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有什么特点?
15个回答
展开全部
燕子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km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燕子(Swallow)
燕子是雀形目燕科的1属。本属鸟类体小型,体长13~18厘米。翅尖长,尾叉形。背羽大都辉蓝黑色,因此,古时把它叫做玄鸟。翅尖长善飞,嘴短弱,嘴裂宽,为典型食虫鸟类的嘴型。脚短小而爪较强。世界有楼燕、白腰雨燕、家燕、岩燕、灰沙燕、金腰燕和毛脚燕等20多种,中国有4种,其中以家燕和金腰燕等比较常见。不同的燕子有不同的生活习性。比如同是燕子,雨燕的燕子属攀禽,家燕和金腰燕的燕子属鸣禽。不同种类的燕子形态也不一样。楼燕体形稍大,飞得高,飞行速度快,全身黑色,发金属光泽,鸣声十分响亮,它喜欢在亭台楼阁古建筑的高屋檐下为巢;家燕体型较小,上身为发金属光辉的黑色,头部栗色,腹部白或淡粉红色,飞的较低,鸣声较小,多以居民的室内房梁上和墙角巢穴,最喜接近人类。燕子一般在 4~7月繁殖。家燕在农家屋檐下营巢。巢是把衔来的泥和草茎用唾液粘结而成,内铺以细软杂草、羽毛、破布等,还有一些青蒿叶。巢为皿状。每年繁殖2窝,大多在5月至6月初和6月中旬至7月初。每窝产卵4~6枚。第二窝少些,为2~5枚。卵乳白色。雌雄共同孵卵。14~15天幼鸟出壳,亲鸟共同饲喂。雏鸟约20天出飞,再喂5~6天,就可自己取食。食物均为昆虫。金腰燕体形似家燕,但稍大些。此种燕腰部栗黄,非常明显夺目,下体有细小黑纹,易与家燕相区别。习性亦与家燕相似,但大都栖息于山地村落间。燕是典型的迁徙鸟。繁殖结束后,幼鸟仍跟随成鸟活动,并逐渐集成大群,在第一次寒潮到来前南迁越冬。
燕子是人类的益鸟,主要以蚊、蝇等昆虫为主食,几个月就能吃掉25万只昆虫,所以我们不能伤害它.
燕子在冬天来临之前的秋季,它们总要进行每年一度的长途旅行——成群结队地由北方飞向遥远的南方,去那里享受温暖的阳光和湿润的天气,而将严冬的冰霜和凛冽的寒风留给了从不南飞过冬的山雀、松鸡和雷鸟。表面上看,是北国冬天的寒冷使得燕子离乡背井去南方过冬,等到春暖花开的时节再由南方返回本乡本土生儿育女、安居乐业。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原来燕子是以昆虫为食的,且它们从来就习惯于在空中捕食飞虫,而不善于在树缝和地隙中搜寻昆虫食物,也不能橡松鸡和雷鸟那样杂食浆果,种子和在冬季改吃树叶(针叶树种即使在冬季也不落叶)。可是,在北方的冬季是没有飞虫可供燕子捕食的,燕子又不能像啄木鸟和旋木雀那样去发掘潜伏下来的昆虫的幼虫、虫蛹和虫卵。食物的匮乏使燕子不得不每年都要来一次秋去春来的南北大迁徙,以得到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燕子也就成了鸟类家族中的“游牧民族”了。
“年年此时燕归来”。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知道燕子秋去春回的飞迁规律。相传春秋时代,吴王宫中的宫女为了探求燕子迁徙的规律,曾将一只燕子的脚爪剪去,看它是否在第二年仍旧飞回原地。无独有偶,晋代有个叫傅咸的,亦用此法观测,结果这只缺爪的燕子在次年春天又飞回来。燕子一般在夜里飞迁,尤其是在风清月朗时飞得很快很高,白天则在地面休息觅食。对燕子的飞迁习性,古代的诗人曾这样描述:“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自古以来,人们乐于让燕子在自己的房屋中筑巢,生儿育女,并引以为吉祥、有福的事。尽管燕子窝下面的地上常被弄的很脏,人们也不在意。燕子是季节性很强的候鸟,人们称它“报春归来的春燕”、“翩然归来的报春燕”等。只要见到燕子,似乎就是提醒人们:春天来了!古人曾有:“莺啼燕语报新年”之佳句。人们总是把燕子跟春天联系起来。
家燕有一个“怪癣”:它们总是在夜深人静、明月当空的夜晚迁飞,而且飞得很快,有时只能看见它们的影子一闪而过,根本看不清楚它的模样。
家燕还有着惊人的记忆力,无论迁飞多远,哪怕隔着千山万水,它们也能够靠着自己惊人的记忆力返回故乡。燕子象许多其他动物一样,有着人类无法比拟的知觉天赋。其中最惊人的是辨别方向的能力。有人做过试验,在德国某城市捉到七只燕子,涂上标志,然后用飞机载到英国放掉。第二天清早,7 只燕子中有5 只已回到自己在德国的巢里。
家燕返回家乡后,头一件“大事”便是雌鸟和雄鸟共同建造自己的家园,有时补补旧巢,有时建一个新的巢穴。家燕们不断地用嘴衔来泥土、草茎、羽毛等,再混上自己的唾液。没多久,一个崭新的碗型的窝便出现在你家的屋檐下了。
有时,霸道的麻雀会坐享其成,强占家燕们舒适的窝,家燕可不会就此罢休,它们群起而攻之,把麻雀轰走。有时实在赶不走麻雀,家燕便会十分“残忍”地衔来泥土、树枝,封死巢穴,把麻雀们统统“活埋”了。
古诗词中“燕子”意象
