤,重则达到了50斤上下,大部分是用铁片编织而成,能将周身上下裹得严严实实,目的就是为了防御冷兵器的进攻。如此厚重的铁质盔甲,在穿上身后,就会有一个显著的效果,那就是冬凉夏暖,金属的特性就是极易传导热量,再加上密不透气,因此,盔甲穿在身上极为不舒服。冬天还好点,到了夏天,铁质盔甲就化身烤炉,如果再经过激烈运动,那人就如同置身于桑拿中。
在冷兵器时代,没有铠甲上战场,如同寻死,那种身怀绝技的武林人士,毕竟只是存在于小说中,大部分还是血肉之躯。一场战斗结束,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危险,敌人有可能奇袭,有可能反扑,卷土重来,如果贸然将盔甲脱掉,敌人却突然出现,那么第一个死的,绝对是南哥没穿盔甲的人。
无论是铁质铠甲,还是棉质棉甲,穿在人身上都是包裹得密不通风。再加上重量不轻,士兵极易出汗,所以在军中常常存在一种叫“卸甲风”的疾病。以我们传统的中医解释那就是人在剧烈运动之后大汗淋漓,风邪极易入侵,拘束经络,气血不通,不通则痛。
想想连有头有脸的将军都可能因此丧命,那么死在“卸甲风”这种疾病下的无名士卒不知道有多少了。所以说在古代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打完仗之后,无论多热都不能直接脱下盔甲,都需要先下汗才再卸甲。不然肢体疼痛发凉、皮肤麻木、肌肉痉挛,古代的医疗条件有限,即使将士不会因此病丧命。
古代战场上的将士为了最大程度地保全自己的生命,都会穿上铠甲。铠甲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古代军中的铠甲不止一种,有用棉花和布料缝制的棉甲,也有用金属制作的铁甲。铁甲耐砍,棉甲则有一定的防弹效果,它们都是战场上的无论是棉甲还是铁甲,都是紧身的,因为如果穿太松垮的话,会影响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