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失街亭:是诸葛亮的一意孤行
马谡失街亭:是诸葛亮的一意孤行,还是另有隐情?
马谡失街亭是发生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间的事情,这场失败直接导致了当时战场形势逆转,诸葛亮被迫结束第一次北伐撤军。而这场失利,大部分人认为要归咎于马谡的刚愎自用,不听诸葛亮的话。
虽然事情以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收场,但背后又有哪些隐情呢?
马谡在街亭之前有什么功?
在《资治通鉴》记载中:"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深加器异。",也就是说马谡为人喜欢谈论兵法韬略,气度不凡,诸葛亮十分器重他。
第二个就是诸葛亮征南蛮的时候,马谡给了诸葛亮建议,通过赦免孟获来收服南中百姓的心。诸葛亮采纳之后,十分有效果。
除此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关于马谡功劳的记载,可见,马谡顶多算个谋士,年轻资历浅,没有统兵经验,这样一个人,大家对他担当守街亭的大任,没有异议吗?
刘备临终嘱托
我认为是有的,但大家不敢说,因为刘备临终前提醒过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堪大用,诸葛亮没听。当时刘备在白帝城托孤,在这么重要的时刻,他最后屏退众人,除了托孤之外,还跟诸葛亮重点提到了马谡。
对于刘备的话,诸葛亮听没听呢?答案是根本没放在心上,依旧把马谡带在身边,谈天说地,有时候一谈就是一整天。大家伙都知道诸葛亮在马谡这件事上,拿刘备的话当耳边风,应该也不会有人劝他了。
诸葛亮与马谡的关系
为什么诸葛亮如此器重马谡?我认为和诸葛亮的出身有关系,诸葛亮从荆州起家,与荆州士族渊源甚深,尤其是马家的马良,跟诸葛亮是同窗好友,情同手足。
马谡是马良的弟弟,马家最小的孩子,你要说诸葛亮看他从小长大到也不为过。而且,马良在刘备征伐东吴的时候不慎遇难,马谡相当于马良托付于诸葛亮的。因此,诸葛亮对马谡名为兄弟,情同父子。
诸葛亮启用马谡有何隐情
那么这里就要说到,诸葛亮为什么用马谡了,内中的隐情我认为就两点:
第一,扶植党羽——的在关羽、张飞、糜竺、简雍、孙乾等人过世后,蜀汉集团基本就只剩三股势力了,那就是诸葛亮为首的荆州集团,李严为首的东州集团和黄权为首的益州集团。本来关羽等人死后,就只有荆州集团独大,其中马氏兄弟、黄忠、魏延等都是这一集团的人。
而刘备为防止失衡,就极力拉拢东州集团,以此制衡。所以我们能看到很多文献都记载刘备跟李严私交甚好,这就是拉拢的结果。所以诸葛亮重用马谡,也是在用自己的人。你要是怀疑,那我们就看看诸葛亮安排的两个马谡的后援是谁?一个是荆州投降的魏延,一个是荆州南郡投奔来的高翔。
让其他派系的人来,诸葛亮肯定不放心,毕竟不是利益共同体。
第二,马谡攒资历——上面我们说了围绕诸葛亮和荆州集团的利益关系,我们就再说马谡本人。其实诸葛亮一直希望有个跟自己一样文武双全的人,因为荆州集团相比东州集团和益州集团的优势也在于此,文武十分平衡,这也是诸葛亮掌权期间,蜀汉连年征战依然能维持内政和军事之间平衡的原因。
从诸葛亮的角度讲,马谡的“文治”够了,但是缺少“武功”,后面如果做自己的接班人,往上继续走会有阻力。就好比提拔一个人,他必须先去基层锻炼,有基层经验才能继续上升。
以上两点,就是诸葛亮启用马谡的隐情。
换个人守街亭,结果会不一样吗?
我们还剩一个问题,马谡背了这么久的骂名,他冤不冤?我认为这个问题要分开看。
首先,从街亭能否守住来看,我还是认为守不住,只能拖延。当时诸葛亮的目的是拿下陇右,如果天水、武威、安定都在手中,那么长安头上就会悬着一把利剑,如果长安危险,那么洛阳也有危险。
当时的情形是,诸葛亮前期进展顺利,不但成功拖延了曹真的主力进军时间,还收降了大量曹魏城池,就剩两个城没拿下来,街亭这个地方是曹魏支援的必经之路,如果丢了,自己的几路大军都有被魏军截断归路的危险。而如果诸葛亮拿下陇右所有郡县,情况就很不一样,曹魏支援到了,面对的就是蜀汉的坚守,此时曹魏的兵力优势是发挥不出来的。
所以,马谡的任务一开始就不是打败张郃的援军,而是拖延,给诸葛亮的主力争取时间。那么,诸葛亮给马谡铺好路了吗?
诸葛亮不但铺了路,而且部署得比较周密,一方面,把怎么安营扎寨都告诉了马谡,还让王平这样稳当的人辅助他。另一方面,派魏延和高翔这样的同派系将领做他的后援。看起来已经万无一失了,只要马谡拖延张郃的时间,足够诸葛亮拿下最后两个郡,马谡即使不算北伐首功,那也是大功一件了!
所以,换个人守街亭,结果应该是成功拖延,而不是击溃张郃,毕竟张郃带了五万人来,诸葛亮手里才十万啊。
问题就在于,马谡这人有自己的想法,他的错误是没有遵从诸葛亮的部署,临场变卦,想捞个更大的功劳,那就是正面击败曹魏名将张郃!这年马谡三十九岁,按说不小了,但还是太不成熟,浪费了诸葛亮的一片好心啊!
诸葛亮在战败后动作
马谡不光丢了街亭,还临阵脱逃了!最后为平息众怒,诸葛亮只能杀了他,并且挥泪了。我相信诸葛亮是真哭,一哭情同父子的马谡死,二哭自己多年心血一场空,三哭自己用人不当北伐失利。
但被处死的不止马谡,还杀了张休和李盛,夺了黄袭等人的兵权,包括《三国志》作者陈寿的父亲,也受这次事件影响,被免官回家。除了王平,基本上陪马谡守街亭的倒霉蛋都被诸葛亮处罚了。
这个处罚多少有点迁怒的意思,马谡是你诸葛亮亲自任命的,你俩的关系大家都知道,除了王平那种直肠子,谁敢劝?再一个,主帅抛弃士兵临阵脱逃,谁还会死战啊?
大家心里想的无非是,与其送死,不如跟着诸葛亮的“亲儿子”马谡一起跑回来,马谡不死,他们也就不会死。可他们算错了这件事对大家的影响,不杀马谡不足以平众怒,因此都当了倒霉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