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如“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宴殊《破阵子》),“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乔吉《天净沙·即事》),“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南宋词人史达祖更是以燕为词,在《双双燕·咏燕》中写到:“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极研尽态,形神俱似。春天明媚灿烂,燕子娇小可爱,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诗人自会伤感无限,故欧阳修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之慨叹,乔吉有“燕藏春衔向谁家,莺老羞寻伴,风寒懒报衙(采蜜),啼煞饥鸦”(《水仙子》)之凄惶。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的空闺寂寞,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的惆怅嫉妒,有了“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晏殊·《破阵子》)的孤苦凄冷,有了“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周德清·《喜春来》)的失意冷落,有了“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的留恋企盼。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以含蓄手法,写燕子依旧,但屋主易人,来表现昔日豪门贵族不可避免的没落命运,表面是感慨,实为辛辣的讽刺。另外还有宴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李好古的“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谒金门·怀故居》),姜夔的“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点绛唇》),张炎的“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高阳台》),文天祥的“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负载可谓重矣。
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绍兰作诗系于燕足。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曹雪芹·《红楼梦》),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郭绍兰是幸运的,一些不幸的妇人借燕传书,却是石沉大海,音信皆无,如“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继而潸然泪下。
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整体、直觉、取象比类是汉民族的主导思维方式”(张岱年·《中国思维偏向》),花鸟虫鱼,无不入文人笔下,飞禽走兽,莫不显诗人才情。雁啼悲秋,猿鸣沾裳,鱼传尺素,蝉寄高远,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漂泊流浪,“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或身世浮沉,“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或相见又别,“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轼·《送陈睦知潭州》;或时时相隔,“磁石上飞,云母来水,土龙致雨,燕雁代
飞”(刘安·《淮南子》)。
燕子,已不仅仅再是燕子,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融入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中。
形容燕子的外貌 : 一身乌黑的羽毛,光滑漂亮,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子。
