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用文言文怎么表达
1. 文言文中的感叹词有哪些词
1、古代汉语常用的感叹词是“矣”和“焉”,此外还有“乎、与(欤)、诸(之乎的合音)、邪(耶)、哉、也、噫、嘻”等等。后面的一些不是太常用的。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楼上提到的“兮”一般是词尾吧,“夫”也多用于文言文开头或是句中,大部分时候是无意义的。
2、关于“哉”字,基本用途是表感叹,而且是比较强烈的感叹,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哉”字用于反问句,一般需要疑问代词或者“岂”同它呼应,例如“岂害我哉?”。“乎哉”连用可以表示纯粹的疑问。“哉”字只是加强“乎”字的语气。
3、“太难了啊”如果你要翻译成古语的话,也许可以说“诚难哉!”,因为我记得《左传》里面有篇《郑伯克段于鄢》里面有句“蔓难图也。”借鉴下的话应该可以这样说。
2. 如何用文言文表达“感觉自己无比的委屈”
1、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元·关汉卿《窦娥冤》
释义:地啊,你不分好歹,算什么天,天啊,你错怪好人忠贤算什么天,哎,我只能委屈的两行清泪连连。
2、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唐·李白《行路难》
释义:停下杯子放下了筷子,眼前都是美食,可是我却吃不下,拔出剑来,往四周看,心里却是茫然无措的
3、黄钟毁弃,瓦缶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战国·楚·屈原《卜居》
释义:黄钟被砸烂并被抛置一边,而把泥制的锅敲得很响。真正有才德的人被弃置不用啊,而无才德的平庸之辈却居于高位。那些喜欢进谗言的人地位很高 而那些真正贤德的人却默默无闻。
4、心如死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西汉· 司马迁《 史记·李将军列传论》
释义:我的心已经如同死灰,桃李不需要言语,下面已经成了小路
5、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战国·楚·屈原《离骚》
释义:心灵受屈精神压抑啊, 强忍指责把侮辱承担。
3. “上了一课,有所感悟"古文怎么说
一、以1.介词,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凭着。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2.介词,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3.介词,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4.介词,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介词,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6.介词,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7.连词。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8.承接连词。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
(《促织》)9.目的连词,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10.连词。
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11.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12.语气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例: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13.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
例: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14.动词,译为: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15.动词,译为:用,任用。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16.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二、而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相当于“和”“与”;爱了而乐衷,皆丧心也。②表示顺承,相当于“就”“才”;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③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表示因果,相当于“因为。
所以。”。
⑤表示修饰(方式、状态) ⑥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4、【而后】才,方才。①臣鞠躬尽瘁,而后已。
5、【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6、【既而】不久,一会儿。三、其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①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②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③活用为第一人称。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④指示代词,表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⑤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四、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例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