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教育硕士教育学第二章第四节教育与文化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第四节教育与文化
从广义上说,教育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它受到文化中其他因素的影响,同时它也对整个文化起着保存、承传、改造、创新的作用。按照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EdwardB.Tylor)对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从形态上分,可以把文化分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表现在饮食、服装、建筑、工具等物质实体上的特征;制度文化是表现在法律、行政、管理观念与形式、社会中各种类型的人与人的关系上的特征;精神文化包括文学、艺术、语言、宗教等的特征,更表现为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特征。在文化的诸因素中,价值观处于核心的地位。
一教育与文化的承传、改造和创新
1.教育与文化的承传。人类文化的承传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文字出现之前,文化主要依赖同代人和上下人代之间的口耳相传而获得传递和保存;第二阶段,文字出现以后,文化的承传除了口耳相传外,更依赖于文字记载和有系统的教育;第三阶段,人类通过包括教育在内的多种途径承传文化,教育的重心已转移到帮助人们掌握浩瀚文化海洋中的最基本的要素,和选取、使用、储存和创造文化的基本手段、基本方法。由于这些手段和方法越来越复杂和精细,文化的承传就将越来越依赖于系统的教育。
2.教育与文化的改造。改造是指在原有要素的基础上,进行选取和调整。教育对文化的改造表现为选择文化和整理文化两种形式。
(1)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在人类文明的早期,文化是封闭的和单一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交往的增加,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冲突也随之增加。这便出现了对文化进行选择的要求。现代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主要通过对教师的选择、对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来实现。这种选择主要包括:第一,选择社会的主流要素和基本精神,如语言、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第二,选择能有效促进学生多方面得到发展的基本文化要素;第三,选择有利于科技进步、生产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的实际应用效率较高的文化要素。
(2)教育对文化的整理。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之所以具有整理文化的功能,首先是因为它本身具有整理文化的需要。浩繁的文化与年轻一代学习文化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只有经过精心选择和整理,才易于被年轻一代理解和接受。其次是因为教育者具有整理文化的能力,他们不仅具有渊博的知识、而且懂得人类掌握文化的基本特点。经过他们整理的文化更易于被掌握。
3.教育对文化的创新。文化创新是新文化的特质的增生过程,在浩瀚瑰丽的文化宝库中,教育上的发明、发现和创造,构成了世界文化总量增加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新的教育思想、学说和方式方法是世界总体文化中创新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现代教育为文化的不断更新发展提供大量的具有创造活力的人;现代教育的许多活动已都与科技发明、文化更新融为一体。
二教育与文化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文化的核心内容,价值取向对人的思想、态度、行为倾向等具有统领作用和整合作用,当今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年轻一代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
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与他的生活经历、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种经历和环境渗透着文化传统中价值取向的巨大影响。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儒家文化传统的国家,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一直对我国的教育、对年轻一代价值观形成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中,有许多值得发扬的因素,它们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资源。比如团结友爱、尊师爱生,注重集体利益、反对个人扩张,注重精神追求、反对受小利驱使,注重人格气节、反对见利忘义等,都是今天依然要发扬的。但在当代在总体上如何评价和对待传统的价值取向,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应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前提下,发扬优良传统,摆脱传统中的消极因素。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有三个明显的方面需要改变,即在认知上具有重传统与权威的取向;在人事上具有重功名的取向;在道德上具有重"忠孝"的取向。
1.重传统、重权威的价值取向对教育过程和师生关系的影响。
在中国历孔子虽然提出过"当仁不让于师",但真正支配中国师生关系的观念是师道尊严,即在教育与教学中无原则地服从教师的权威,在教学中,强调教师的过程和作用,忽视学生的过程和作用;教师倾向于按事先安排好的方案教学,而不习惯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安排;教师习惯于向学生提问,而不习惯于不断被学生提问;在思想教育方面,习惯于"教导",而不习惯于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在班级管理上,习惯于发号施令和监督处罚,而不习惯于引导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自我管理。由于长期处于被动的地位,我国的学生很多具有自信心不足,主动性、独立性、自觉性和进取性不足的弱点,而这些特点是现时代非常需要的品质。