燕子是雀形目燕科的1属。本属鸟类体小型,体长13~18厘米。翅尖长,尾叉形。背羽大都辉蓝黑色,因此,古时把它叫做玄鸟。翅尖长善飞,嘴短弱,嘴裂宽,为典型食虫鸟类的嘴型。脚短小而爪较强。世界有楼燕、白腰雨燕、家燕、岩燕、灰沙燕、金腰燕和毛脚燕等20多种,中国有4种,其中以家燕和金腰燕等比较常见。不同的燕子有不同的生活习性。比如同是燕子,雨燕的燕子属攀禽,家燕和金腰燕的燕子属鸣禽。不同种类的燕子形态也不一样。楼燕体形稍大,飞得高,飞行速度快,全身黑色,发金属光泽,鸣声十分响亮,它喜欢在亭台楼阁古建筑的高屋檐下为巢;家燕体型较小,上身为发金属光辉的黑色,头部栗色,腹部白或淡粉红色,飞的较低,鸣声较小,多以居民的室内房梁上和墙角巢穴,最喜接近人类。燕子一般在 4~7月繁殖。家燕在农家屋檐下营巢。巢是把衔来的泥和草茎用唾液粘结而成,内铺以细软杂草、羽毛、破布等,还有一些青蒿叶。巢为皿状。每年繁殖2窝,大多在5月至6月初和6月中旬至7月初。每窝产卵4~6枚。第二窝少些,为2~5枚。卵乳白色。雌雄共同孵卵。14~15天幼鸟出壳,亲鸟共同饲喂。雏鸟约20天出飞,再喂5~6天,就可自己取食。食物均为昆虫。金腰燕体形似家燕,但稍大些。此种燕腰部栗黄,非常明显夺目,下体有细小黑纹,易与家燕相区别。习性亦与家燕相似,但大都栖息于山地村落间。燕是典型的迁徙鸟。繁殖结束后,幼鸟仍跟随成鸟活动,并逐渐集成大群,在第一次寒潮到来前南迁越冬。
燕子是人类的益鸟,主要以蚊、蝇等昆虫为主食,几个月就能吃掉25万只昆虫,所以我们不能伤害它.
燕子在冬天来临之前的秋季,它们总要进行每年一度的长途旅行——成群结队地由北方飞向遥远的南方,去那里享受温暖的阳光和湿润的天气,而将严冬的冰霜和凛冽的寒风留给了从不南飞过冬的山雀、松鸡和雷鸟。表面上看,是北国冬天的寒冷使得燕子离乡背井去南方过冬,等到春暖花开的时节再由南方返回本乡本土生儿育女、安居乐业。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原来燕子是以昆虫为食的,且它们从来就习惯于在空中捕食飞虫,而不善于在树缝和地隙中搜寻昆虫食物,也不能橡松鸡和雷鸟那样杂食浆果,种子和在冬季改吃树叶(针叶树种即使在冬季也不落叶)。可是,在北方的冬季是没有飞虫可供燕子捕食的,燕子又不能像啄木鸟和旋木雀那样去发掘潜伏下来的昆虫的幼虫、虫蛹和虫卵。食物的匮乏使燕子不得不每年都要来一次秋去春来的南北大迁徙,以得到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燕子也就成了鸟类家族中的“游牧民族”了。
“年年此时燕归来”。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知道燕子秋去春回的飞迁规律。相传春秋时代,吴王宫中的宫女为了探求燕子迁徙的规律,曾将一只燕子的脚爪剪去,看它是否在第二年仍旧飞回原地。无独有偶,晋代有个叫傅咸的,亦用此法观测,结果这只缺爪的燕子在次年春天又飞回来。燕子一般在夜里飞迁,尤其是在风清月朗时飞得很快很高,白天则在地面休息觅食。对燕子的飞迁习性,古代的诗人曾这样描述:“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自古以来,人们乐于让燕子在自己的房屋中筑巢,生儿育女,并引以为吉祥、有福的事。尽管燕子窝下面的地上常被弄的很脏,人们也不在意。燕子是季节性很强的候鸟,人们称它“报春归来的春燕”、“翩然归来的报春燕”等。只要见到燕子,似乎就是提醒人们:春天来了!古人曾有:“莺啼燕语报新年”之佳句。人们总是把燕子跟春天联系起来。
家燕有一个“怪癣”:它们总是在夜深人静、明月当空的夜晚迁飞,而且飞得很快,有时只能看见它们的影子一闪而过,根本看不清楚它的模样。
家燕还有着惊人的记忆力,无论迁飞多远,哪怕隔着千山万水,它们也能够靠着自己惊人的记忆力返回故乡。燕子象许多其他动物一样,有着人类无法比拟的知觉天赋。其中最惊人的是辨别方向的能力。有人做过试验,在德国某城市捉到七只燕子,涂上标志,然后用飞机载到英国放掉。第二天清早,7 只燕子中有5 只已回到自己在德国的巢里。
家燕返回家乡后,头一件“大事”便是雌鸟和雄鸟共同建造自己的家园,有时补补旧巢,有时建一个新的巢穴。家燕们不断地用嘴衔来泥土、草茎、羽毛等,再混上自己的唾液。没多久,一个崭新的碗型的窝便出现在你家的屋檐下了。
有时,霸道的麻雀会坐享其成,强占家燕们舒适的窝,家燕可不会就此罢休,它们群起而攻之,把麻雀轰走。有时实在赶不走麻雀,家燕便会十分“残忍”地衔来泥土、树枝,封死巢穴,把麻雀们统统“活埋”了。
古诗词中“燕子”意象
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如“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宴殊《破阵子》),“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乔吉《天净沙·即事》),“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南宋词人史达祖更是以燕为词,在《双双燕·咏燕》中写到:“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极研尽态,形神俱似。春天明媚灿烂,燕子娇小可爱,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诗人自会伤感无限,故欧阳修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之慨叹,乔吉有“燕藏春衔向谁家,莺老羞寻伴,风寒懒报衙(采蜜),啼煞饥鸦”(《水仙子》)之凄惶。