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每日一题2020111~与秦汉有关的高考题17东汉的察举制

 我来答
野半下独0y
2022-06-29 · 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36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41万
展开全部
(2017年高考海南卷第3题,2分)

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察举制的影响。

根据材料中的“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反映出因为察举制,导致了熟悉儒家经典和追求道德声望的一个特有群体的出现,并固化为察举的对象,故B项正确。

A选项,独尊儒术的出现是汉武帝时期,故A项错误。

C选项,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是科举制,故C项错误。

D项与题意无关且与史实不符明显错误。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知识拓展:东汉察举制的日落西山

西汉初期,察举制贡献颇丰,然而随着西汉新氏族的重新形成,特别是外戚集团的形成,察举制正在逐步失去他的作用。

西汉末年,王莽通过一系列伪装动作,博取了贤能的美名,并能借助察举制和外戚势力一举控制朝政,并最终篡汉自立,开启了他复辟井田制的荒唐行径。察举制的失效由此可见一斑。

光武帝刘秀起兵,光复汉室江山,建立了东汉。深谙西汉察举制弊端的光武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针对不同人才,进行不同科目的考试,加强了考试环节的筛选,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客观能力的考核,弱化了声望、家世的影响。

到了汉章帝时期,再次诏辟四科,重申和加强了董仲舒提出的客观标准,进一步加强了客观能力的考核比重。

到了汉顺帝时,还进一步增加了被察举人才的年龄限制,必须满四十岁以上,但茂才(原秀才,避光武帝刘秀讳)等具有特殊才能的人可以放宽年龄限制,同时由于人治的关系,偶尔也会出现放宽年龄的特殊情况。

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将察举制的寿命又延长了200百年。相对春秋战国时期的世袭制(世卿世禄制),察举制无疑具有他的先进性,扩大了选才范围,中央具有唯一的任免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明君雄主时期的人才质量有所保证。

但是他的弊端同样突出,重视德行和名声的标准太过模糊,根本无法量化考核,沽名钓誉者层出不穷;其次对于才能的考核同样宽松,尽管有四科考核,内容也很肤浅,主要为经史、策对和起草奏章等内容,很难区别能力高下,所以又回到德行和名声的主观标准上去了。

随着东汉朝政的日益腐败,察举制逐步沦为形式,名门望族控制了地方的推举途径,平民即使再有才能,也无法进入被察举的行列,世袭制死灰复燃,察举制形同虚设。所以到了东汉末年,出现了很多世代公卿的名门望族,控制了朝政。四世三公又志大才疏的袁绍,便是这类人的代表,败给了国家实力远远不如自己的曹操。

于是东汉末年有了“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民谣,大意是“推举的秀才连书都没读过,推举的孝子让老父亲单独居住,号称寒门出身的都是些名门望族的肮脏之徒,那些门第高大的良将个个像鸡一样胆小”,来讽刺当时的察举制。

到此,察举制已经完全失去了功用,重新回到了世袭制的老路上,寒门再也不能出贵子,朝堂一片污秽。最终爆发了黄巾起义,东汉王朝风雨飘摇,董卓擅行废立,东汉名存实亡,此后诸侯割据,生灵涂炭,出身不高的曹操笼络了一批人才统一北方,仍旧陷入了人才荒的困境之中。直到曹丕即位后,推行陈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才勉强解决了人才问题,为结束三国乱世提供了条件。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