2.重功名的价值取向对中国当代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质量观的影响。
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一种教育制度,更是一种选士制度。这种制度的长期实行,在中国人的头脑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重功名、官本位的观念。这种观念反映在教育价值观上,就是把能否培养出"当官的""出名的"人作为评判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反映教育质量观上,就是把能否培养出少数尖子学生看作是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把考取高等院校人数的多少,看作是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这种观念在现代的消极影响是,片面强调智育,而忽视德、体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在智育中,片面强调书本知识,忽视学习能力中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忽视兴趣、情感、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片面强调少数尖子生的培养,而忽视面向全体学生与教育质量的普遍提高。
3.重"忠孝"的价值取向对当代中国的学生观的影响。
《礼记》中说:"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这段话大概勾勒出"移孝为忠"的推演过程。从价值取向的角度看,不论孝还是忠,都表现为一种建立在血缘和等级基础上的服从关系。这种价值取向影响对学生的态度,影响着学生观的形成。在多数的教师和家长的眼中,顺从、听话、老实,一直被看成是好学生的重要标志。而那些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敢于发表反对意见的学生,往往被视为不好的学生。
三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社会的一种文化,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校园文化可以细分为校园的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课程活动文化等。校园的物质文化如校园环境、教育场所、设备设施等;组织制度文化包括组织的层次和形态、规章制度以及角色规范等;学校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有认知的成分,如学校群体构成和个体化的教育目的、教育过程、规律的认识;有情感的成分,如学校成员对学校、师生的依恋、认同、热爱,对所在学校的责任感、归属感、优越感是积极情感的典型表现;有价值成分,如学校共同推崇的价值取向;有理想成分,如校训、校歌中所表达的目标。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会构成某一学校的独特校园文化风格。校园文化影响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活动方式,会渗透到每一个学校成员的精神和行为方式中去,形成良好与独特的校园文化对办好一所学校有重要的意义。
从广义上说,教育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它受到文化中其他因素的影响,同时它也对整个文化起着保存、承传、改造、创新的作用。按照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EdwardB.Tylor)对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从形态上分,可以把文化分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表现在饮食、服装、建筑、工具等物质实体上的特征;制度文化是表现在法律、行政、管理观念与形式、社会中各种类型的人与人的关系上的特征;精神文化包括文学、艺术、语言、宗教等的特征,更表现为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特征。在文化的诸因素中,价值观处于核心的地位。
一教育与文化的承传、改造和创新
1.教育与文化的承传。人类文化的承传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文字出现之前,文化主要依赖同代人和上下人代之间的口耳相传而获得传递和保存;第二阶段,文字出现以后,文化的承传除了口耳相传外,更依赖于文字记载和有系统的教育;第三阶段,人类通过包括教育在内的多种途径承传文化,教育的重心已转移到帮助人们掌握浩瀚文化海洋中的最基本的要素,和选取、使用、储存和创造文化的基本手段、基本方法。由于这些手段和方法越来越复杂和精细,文化的承传就将越来越依赖于系统的教育。
2.教育与文化的改造。改造是指在原有要素的基础上,进行选取和调整。教育对文化的改造表现为选择文化和整理文化两种形式。
(1)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在人类文明的早期,文化是封闭的和单一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交往的增加,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冲突也随之增加。这便出现了对文化进行选择的要求。现代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主要通过对教师的选择、对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来实现。这种选择主要包括:第一,选择社会的主流要素和基本精神,如语言、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第二,选择能有效促进学生多方面得到发展的基本文化要素;第三,选择有利于科技进步、生产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的实际应用效率较高的文化要素。
(2)教育对文化的整理。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之所以具有整理文化的功能,首先是因为它本身具有整理文化的需要。浩繁的文化与年轻一代学习文化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只有经过精心选择和整理,才易于被年轻一代理解和接受。其次是因为教育者具有整理文化的能力,他们不仅具有渊博的知识、而且懂得人类掌握文化的基本特点。经过他们整理的文化更易于被掌握。
3.教育对文化的创新。文化创新是新文化的特质的增生过程,在浩瀚瑰丽的文化宝库中,教育上的发明、发现和创造,构成了世界文化总量增加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新的教育思想、学说和方式方法是世界总体文化中创新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现代教育为文化的不断更新发展提供大量的具有创造活力的人;现代教育的许多活动已都与科技发明、文化更新融为一体。