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的空闺寂寞,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的惆怅嫉妒,有了“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晏殊·《破阵子》)的孤苦凄冷,有了“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周德清·《喜春来》)的失意冷落,有了“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的留恋企盼。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以含蓄手法,写燕子依旧,但屋主易人,来表现昔日豪门贵族不可避免的没落命运,表面是感慨,实为辛辣的讽刺。另外还有宴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李好古的“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谒金门·怀故居》),姜夔的“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点绛唇》),张炎的“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高阳台》),文天祥的“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负载可谓重矣。
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绍兰作诗系于燕足。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曹雪芹·《红楼梦》),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郭绍兰是幸运的,一些不幸的妇人借燕传书,却是石沉大海,音信皆无,如“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继而潸然泪下。
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整体、直觉、取象比类是汉民族的主导思维方式”(张岱年·《中国思维偏向》),花鸟虫鱼,无不入文人笔下,飞禽走兽,莫不显诗人才情。雁啼悲秋,猿鸣沾裳,鱼传尺素,蝉寄高远,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漂泊流浪,“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或身世浮沉,“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或相见又别,“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轼·《送陈睦知潭州》;或时时相隔,“磁石上飞,云母来水,土龙致雨,燕雁代
飞”(刘安·《淮南子》)。
燕子,已不仅仅再是燕子,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融入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中。
形容燕子的外貌 : 一身乌黑的羽毛,光滑漂亮,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子。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燕子是雀形目燕科的一属,背部大多灰、蓝、黑色。因此古时候人们把它叫做玄鸟,世界共20个燕子品种,中国有四个燕子品种。燕子一般在4到7月繁殖;每年繁殖两窝,大多在五月至六月初和,六月中旬至七月初。每窝产卵4~6枚,第二窝少些,为2~5枚。14~15天幼鸟可出壳,雏鸟约20天出飞,在喂5~6天便可自己取食。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前额和下颔的栗红色羽毛是典型的视觉特征;躯干也不是单纯的黑色,而是墨蓝色;胸前一圈蓝色胸带;整体在阳光下有金属光泽。
2、家燕的尾羽外侧延伸,形成尾部的分叉,飞行时像剪刀般在空中划过,十分有辨识度。
3、燕子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之一。
4、生燕子以蚊、蝇等昆虫为主食,人工饲养可以偶尔投喂菜叶或其他粮食,但正常情况下燕子是没法人工养殖的,它们一般不会吃人的食物,强行拝开嘴喂可能不会很顺利,野性难驯。
扩展资料:
燕子的分布区域:
燕子一般除最寒冷地区和极偏远的岛屿外,全世界都有分布。据了解,世界上的燕子大概有75种,分为家燕、岩燕、灰沙燕、金腰燕和毛脚燕等20多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欧洲大部和北美部分地区。
中国也有4种,寿光境内有3种燕子,其中以家燕和金腰燕比较常见,在巨淀湖一带也以这两种居多。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