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政府的着力点在哪里呢?

 我来答
zgjzgz
2011-02-24
知道答主
回答量: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7万
展开全部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处处体现着党中央对民生问题的重视。作为“十二五”规划的精华版,4700多字的公报中总共5次提到“改善民生”。无论是制定“十二五”规划时明确的“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还是强调坚持科学发展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把民生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对“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的阐述,更为百姓勾画出一幅“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的美好图景。那么,“十二五”时期我国保障和改善民生应该把着力点放在哪些方面呢?
  一、更加注重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做了强调。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的现实,所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中央政府通过制定相关基本公共服务国家标准,在财政上确保负责提供服务的地方政府具有均等支付这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确保每个公民不分城乡、不分地区地能够有机会接近法定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过程。党中央之所以提出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其特定的现实背景。目前我国GDP已经达到20多万亿元,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增长了近13倍, 堪称世界经济奇迹。GDP快速增长,国家综合实力逐步增强,财政收入规模迅速扩大。在喜人的成就面前,也清楚地看到人们在各方面的差距也随之拉大,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城乡差距,目前我国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经济差距十分明显,包括教育、医疗、交通、信息、就业等各个方面;二是地区差距,这种差距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增加而不断扩大,东部突飞猛进,中西部发展滞后。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我国“十二五”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着力点之一。其要点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考核体系, 强化对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行政问责,使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成为政府重要职责,做到在不同阶段提供具有不同标准的、大致均等的公共服务,其领域既包括公共设施、公共医疗、文化教育、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等,又包括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等,同时还要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维护人民的民主权利。此外,在强调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主导作用的同时, 必须提倡基本公共服务的多元参与, 这是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所倡导的。
  二、更加注重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世界各国和地区在经济起飞初期,都不同程度地实行过高积累、高投入的政策,并以此取得经济成功。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尽快把经济搞上去,在积累和消费结构上需要适当向积累倾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社会财富这块“蛋糕”越做越大。在这种形势下,分好社会财富这块“蛋糕”就变得越来越关键。近些年来,我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收入,积极调节收入分配,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比如,“十一五”期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6年的11760元增长到2009年的17175元,年均实际增长10.2%,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0.6个百分点。但目前我国收入分配还主要存在以下三大问题:一是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二是不同收入阶层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在不同行业、同一行业不同部门、同一部门不同单位,个人收入差距日渐扩大;中低收入阶层数量过大,收入增长缓慢。三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以及地区收入差距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高收入者、工薪阶层和农村居民形成收入不同的群体,即便在城市或农村也形成了有明显差距的群体。“十二五”时期要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增加居民收入提供稳定的物质基础;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在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更加积极地支持创业的同时,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强调政府在再分配中的调控作用的同时,重视政府对初次分配的调节作用,加大规范市场行为的力度,促进劳动关系和谐;通过实施相应的财政税收和转移支付政策,在收入再分配过程中注重实现公平,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三、更加注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等几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历史性进展,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初步形成。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新突破,覆盖范围不断扩大,财政投入大幅增加,保障水平明显提高,我国距离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目标越来越近,人民群众等到的实惠越来越多,社会保障在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2009年,中央财政就安排社会保障资金2906亿元;在320个县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达551亿元,比上年增加2倍;全国社会保障资金积累达6927亿元,比上年增长44.2%。我们既要看到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和已经取得的重要进展,又要充分估计前进中的困难。“十二五”时期我国要加大社会保障推进力度,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安全网,不断提高城乡社会保障水平,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亿万人民。其要点是着力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紧制定城镇居民养老保障制度;加快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障等遗留问题;将全国“老工伤”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积极推进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加强城乡低保工作,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切实做到应保尽保;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探索机关公务员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做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衔接,统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同时,各级政府还要进一步增加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增加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加强监管,实现保值增值;要下大力气抓好事关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的工程项目,民生建设的投资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在经济建设投入中所占的比例,都应当有明显提高;要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好扶残助残的各项政策,为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更好的环境;要鼓励和支持慈善事业发展。