二教育与文化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文化的核心内容,价值取向对人的思想、态度、行为倾向等具有统领作用和整合作用,当今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年轻一代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
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与他的生活经历、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种经历和环境渗透着文化传统中价值取向的巨大影响。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儒家文化传统的国家,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一直对我国的教育、对年轻一代价值观形成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中,有许多值得发扬的因素,它们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资源。比如团结友爱、尊师爱生,注重集体利益、反对个人扩张,注重精神追求、反对受小利驱使,注重人格气节、反对见利忘义等,都是今天依然要发扬的。但在当代在总体上如何评价和对待传统的价值取向,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应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前提下,发扬优良传统,摆脱传统中的消极因素。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有三个明显的方面需要改变,即在认知上具有重传统与权威的取向;在人事上具有重功名的取向;在道德上具有重"忠孝"的取向。
1.重传统、重权威的价值取向对教育过程和师生关系的影响。
在中国历孔子虽然提出过"当仁不让于师",但真正支配中国师生关系的观念是师道尊严,即在教育与教学中无原则地服从教师的权威,在教学中,强调教师的过程和作用,忽视学生的过程和作用;教师倾向于按事先安排好的方案教学,而不习惯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安排;教师习惯于向学生提问,而不习惯于不断被学生提问;在思想教育方面,习惯于"教导",而不习惯于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在班级管理上,习惯于发号施令和监督处罚,而不习惯于引导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自我管理。由于长期处于被动的地位,我国的学生很多具有自信心不足,主动性、独立性、自觉性和进取性不足的弱点,而这些特点是现时代非常需要的品质。
2.重功名的价值取向对中国当代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质量观的影响。
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一种教育制度,更是一种选士制度。这种制度的长期实行,在中国人的头脑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重功名、官本位的观念。这种观念反映在教育价值观上,就是把能否培养出"当官的""出名的"人作为评判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反映教育质量观上,就是把能否培养出少数尖子学生看作是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把考取高等院校人数的多少,看作是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这种观念在现代的消极影响是,片面强调智育,而忽视德、体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在智育中,片面强调书本知识,忽视学习能力中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忽视兴趣、情感、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片面强调少数尖子生的培养,而忽视面向全体学生与教育质量的普遍提高。
3.重"忠孝"的价值取向对当代中国的学生观的影响。
《礼记》中说:"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这段话大概勾勒出"移孝为忠"的推演过程。从价值取向的角度看,不论孝还是忠,都表现为一种建立在血缘和等级基础上的服从关系。这种价值取向影响对学生的态度,影响着学生观的形成。在多数的教师和家长的眼中,顺从、听话、老实,一直被看成是好学生的重要标志。而那些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敢于发表反对意见的学生,往往被视为不好的学生。
三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社会的一种文化,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校园文化可以细分为校园的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课程活动文化等。校园的物质文化如校园环境、教育场所、设备设施等;组织制度文化包括组织的层次和形态、规章制度以及角色规范等;学校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有认知的成分,如学校群体构成和个体化的教育目的、教育过程、规律的认识;有情感的成分,如学校成员对学校、师生的依恋、认同、热爱,对所在学校的责任感、归属感、优越感是积极情感的典型表现;有价值成分,如学校共同推崇的价值取向;有理想成分,如校训、校歌中所表达的目标。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会构成某一学校的独特校园文化风格。校园文化影响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活动方式,会渗透到每一个学校成员的精神和行为方式中去,形成良好与独特的校园文化对办好一所学校有重要的意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汉开
2024-12-11 广告
2024-12-11 广告
在艺术生文化课培训方面,成都择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致力于为艺考生提供全面而高效的文化课辅导。我们深知艺术生在专业与文化课之间的平衡挑战,因此特别设计了针对性强的课程,旨在帮助艺术生巩固基础知识,提升解题技巧,从而在文化课上取得优异成绩。我们的...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汉开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