  四、更加注重加快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上学难”、“上不起学”,“看病难”、“看病贵”是我国当前民生问题的热点,也是民生问题的难点。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改革攻坚、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全社会对教育和医疗卫生的关注度、敏感度、期望值空前提高,加快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任务繁重艰巨。“十二五”时期,我国要在推进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的体制机制改革的同时,坚持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政府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的教育、医疗卫生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办学,鼓励社会资本以更多形式举办医疗机构;要更好地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依靠人民群众解决教育、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难题。具体而言,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方面,要解决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使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向薄弱地区倾斜,努力推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要从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缓解技能型与应用型人才紧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和扩大就业的高度来办好职业教育;要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高等学校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以适应就业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总之,既要着力解决“上学难”、“上不起学”的问题,又要突出提高教育质量,切实解决“上好学”问题。在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方面,要优化资源配置,新增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等薄弱环节倾斜,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完善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在改革中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加强内部服务管理,方便群众看病就医。由此可见,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强化和提升,既可以保障城乡居民“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又可以缓解“看病贵”的问题以及减轻大医院“看病难”的压力。
  五、更加注重解决好农村地区的民生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的进步与农业的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绩。比如,我国解决了2亿多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农村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已由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08年4007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4.2%,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显著下降,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三农”问题似乎积重难返,在总体状况上仍然给人一种徘徊不前的“病恹恹”感觉。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判断: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解决好农村地区的民生问题,将成为“十二五”时期我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因此,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其要点是:一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支持农村住房建设,进一步增加农村危房改造投入,鼓励有条件地方通过多种形式支持农民依法依规建设自用住房;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公路和农村沼气建设。二要进一步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着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医疗服务、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和社会保障水平。三要进一步推进农村生态建设,推动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和林业产业发展,加强森林保护和经营,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四要防治农村垃圾、污水、农业面源污染。五要进一步抓好农村扶贫开发,增加扶贫资金投入,使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等各项扶贫工作有序推进。六要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七要加快建立有利于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激励机制,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农村倾斜,向农村聚集。八要深化农村改革,突出城乡联动,突出协调推进,突出制度建设,切实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六、更加注重抓好抗灾救灾和防灾减灾工作。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后,虽然蝗灾作为巨灾已被送进了历史,但水灾、旱灾却在持续恶化,台风、冰雪等也时常酿成巨灾。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的大地震,再次揭示了地震作为中国的巨灾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并足以令整个世界都为之心悸。同时,对汶川大地震的出色救援,也为新中国60年来的抗灾救灾画上了一个圆满的符号。抗灾救灾和防灾减灾工作,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对今年以来我国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也表达了关注并指出,今年以来我国连续发生严重自然灾害,给受灾地区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在各部门各地区共同努力下,抗灾救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公报特别强调,当前安置受灾群众、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很繁重,中央有关部门、受灾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科学规划,加大投入,精心组织,全力抓好。下一步如何抓好灾后重建和防灾减灾工作呢?公报提出,要切实安排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抓紧制定和实施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全面抓好各项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要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尽快启动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工程建设,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这些要求,具体而务实,既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受灾地区着力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性意见,也是“十二五”时期我国抓好抗灾救灾和防灾减灾工作的纲领性意见。当然,防灾减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很广,比如加强生态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一项有利于防灾减灾的基础性工程,“十二五”务必继续推进。
gaojun19881108
2011-02-23 · TA获得超过53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9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36万
展开全部
房改和医改,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现在老百姓最大的负担就是这两块,所以有钱就存起来,不敢花,这两个改革让老百姓没有了后顾之忧,敢去消费,
房改等政策打压了泡沫,降低了物价,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就等于增加老百姓的收入,让老百姓有能力去消费
老百姓即有能力去消费,又敢去消费了,消费占GDP的比例就上去了,就解决了消费只占GDP的百分之二三十的局面,
真正的做到藏富于民。
但十二五的令一部分我是不支持的,就是对一些行业的投资,例如新能源,高铁,新能源汽车,等,这些行业本来就已经产能过剩了,新能源是好,但不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不能像以前那样大跃进,不然受苦的只有老百姓。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